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6篇
化学   269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0 毫秒
261.
以克拉马依七东一区原油为油相,用自制的棉籽底油单乙醇胺硫酸酯盐和棉籽底油单乙醇胺为复合驱油体系,讨论了ASP复合体系的协同效应以及各组分及界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有很好的协同效应,在NaCL浓度为3%,钙镁离子浓度为200mg/L的情况下仍能形成10^-3mN/m数量级的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262.
合成了结构均匀的、具有邻胺基-羟基的吸附树脂poly(GMA-co-TMPTMA),简称GT树脂。将GT树脂应用于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纯化,羟基的氢键作用由于邻位胺基酸碱作用的协同而极大增强,有效弥补了疏水协同作用的不足,对高亲水性HSYA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均显著提高。基于HSYA的高度亲水性,建立了常规聚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XAD-4与GT-70A树脂联用工艺,在连续的闭路体系中完成了红花中HSYA的高纯度提取,产品中HSYA含量达到78.1%,该纯化工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63.
本工作探究了共价有机框架负载贵金属Pt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以2, 6-二氨基蒽醌和2,4,6-三甲酰基间苯三酚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TP-DAAQ COF。随后通过金属前驱体浸渍法制备了Pt-TP-DAAQ COF。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等表明成功制备了TP-DAAQ COF和Pt-TP-DAAQ COF。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Pt-TP-DAAQ COF (其中含有5.8%的Pt)展现了比20% Pt/C还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当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Pt-TP-DAAQ COF的过电位为45 mV,Tafel 斜率为29 mV dec?1。这高效的电催化活性源于TP-DAAQ COF与Pt之间良好的协同效应。Pt-TP-DAAQ COF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一维孔道,使催化位点更易于与电解液中的物质发生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其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64.
采用简单沉积-沉淀法合成了Bi_2WO_6@Bi_2MoO_(6-x)F_(2x)(BWO/BMO_(6-x)F_(2x))异质结,借助XRD、XPS、TEM、SEM、EDS、UV-Vis-DRS、PC和EIS等测试技术对其组成、形貌、光吸收特性和光电化学性能等进行系统表征,并以模型污染物罗丹明B(Rh B)的光催化降解作为探针反应来评价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增强机制。形貌分析表明,所得Bi_2MoO_6微球由大量厚度为20~50 nm的纳米片组成;FE-SEM和HR-TEM分析表明,尺寸约为10 nm的Bi_2WO_6量子点均匀沉积在Bi_2MoO_(6-x)F_(2x)微球表面,形成新颖的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与纯Bi_2MoO_6或者Bi_2WO_6相比,1∶1Bi_2WO_6@Bi_2MoO_(6-x)F_(2x)异质结表现出更好的光催化活性和光电流性质,其对RhB光催化降解的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纯BMO和BWO的6.4和11.6倍。PC和EIS图谱分析表明,Bi_2WO_6量子点表面沉积显著提高Bi_2MoO_(6-x)F_(2x)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和迁移速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证明了·O_2~-和h~+是主要的活性物种。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F-掺杂和Bi_2WO_6量子点之间的协同效应对Bi_2MoO_6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65.
以聚磷酸铵微胶囊阻燃剂的包覆壳材料为重点,综述了聚磷酸铵微胶囊阻燃剂的无机材料包覆、有机材料包覆、双层或多层包覆以及纳米材料包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原位聚合法制备聚磷酸铵微胶囊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聚磷酸铵微胶囊形成过程中,包覆壳材料与聚磷酸铵的原位聚合方法及机理。并且提出了聚磷酸铵阻燃剂在材料燃烧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效应。最后,结合聚磷酸铵微胶囊阻燃剂在阻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原位聚合在微胶囊阻燃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66.
有关用于各种氧化反应中Au-Ag双金属催化剂存在显著协同效应的来源有两种观点:(1) AgOx块与体相Au表面的接触界面起重要作用,体相Au的表面是催化活性位;(2) Au-Ag双金属催化剂中形成的Au-Ag合金中电荷从Ag转移到Au上,可能对催化剂活性起作用。因此,确定Au表面上Ag是以氧化物还是以金属合金形式存在可能是深度理解该协同效应的关键。
  为了检测和验证催化剂活性的增加是由于Ag2O与Au纳米粒子的紧密接触,在密闭循环反应体系中比较研究了Au/Ag2O和Ag2O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将CO/O2摩尔比为2的混合气通入到这二个催化剂上来跟踪压力降低的速率。因而检测了气体的消耗量和CO2的生成量。结果发现,在稳态下Au/Ag2O和Ag2O催化剂的压力降低的速率不存在差别。这两个催化剂上压力的降低是由于Ag2O中表面晶格氧被混合气中CO的还原所致。 Au/Ag2O催化剂上得到的结果与以前研究的具有氧化表面的Ag掺杂的Au粉末(Ag/Au-b)上的一致,也表明AgOx块与体相Au表面界面周边不大可能是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位。基于具有稳态表面的Ag/Au-b样品上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AgOx物种被还原为0价态Ag而形成的Ag-Au合金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位。  相似文献   
267.
天然苯甲醛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在温和液相反应条件下催化氧化肉桂醛制天然苯甲醛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该过程需要活性高、选择性好和易循环利用的高效催化剂.环糊精(CD)一般是由6-8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构成,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结构,能够与尺寸和形状相近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及疏水性作用力)形成主客体分子包结物.利用环糊精模拟天然酶来提高反应活性和产物选择性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并已被广泛用于调控不同的有机反应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和开环等反应.然而,由于β-环糊精易溶于水,需要将其固载至合适的载体上才能实现其循环重复利用.近年,文献中报道了将β-环糊精固定至纤维素或壳聚糖用于催化肉桂油制天然苯甲醛,结果表明,环糊精与载体的功能基团通过弱相互作用的协同能明显提高肉桂醛氧化性能.然而,从实际应用角度看,这些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和机械强度还需进一步增强.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较强的机械性能和环境兼容性,广泛应用于液相吸附或反应系统.例如,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无金属催化剂被成功用于芳族烃和烷烃的氧化脱氢、氧还原反应、烃或酚的氧化和氨分解以及催化苯甲醇制备苯甲醛等反应体系中.基于环糊精能通过形成主客体包结物的形式明显提高反应选择性,以及多壁碳纳米管能通过形成共轭配合物的形式对溶液中芳香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本文制备了一种β-环糊精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并将其成功用于溶液中肉桂油催化氧化制天然苯甲醛的反应.β-环糊精功能化碳纳米管表现出比环糊精聚合物催化剂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在10 min内,肉桂醛转化率和天然苯甲醛选择性能分别达到95%和85%,并且反应体系的活化能从45.66 kJ/mol降至16.33 kJ/mol.循环使用结果显示,这种复合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循环使用性.利用拉曼光谱、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和热重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和β-环糊精的协同催化作用是其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催化反应机理,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肉桂醛易通过电子相互作用力吸附至碳纳米管表面,由于环糊精空腔的弱相互作用力更强,肉桂醛更容易进入环糊精空腔,通过环糊精上的羟基与肉桂醛之间O?H···O的氢键相互作用,并通过体系生成的高碳酸根氧化剂(HCO4-),促使肉桂醛C=C不饱和双键断裂生成苯甲醛,而生成的苯甲醛与环糊精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低于肉桂醛与环糊精之间的相互作用,苯甲醛可迅速地离开环糊精空腔.因而,β-环糊精和碳纳米管的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底物选择性.  相似文献   
268.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作为一种抗氧化酶, 最重要的功能是催化超氧阴离子歧化为过氧化氢和氧气。然而最近研究发现CuZnSOD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导致核酸、蛋白质和细胞膜的损伤。本工作采用光谱学和酶学方法研究外源Cu(Ⅱ)与CuZnSOD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2O2存在下外源Cu(Ⅱ)对 CuZnSOD断裂DNA活性的增强效应。比较CuZnSOD + nCu(Ⅱ) (n=0, 1, 2, 4, 6, 8)和单独Cu(Ⅱ)分别断裂DNA的活性,表明外源Cu(Ⅱ)的加入可显著增强CuZnSOD断裂DNA的活性。相对酶活力和稳态动力学的测定证实了这种增强效应。pH依赖性实验表明断裂DNA的最适pH范围为pH3.6-5.6和pH9.0-10,在不同的pH区域CuZnSOD + nCu(Ⅱ)断裂DNA途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69.
分子筛材料具有酸性可调节和择形选择性的优势, 因而在多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本文综述了利用固体核磁共振(ssNMR)光谱对分子筛的酸性和择形选择性进行研究的最新进展. 通过采用或不采用探针分子的ssNMR技术, 探测了分子筛中酸性位的数量、 酸强、 酸类型及酸位之间的协同作用. 此外, 通过直接观察多相催化反应中关键中间体的存在, ssNMR光谱提供了分子筛择形选择性的证据. 酸性和择形选择性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分子筛材料, 以实现更好的多相催化.  相似文献   
270.
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在众多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硫化镉(CdS)不仅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带隙值(约2.4 eV),而且其导带底和价带顶的能级横跨于水的氧化还原电势两端,能够在可见光照射下分解水产氢,这使得CdS成为一种热门的光催化剂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单一CdS由于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快、光腐蚀严重等缺点,其光催化产氢活性并不高.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探索了多种改性策略,如形貌和结构调控、构建异质结以及负载助催化剂等.负载助催化剂由于可以增强光吸收、促进光生电荷分离以及提供更多活性位点,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改性策略.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助催化剂都是金属材料,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碳材料因为具有经济环保、导电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好、光吸收能力和光热效应强等优点,成为一种有望实现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的非金属助催化剂.其中,空心碳球还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大以及光利用率高等独特优势,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注意.本文选取多孔碳空心纳米球(C-HS)作为模板,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carbon@CdS空心球(C@CdS-HS)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光催化分解水产氢.作为对照,在相同的条件下制备了单一的CdS空心球(CdS-HS).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并沉积1.0 wt%Pt后,C@CdS-HS/Pt的光催化产氢速率高达20.9 mmol h?1g?1(420 nm处的表观量子效率为15.3%),分别是CdS-HS、C@CdS-HS和CdS-HS/Pt的69.7、13.9和3.9倍.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揭示了光生电荷的传输路径,并提出了C@CdS-HS/Pt光催化活性增强的机理,多孔C-HS的引入提高了复合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了反应活性位点;导电性良好的C-HS可以起到贮存和传导光生电子的作用,从而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效率;CdS纳米颗粒原位生长在C-HS表面形成紧密接触的界面,有利于光生电荷在界面间的传输;C-HS吸收红外光产生很强的光热效应,可以使复合光催化剂的表面温度显著升高,在动力学上提高催化剂的产氢速率;C-HS和Pt作为双助催化剂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提高CdS的光催化产氢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