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2315篇
化学   3463篇
晶体学   199篇
力学   603篇
综合类   108篇
数学   61篇
物理学   113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合成了三种新的希夫碱配合物[LnL2(NO3)2(H2O)2](H2O)(C2H5OH), [Ln(Ⅲ) = Nd, Gd, Dy; L=糠醛缩对苯二胺].通过元素分析、IR、 UV和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 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钆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推断出第三步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 dα/dt = A*e-E/RT*3 / 2 (1-α)4/3 [1 / (1-α)1/3-1]-1.  相似文献   
92.
在中、碱性溶液环境下,对L-抗坏血酸自降解过程非酶褐变反应的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pH等对L-抗坏血酸自降解过程的影响,包括对底物消耗、无色中间体及褐色物质生成的影响;分析探讨了褐色物质生成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反应体系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溶液越偏向碱性环境,越有利于L-抗坏血酸的自降解及无色中间体和褐色物质的生成。生成褐色物质动力学研究表明:褐色物质的生成只与L-抗坏血酸的降解有关;通过建立褐色物质生成动力学方程发现,褐色物质的生成符合准零级动力学特征。不同pH环境,生成褐色物质的活化能不一样。当溶液pH值为9.5时,褐色物质的生成活化能为27.62 kJ·mol~(-1),均小于其它pH值下的生成活化能。根据L-抗坏血酸降解过程,对L-抗坏血酸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中、碱性条件下可能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3.
超高交联树脂对苯胺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水溶液中超高交联树脂AM-1和NJ-8及大孔吸附树脂Amberlite XAD-4吸附苯胺的热力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稀溶液中3种树脂吸附苯胺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其中AM-1和NJ-8对苯胺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由于AM-1和NJ-8的微孔结构和表面存在酸性基团的吸附中心,对苯胺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
测定了CAB-O-SIL在290.7K和304.2K时自水和1mol/LNaCl溶液中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Cl的存在也使吸附量增加,运用生成表面胶团的吸附理论处理了实验结果,求得了表面胶团化的平衡常数,表面胶团的平均聚集数,临界表面胶团浓度和表面胶团化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实验表明,随TX100浓度的增大,CAB-  相似文献   
95.
汪敬  顾健德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02,60(4):590-59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5-硝基-1-氢-四唑分子热分解的反应机理。首先用 B3LYP/6-31G(d)方法优化反应中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以及产物的几何构型, 通过振动分析得到零点能校正值并确认反应的过渡态。此外,对各个构型作了 CCSD(T)/6-31G(d,p)水平下的单点计算。报道了三条可能的反应途径,即直接 开环途径和质子转移途径;其中N(1)-N(2)键断裂直接开环的机理与文献报道 一致;而涉及质子转移的反应途径则是一个新的发现;另一条关于N(4)-C(5) 键断裂直接开环的途径由于能垒较高,因此发生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96.
以ZnO纳米柱阵列为模板,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ZnO和N掺杂TiO2/ZnO的复合纳米管阵列. 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的结果表明: 两种阵列的纳米管均为六角形结构, 直径约为100 nm, 壁厚约为20 nm; 在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中, 掺入的N离子主要是以N-Ox、N-C和N-N的形式化学吸附在纳米管表面, 仅有少量的N离子以取代式掺杂的方式占据TiO2晶格O的位置; 表面N物种形成的表面态能级和取代式掺杂导致带隙的窄化, 增强了纳米管阵列的光吸收效率, 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N离子的掺杂有利于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7.
普鲁士蓝化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脱水;(2)Fe3+还原至Fe2+;(3)C≡N-键的断裂。H2气中的热分解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的加氢反应,分解产物及所对应的分解温度都不同于He气中的情况,其产物的种类增加,C≡N-键的断裂温度降低。普鲁士蓝化合物中,CN-呈典型的双端基配位,可看作是一种双金属配位的活化模型,与CN-呈单端基配位的K3[Fe(CN)6]相比,C≡N-键的活化程度增加,不仅断裂温度降低,且能发生更深度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98.
溶剂浓度对PVDF相转换膜大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决定大孔能否发展的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认为初始分相点处较高的溶剂浓度有利于大孔的发展 ,溶剂浓度低于一定的界限后 ,大孔停止发展 ,转为海绵状结构 .实验考察了不同凝胶液组成下制得的PVDF中空膜的结构 ,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模型 ,模拟不同制膜条件下初生态膜内的组成分布情况 ,根据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预测膜的形态结构 .模拟结果与相应制膜条件下的电镜照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证明了上述大孔形成机理的正确性 .  相似文献   
99.
水热合成MoO3纳米带的生长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琰媛  陈文  麦立强  胡彬  戴英 《无机化学学报》2007,23(11):1895-1900
以离子交换法制备的氧化钼溶胶为前驱体,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单晶MoO3纳米带,对样品进行了XRD、SEM和TEM分析。通过考察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合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探讨了MoO3纳米带在水热条件下的生长机理。离子交换法制备的溶胶在水热条件下首先转变为热力学亚稳相h-MoO3六角柱,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h-MoO3按照溶解-重结晶过程转变为稳定相α-MoO3纳米带。  相似文献   
100.
用~(13)C-NMR 方法测定了稀土顺丁二烯和聚异戊二烯链端结构及序列结构,从链端结构推测的聚合活性链端结构与前文是一致的。在聚异戊二烯中存在着“头-头”和“尾-尾”结构,这种结构引起活性链端甲基位置的改变,从而解释了稀土异戊二烯中3,4-链节的形成。测定了不同聚合温度对聚合物中顺、反结构含量的影响,可用活性链端的 anti-syn异构化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