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化学   734篇
晶体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物理学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1.
将可电化学再生的电致化学发光试剂-三联吡啶钌固定于电极表面制备得到可再生的电致化学发光(ECL)传感器。综述了近年来使用离子交换聚合物膜固定三联吡啶钌ECL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不同离子交换聚合物的固定方法及其相关的应用情况。同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712.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 结果表明, 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 其键合常数为7.09×106 L/mol, 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 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相似文献   
713.
2,2 -联吡啶钌配合物催化CO2制备环状碳酸酯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站伟  王志强  秦刚  崔元臣  曹少魁 《化学学报》2010,68(18):1871-1875
研究了2,2 -联吡啶钌配合物RuCl3(2,2 -bipy)(CH3OH)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二氧化碳与不同的环氧化合物进行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 在此基础上, 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对RuCl3(2,2 -bipy)(CH3OH)/CTAC催化CO2与环氧丙烷(PO)反应制备碳酸丙烯酯(PC)进行了研究, 检测到了反应中间态配合物RuCl3(2,2 -bipy)(PO)与RuCl3(2,2 -bipy)(PC), 为该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 RuCl3(2,2 -bipy)(CH3OH)/CTAC催化体系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首先是通过环氧化合物与RuCl3(2,2 -bipy)(CH3OH)中的甲醇分子发生配体交换引发的, 经CTAC中的氯离子进攻环氧化合物开环、二氧化碳插入Ru—O键、分子内关环及消去生成环状碳酸酯.  相似文献   
714.
以4,4'-二硝基-2,2'-联吡啶-6,6'-二亚甲基双三氟乙酸酯作为起始原料, 经水解、 溴化、 酯化和对氨基苯乙炔取代4步反应合成了4,4'-二(对氨基苯乙炔基)-6,6'-二[N,N-二(乙氧基羰甲基)氨甲基]-2,2'-联吡啶. 通过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高分辨质谱等表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该化合物经水解后与铕离子形成稀土荧光螯合物, 在紫外光激发下, 发射出具有铕离子特征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715.
合成了以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为光敏剂的PS-Fe2S2型模拟铁氢化酶分子光催化剂1a及其分子间光催化模型化合物1b2, 研究了配合物1a1b的吸收光谱, 发光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配合物1a1b均表现出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的MLCT吸收峰; 与不含Fe2S2基团的配合物1b相比, 在配合物1a中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单元的发光被明显猝灭, 猝灭程度为92%. 而在同样浓度下, 配合物1b2组成的分子间体系中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的发光仅被猝灭了4%. 通过Rehm-Weller方程计算得出由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单元到Fe2S2活性中心的光致电子转移自由能为正, 表明分子内1a和分子间1b+2体系均不能发生光致电子转移, 体系发光猝灭的原因是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3MLCT激发态与铁氢化酶模拟活性中心Fe2S2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716.
通过pH调控的水热法合成了2种配合物[Ag(H2btc)(bpy)](1)和[Cd(Hbtc)(bpy)(H2O)2]n(2)(H3btc=1,2,4-苯三甲酸,bpy=2,2′-联吡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与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零维的单核小分子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的链状结构。荧光研究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17.
718.
研究了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钌(Ⅱ)-联吡啶和钌(Ⅱ)-邻菲咯啉化学发光性质的影响,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增强其化学发光的机理及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19.
7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