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化学   161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物理学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以1,4-双-(4′-溴苯酰基)苯和含柔性侧基的芳香环二胺基化合物6-[2-(2-十一烷基-1-咪唑基)乙烷]-1,3,5-三嗪-2,4-二胺为单体,通过钯催化的胺基化反应缩聚合成了新型含柔性侧基的聚亚胺酮(PIK-T),其结构经1H NMR和IR表征.对PIK-T的DSC,TG和GPC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主链的芳香环及...  相似文献   
102.
生物炭(BC)施加至土壤后会释放出溶解性有机质(DOM),能够改变土壤DOM的含量和化学性质,进而对土壤DOM的环境行为产生重要影响。BC DOM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决定了其复杂的环境行为,然而目前针对其分子量组分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以稻秆和猪粪为原料,在300,400和500 ℃分别制备生物炭,利用纯水萃取-过滤得到DOM,采用超滤方法将其分离为<1,1~5和>5 kDa(千道尔顿)组分。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光谱结合区域体积积分(EEM-FRI)系统解析了BC DOM中不同分子量级组分的含量和光谱特征。结果显示,不同裂解温度下稻秆和猪粪BC DOM的DOC在<1,1~5和>5 kDa组分中的分布分别为42%~60%,16%~23%和23~29%,α254的分布范围分别为4%~27%,8%~49%和26%~81%。表明BC DOM的DOC主要分布在<1 kDa组分,而发色物质主要分布在>5 kDa组分。400和500 ℃下BC DOM中>5和1~5 kDa组分的分子量和芳香度明显高于300 ℃下。相比而言,稻秆BC DOM中>5 kDa组分比猪粪的含有更多的芳香族结构,而猪粪BC DOM中<1 kDa组分的芳香度却高于稻秆。稻秆和猪粪BC DOM中各级分子量组分均具有相似的EEM光谱特征,表明BC DOM是一种连续有机体系。稻秆和猪粪BC DOM的分子量级组分分别以类富里酸和低激发色氨酸荧光物质组成为主。BC DOM中<1,1~5和>5 kDa组分的FI和BIX基本呈现依次降低趋势,而HIX值则呈现出依次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BC DOM中高分子量组分富集了较多的具有高芳香性和高腐殖化程度的有机组分。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提升对BC DOM的分子量组成和结构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为准确评估BC DOM的环境行为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3.
为明确DOM组分和总量的提取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需要分别设置提取时间,选用常用的振荡和离心两种提取方式,根据高速离心机与恒温振荡箱的工作上限设置提取时间梯度,采用常用的光谱解析方法平行因子模型(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FRI)分别表征设定时段内DOM组成特征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解析的组分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使用FRI解析时类腐殖质组分与类蛋白质组分存在明显差异;PARAFAC分析类腐殖酸组分与类富里酸类组分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分别对总量和组分设置提取时间。以经济和提取组分分布稳定为原则,筛选出荧光区域积分值或最大荧光强度得分值(Fmax)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结果显示,室温25 ℃下时,在离心处理下采用两种方法分析得出的DOM总量与各组分的最佳提取时间均为45 min;振荡处理下DOM总量、类腐殖酸、类富里酸、类色氨酸、类络氨酸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最优提取时间分别为12, 21, 12, 12, 12和12 h,PARAFAC分析得出DOM总量、C1、C2、C3的最优提取时间分别为12, 21, 12和39 h。综上,两种提取方式各有优点,离心处理下组分与总量可采用同一提取时间。振荡处理下区域积分值与Fmax呈现振荡大于离心,且变化幅度较小,提取效果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在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测量DOM时优化提取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减小对后续研究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4.
"以羧基多壁碳纳米管、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原料,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利用投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拉曼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价接枝到羧基碳纳米管表面,羧基碳纳米管的含量影响合成产物的表观形态.核磁共振研究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在氘代氯仿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05.
纺织印染是江苏省江阴市的主要工业行业之一,江阴市许多污水处理厂接收印染废水,其中溶解性有机物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去除对象。由于测量快速简便兼具灵敏性和一定选择性,三维荧光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的表征中。该研究主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了江阴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排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江阴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排水单位溶解性有机碳的UV254值为1.42~5.71 L·(mg·m)-1,其溶解性有机物的芳香化程度比一般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水高。江阴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排水的三维荧光光谱普遍存在类蛋白荧光团。生化或者“生化+混凝沉淀”工艺出水单位溶解性有机碳的类蛋白荧光强度大于2.86 R.U.·L·mg-1,而强氧化工艺出水单位溶解性有机碳的类蛋白荧光强度低得多,小于0.60 R.U.·L·mg-1,这主要是由于强氧化工艺对类蛋白荧光有机物芳香结构的分解作用所致。约33%的污水处理厂排水还存在类腐殖质荧光,腐殖化指数高于其他污水处理厂排水。通过平行因子法分解,江阴污水处理厂排水的三维荧光光谱含有2个类蛋白组分(峰位置分别位于225, 280/320 nm和230, 285/340 nm)和1个类腐殖质组分(峰位置位于240/415 nm)。江阴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排水中的类蛋白荧光团可能主要来源于分散剂MF。分散剂MF是一种常见的商品化染料添加剂,能够显著提升还原染料和分散染料等的分散性能。其主要成分为洗油磺化后的甲醛缩合物,难以生化降解。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江阴市污水处理厂排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组成特征,对于处理工艺优化和深度处理工艺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再生水灌溉农业是实现再生水回用的有效途径,其天然优势和操作可行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再生水灌溉农业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灌溉过程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异化和非定向流失,相关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选取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目标对象,对灌溉过程农业土壤淋溶液DOM谱学信息差异化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以污水源再生水和河水源地表水(参比对照)为灌溉水源,借助一维原状土柱分析灌溉过程对土壤和淋溶液的影响,对土壤表面形貌(SEM)、淋溶液DO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进行比对,初步掌握灌溉后土壤淋溶液DOM的基础信息。结果表明:灌溉后的土壤团聚体结构松散、表面粗糙,出现细粒组分聚集和粘结的现象。土壤有机质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土壤DOM在10~20 cm土层分布最多;灌溉过程能够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和0~20 cm土壤DOM含量,证明土壤对灌溉水有机物具有截留作用。两种淋溶液DOM的UV-Vis谱图比较相近,均在240~270 nm区间出现吸收平台(源于DOM不饱和双键共轭结构);相比之下,再生水源土壤淋溶液DOM的芳香化程度更低、结构更简单,两种淋溶液DOM中富里酸含量高于胡敏酸。淋溶液DOM三维荧光光谱仅出现一处荧光峰,位于Ex/Em=260~270/420~430 nm区域,表明有类腐殖质组分的存在。经与前期研究结果比对,推测氨基酸类物质、类蛋白组分等可能被(灌溉过程)阻滞于土壤体系;自生源(内源)DOM对土壤淋溶液DOM的贡献更大,而外源DOM的影响程度有限。相关结果有助于深度评估再生水灌溉过程农业土壤DOM(或有机质)的流转归趋和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07.
马逸群  尤雷 《化学教育》2011,32(5):66-66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176页新增第8题是一道实验习题,研究物质在水、汽油中的溶解性,旨在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笔者发现,此题实验2中描述的实验现象和给出的实验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8.
秸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物,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源头。秸秆还田能有效解决其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保障农业的稳产、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对于典型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还田秸秆腐殖化行为的研究不多,同时对于腐殖化组分的精细化检测和分析也有待加强。针对黄土区秸秆还田问题,以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为切入点,分析pH值对腐殖化产物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性质的影响,深度揭示秸秆腐殖化过程的内在本质。结果表明:在200~700 nm波长范围内,DOM的紫外吸收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主要吸收峰出现于240 nm附近。相对于中性(pH 7)体系,酸性(pH 6)和碱性 (pH 8和9) 条件下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值红移。SUVA254,E3/E4和A253/A203比值的规律性变化说明反应体系腐殖化程度较低,这与秸秆腐殖化周期较短有关。黄土浸提液DOM的荧光峰主要位于λex/em=250/330和λex/em=325/450区域,分别归属为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和可见光区类富里酸和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峰。随着腐殖化体系pH值的升高,荧光峰位发生红移,表明DOM苯环结构逐渐增多,共轭度有所增加,同时在λex/em=250/450附近检测到新荧光峰。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峰强先升高后下降,而对可见光区荧光峰强影响不大,这与浸提液的缓冲效应、荧光猝灭(或副反应)和DOM组分结构有关。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能够一定程度上阐释pH值对秸秆腐殖化DOM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以对苯二酚及对氟苯甲腈为原料, 合成了1,4-二(4-羧基苯氧基)苯, 再经磺化反应合成了1,4-二(4-羧基苯氧基)苯-2-磺酸钠(BCPOBS-Na), 并以4,4'-二羧基二苯醚(DCDPE)作为非磺化二酸单体与3,3'-二氨基联苯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磺化聚苯并咪唑(SPBI). 通过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聚合物的特性黏度、 溶解性、 成膜性及聚合物薄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0.
以辣素功能结构单体N-(4-羟基-3-甲氧基-苄基)-丙烯酰胺(HMBA)为疏水单体,与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制得三元疏水缔合聚合物P(AM-NaAMPS-HMBA)(简称PAAH).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热重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聚物的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聚合物水溶液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并对其溶解性、疏水缔合性、耐温性及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中疏水单体含量与投料比基本一致;PAAH具有良好的速溶性,当聚合物浓度超过一定值后,溶液黏度急剧增加,且随着疏水单体含量增加,疏水缔合性能增强;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证实了聚合物水溶液中网络结构的存在. 与未改性的P(AM-NaAMPS)(简称PAA)共聚物相比,引入具有生物活性且带有刚性苯环结构的HMBA单体可使PAAH共聚物热稳定性增强,耐温性能提高,并赋予其优良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