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化学   627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5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建立了一种基于类石墨相碳三氮四纳米片(g-C3N4 NSs)与砷之间的电子转移效应的亚砷酸根电致化学发光(ECL)检测方法。g-C3N4在S2O2-8共反应剂中发射强的阴极ECL信号。将富含G/T碱基的DNA((GT)19)组装到金纳米粒子修饰的g-C3N4(Au-g-C3N4)电极表面,(GT)19可以特异性吸附亚砷酸根,并且其DNA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拉近亚砷酸根与Au-g-C3N4之间的距离。g-C3N4和亚砷酸根之间发生电子转移,进而使g-C3N4的ECL强度降低。据此建立了亚砷酸根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150mg·m-3,检测限为0.07mg·m-3,对实际水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2.
激光拉曼光谱技术是水下原位探测酸根离子浓度的强有力工具,建立一套适用于海洋环境、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实时了解海洋化学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SO2-4和HCO-3系列浓度水溶液及近海海域的海水为样品,532 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模拟原位探测方式采用侵入式光学探头采集拉曼光谱。分别采用内定标法、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基于主导因素的PLS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1 640 cm-1水分子O—H振动谱峰为内标峰的内定标法预测待测离子浓度,预测误差均相对较大,定标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不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标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有较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定量分析的精度;采用酸根拉曼峰强度、酸根峰面积、水峰强度、水峰面积作主导因素结合PLS法预测配置溶液中SO2-4和HCO-3浓度的定标曲线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和0.916,对待测样30 mmol·L-1的SO2-4预测相对误差为3.262%,对20 mmol·L-1的HCO-3预测相对误差为5.267%。以海水中SO2-4为分析对象时,与离子色谱法预测的28.01 mmol·L-1进行对比,以上四种定标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导因素结合PLS法优于其余三种分析方法,其均值相对误差降低为1.128%。因此,采用水的拉曼信号作为主导因素结合PLS法预测水溶液中的酸根离子浓度时能有效提高定量分析的精度,并可应用于现场和原位探测中的定标。  相似文献   
93.
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对铜离子(Ⅱ)和双酚A的协同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王国旺  王宁 《应用化学》2015,32(7):816-824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根(DBS-)和柠檬酸根(Cit3-)复合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简写为DBS-Cit-LDHs。 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比表面积测定以及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DBS-和Cit3-已柱撑进入LDHs层间。 研究了DBS-Cit-LDHs对水中重金属离子Cu2+和有机污染物双酚A(BPA)的协同吸附性能。 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BS-Cit-LDHs能同时高效去除Cu2+和BPA;对Cu2+的强吸附能力缘于DBS-Cit-LDHs层间Cit3-与Cu2+形成了稳定配合物;对BPA的强吸附能力缘于分配作用,且吸附能力与样品比表面积无关。 DBS-Cit-LDHs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式;对BPA的吸附分别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Linear等温式。 二者吸附过程的ΔGo和ΔHo均为负值,表明吸附为自发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94.
傅良骅 《大学化学》2005,20(4):45-49
N-烷氧基-N-芳基酰胺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既可经历保留或脱去酰基的重排反应,也可在芳烃的邻位或对位选择性地引入各类亲核试剂,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天然物的全合成.  相似文献   
95.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结合分光光度法,对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硝酸根和亚硝酸根两组分进行同时测定,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6.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测定利福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现利福平对电生BrO-氧化Luminol的强化学发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将在线恒电流电解产生BrO-与流动注射技术结合,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测定利福平的新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为1×10-8~1×10-6g/mL,检出限为3×10-9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7%(n=11,c=2.0×10-7g/mL)。  相似文献   
9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广义梯度近似方法(GGA)计算了甲酸根(HCOO)在Cu(110)、Ag(110)和Au(110)表面的吸附. 计算结果表明, 短桥位是最稳定的吸附位置, 计算的几何参数与以前的实验和计算结果吻合. 吸附热顺序为Cu(110)(-116 kJ·mol-1)>Ag(110)(-57 kJ·mol-1)>Au(110)(-27 kJ·mol-1), 与实验上甲酸根的分解温度相一致. 电子态密度分析表明, 吸附热顺序可以用吸附分子与金属d-带之间的Pauli 排斥来关联, 即排斥作用越大, 吸附越弱. 另外还从计算的吸附热数据以及实验上HCOO的分解温度估算了反应CO2+1/2H2→HCOO的活化能, 其大小顺序为Au(110)>Ag(110)>Cu(110).  相似文献   
98.
林立  王海波  史亚利 《色谱》2013,31(3):281-285
建立了二维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碘离子、硫氰酸根离子和高氯酸根离子的方法。先采用常规阴离子色谱柱(IonPac AS16, 250 mm×4 mm)将水样中的碘离子、硫氰酸根离子和高氯酸根离子与干扰离子进行分离。样品溶液通过抑制器后,将含有碘离子、硫氰酸根离子和高氯酸根离子的淋洗液导入富集柱(MAC-200, 80 mm×0.75 mm),再通过毛细管阴离子色谱柱(IonPac AS20 Capillary, 250 mm×0.4 mm)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0 μg/L,相关系数达到0.9999,检出限为0.02~0.05 μg/L。样品中碘离子、硫氰酸根离子和高氯酸根离子的加标回收率在85.1%~100.1%之间,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1.7%~4.9%之间。该法试剂用量小,灵敏度比常规离子色谱提高30~40倍,同时去除了样液中的高浓度基体杂质,适用于水样中低含量碘离子、硫氰酸根离子和高氯酸根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
嵇雷高 《化学教育》2014,35(11):87-88
很多人认为硝酸根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氧化性,但笔者从高考题、实验证明、实践应用、理论分析、文献支撑等5个方面说明,在碱性溶液中,硝酸根也有氧化性,并预测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0.
李艳霞  段晓勇  李先国  唐旭利 《化学学报》2012,70(17):1819-1826
在模拟太阳光条件下, 通过测定光解过程中壬基酚(NP)残留率和中间产物, 考察了溶解氧(DO), H2O2, NO3-及Cl-对水体中NP光解的影响, 并推测了降解途径. 结果表明: DO浓度越低NP降解越慢, 产物有4-壬基-邻苯二酚、壬醇、壬醛和壬酸, 其中以壬酸为主, 推测NP在 O2·-作用下, 生成邻酚, 再发生共轭加成. H2O2, NO3-的添加显著加快NP降解速率, 产物有碳链缩短(2~8碳)的酚、4-壬基-邻苯二酚、壬醇、壬醛、壬酸, 其中以壬醛为主, H2O2, NO3-在光照下生成·OH, ·OH进攻NP电子云较集中的位置, NO3-吸收光同时产生·NO2, 检测到2-硝基-4-壬基酚. 在H2O2存在下, Cl-的添加对NP降解先促进后抑制, 并检测到壬酰氯, 推测·OH与Cl-共存, 形成Cl2-参与反应, 氯代产物的前驱体可能是壬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