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6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992篇
化学   182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335篇
综合类   113篇
数学   249篇
物理学   122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81.
4'-磺酰腙苯并-15-冠-5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苯并-15-冠-5经磺酰化、肼解两步合成了4’-磺酰肼苯并-15-冠-5(2).后者与芳香醛在室温下发生缩合制得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冠醚化磺酰腙类化合物3a~3h,产物经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MS确证了其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考查了其对不同阴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d,3e,3h对碱性较强的阴离子有较强的选择性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Cu(Ⅱ)-L-氨基酸配合物与5’-核苷酸之间的反应性和形成三元配合物的能力,根据IR,ESR和NMR谱讨论了二者之间的配位和分子识别关系。  相似文献   
83.
焦勇  韩大雄  杨频 《中国科学B辑》2005,35(4):303-311
大脑中淀粉样β多肽(Aβ)的纤维化沉积是Alzheimer氏症(AD)的一个关键性病理事件. 体外实验发现, 近生理浓度的锌离子即有很强的诱导Aβ 聚集的能力. 铜离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强烈地抑制锌离子诱导的Aβ 聚集. 铜离子作为体内锌离子的潜在抑制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子模拟法研究了铜离子抑制Ab聚集的可能机理. 在单环模式中发现Y10残基有明显的促螺旋化作用, [Cu-H13(Nπ)-Y10(OH)]配合物形成了局部准3.010螺旋结构. 在多环模式中发现Q15和E11残基的侧链协同配位使体系能量大幅降低, 变构效应显著. 配合物[Cu-3N-Q15(O)- E11(O1)]和[Cu-H13(Np)-Y10(OH)]由于变构为准螺旋构象, 极可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另外, 发现氢键作用是Ab 聚集的主要驱动力. 以上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铜离子与AD致病机制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制定相应的“抗淀粉样沉积”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4.
提出一种新的手性分离技术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 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在D(L)-酒石酸异丁酯1,2-二氯乙烷有机相和β-环糊精衍生物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 考察了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和浓度、酒石酸酯构型和浓度、水相pH 值等因素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具有很强的手性分离能力, 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均对S-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大于对R-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 其中以羟丙基β-环糊精的识别能力最强; 而D-酒石酸异丁酯的识别能力刚好相反; 在羟丙基β-环糊精和D-酒石酸异丁酯萃取体系中, α-环己基扁桃酸外消旋体一次萃取分离后, 水相中S-对映体e.e.%达到27.6%, R-和S-对映体的分配系数(kR和kS)分别为2.44和0.98, 分离因子(α)达2.49; 同时pH值和萃取剂浓度对手性分离能力有显著影响.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对外消旋体化合物的制备性分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受体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屹梅  林祥钦 《分析化学》2002,30(10):1267-1271
综述了利用各种生物材料中的膜受体蛋白作为分子识别元件的受体生物传感器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从离体受体传感器、细胞受体传感器和神经组织受体传感器3个方面,讨论了它们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受体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共引用文献42篇。  相似文献   
86.
The mononuclear macrocyclic polyamine metal complexes 5a-5e have been shown to form stable 1 : 1 complexes with bases and nucleosides. Their binding constants (K) were determined by UV-visible spectrometric tit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ognition ability of the complexes 5a--5e for uracil, U (Uridine), dT (Thymidine) is higher than that for the other bases or nucleosides (such as Cytidine, Guanosine, Adenosine). The metal 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recognition ability of complexes.  相似文献   
87.
在人工双层膜囊泡表面, 构建了一个通过人工受体的分子识别行为控制酶反应活性的超分子体系. 体系以生物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为模拟原型, 由作为受体的烷基胺、被受体识别的信号分子吡哆醛衍生物、乳酸脱氢酶、受体和酶之间的媒介物Cu2+以及作为体系载体的合成肽脂囊泡五个成分构成.通过UV-vis光谱法及动态光散射测定对体系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随着受体疏水参数增大, 其对信号分子的识别能力增强, 二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通过信号分子与囊泡表面静电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信号分子具有选择性; 媒介物与信号分子–受体可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2的配合物, 其形成能力比媒介物与酶的结合能力更强.作为结论, 体系中烷基胺受体对磷酸吡哆醛信号分子的识别有效控制了处于囊泡表面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8.
周成勇  朱苗力  杨频 《有机化学》2006,26(6):831-834
报道了一种对称平行的多酰胺分子——二[1-甲基-4-(1-甲基-4-硝基吡咯-2-酰胺基)吡咯-2-酰胺基乙基]胺的合成方法, 以期对DNA序列进行新的特异性识别和切割, 从而研制新型有效的工具酶或抗癌药物. 合成方法简便易行、耗时短、不需过柱分离, 每步合成都有较高产率.  相似文献   
89.
IntroductionSubstituted diketo acid derivatives possess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analgesic[1—3], anti-bacterial[4]as well as anti-inflammatory[3]. Very re-cently, the results of random screening of millions ofcompounds have shown that…  相似文献   
90.
陈华梅  王月红  林海  林华宽 《结构化学》2007,26(9):1027-1032
The title compound, 1,2-bis-(p-nitro-phenylsulfonamido)-4,5-dinitrobenzen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and 1H NMR. A pale yellow prism crystal of C23H26N8O13S2 (Mr = 686.64) was obtained in DMF solution and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It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10.346(4), b = 12.210(5), c = 12.976(5) , α = 108.220(8), β = 99.482(4), γ = 95.490(4)°, V = 1516.7(10) 3, Z = 2, Dc = 1.504 g/cm3, F(000) = 712, μ = 0.254, Mr = 686.64, the final R = 0.0561 and wR = 0.1487. One sulfonamido group of the title compound is deprotoned and forms N(3)=C(13). The crystal involves N,N-dimethylamine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DMF and the proton is transferred to N,N- dimethylamine. It is a strong proof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eprotoned recognition compound by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