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671篇
  国内免费   326篇
化学   537篇
晶体学   142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12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合成了一类组成为[(n-C4H9)4N][EuxM1-x(TTA)4](M=La、Sm、Gd、Tb)的固体配合物,通过测定其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结构和发光性质随Eu^3 浓度变化的规律。红外光谱和XRD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体系中没有新化合物生成,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发光强度与Eu^3 浓度不成线性关系,不发光的基质配合物组分对发光有不同大小和不同类型的影响,提出一种可能的发光机制解释这一共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52.
Dy3+在Ba3La(BO3)3 中的光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Ba3La(BO3)3 基质中Dy3 的光致发光特性; 探讨了RE3 的电荷半径比(z/r)和Ce3 , Dy3 含量对Dy3 发光强度及发光颜色的影响; 分析了Ba3La(BO3)3 中Ce3 对Dy3 发光的敏化作用; 确定了Dy3 的 4F9/2→6H15/2及4F9/2→6H13/2跃迁发射的浓度猝灭机制均为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3.
纳米材料,包括尺寸为纳米量级的超细微粒?线?薄膜?量子阱和超晶格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1,2] ?其中 , 半导体纳米微粒和由其构成的纳米固体结构开辟了材料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硫化镉 (CdS) 作为一种重要的Ⅱ - Ⅵ族无机半导体材料 , 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 , 在光电化学电池和多相光催化反应中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 , 已有大量关于合成 CdS 纳米结构的文献报导 [3~12] , 所采用的方法如反胶束法?单分子膜法?自组装法以及电化学沉积法等 , 其中非水电解与模板技术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并且被广泛的采用?自从 Baranski 等在上…  相似文献   
54.
以3-三氯锗丙酸和硝酸铝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Al6Ge2O13陶瓷粉体,并利用TG-DSC、FTIR、XRD等研究了其形成过程。采用选择还原技术对Al6Ge2O13进行还原处理,还原产物观察到发光峰位于564、611、681、730和774 nm的室温光致发光现象。比较不同温度下还原的样品,发现550 ℃保温3 h还原制备的样品发光强度最强,通过XRD、XPS和Raman光谱研究表明样品在可见和近红外光区的发光是源于平均粒径为1.98 nm且未能形成完整晶格的Ge纳米粒子团簇。  相似文献   
55.
张尊听  史娟  贺云 《化学学报》2006,64(9):930-934
以白杨素为先导化合物, 对其进行磺化, 磺化衍生物与锌络合, 在含水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重结晶, 得双核锌配位化合物[Zn(C15H8O7S)(DMSO)]2•H2O. 采用IR, 1H NMR, DSC-TGA, 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晶体结构测定. 标题化合物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bcn, Zn(II)的配位数为5, 配位原子均为氧原子, 每个五配位的锌都具有四方锥型的配位构型, 被2个配体5-羟基氧负离子-7-羟基黄酮-6-磺酸根的5-羟基氧负离子桥联, 形成了一个中心Zn2O2的菱形平面. 水溶性白杨素黄酮配体与Zn(II)通过氢键、π-π堆积和配位作用自组装形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TGA)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配体骨架分解温度为518.26 ℃. 同时, 标题化合物固体具有较强的光致发光现象, 在λex=423 nm条件下可发出λem=488 nm的黄色荧光, 并对其发光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6.
发光多孔硅由于在光电子学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1].最近多孔硅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但是,有关多孔硅的发光机制仍然存在着争论[1,3,4],利由于消除了单晶硅衬底的影响,对脱离了硅衬底的多孔硅自支撑膜能够进行普通多孔硅所不能进行的一  相似文献   
57.
以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为模板制备了分散好、尺寸均匀的CdS量子点,并用分光光度滴定法研究了Cd2+、Zn2+、Pb2+、Cu2+、Mn2+几种金属离子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离子对CdS量子点的发光性能影响不同:Cd2+和Zn2+使量子点荧光增强,Pb2+、Cu2+和Mn2+使其荧光有不同程度淬灭。这归因于金属离子对CdS量子点表面的修饰作用。Cd2+能减少由S2-悬键构成的非辐射复合中心,增强树形分子对量子点表面缺陷的钝化作用,并能在量子点周围形成类肖特基能垒,从而显著增大CdS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效率。由于ZnS与CdS的晶格参数非常接近,Zn2+能起到与Cd2+类似的作用,使CdS量子点的发光效率大大增强。Pb2+和Cu2+能取代Cd2+在CdS量子点表面生成窄带隙的壳层,对其发光有很强的淬灭作用。由于块体PbS的带隙比块体CuS窄,故Pb2+的淬灭能力强于Cu2+。Mn2+能破坏Cd2+与PAMAM树形分子的配位键,降低树形分子对CdS量子点表面缺陷的钝化作用,且其本身在量子点表面构成了新的荧光淬灭中心,但Mn2+也能形成较弱的类肖特基能垒,故对量子点的发光淬灭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58.
稀土红色荧光粉SrZnO2∶Eu3+的发光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series of novel luminescent materials, SrZnO2∶M (M=Eu3+, or Eu3+ + Li+)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The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SrZnO2∶Eu3+ phosphor were studied through XRD, photoluminescence and Raman spectroscopy. The excitation spectra show a broad intense band and a number of small peak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ner 4f-shell excitations of Eu3+ (the strongest one is at 395 nm for 7F0-5L6). After SrZnO2∶Eu3+ phosphor was co-doped with Li+ ions, its charge transfer band extended to longer wavelengths. This resulted in increase of luminescent quantum efficiency of the sample. SrZnO2∶Eu3+,Li+ phosphor can be efficiently excited by longer UV. From the fluorescence spectrum of SrZnO2∶Eu3+ phosphor, apart from transition emissions of 5D07FJ (J=0~4), the transition emissions from 5D17FJ (J=0~2) have been observed. For the SrZnO2∶Eu3+ phosphor, under excitation of UV, the dominant emission is at about 612 nm, due to the 5D07F2 hypersensitive transition. The incorporation of Li+ ions greatly enhanced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and made emission peak from 5D07F2 transition red-shifted.  相似文献   
59.
A novel oxadiazole-based copolymer has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coupling polycondensation method.The copolymer P is soluble in common organic solvents.Its structure has characterized by ~1H NMR,~(13)C NMR,gel permeation chromatagraphy (GPC),UV-vis absorbance (Abs) and photoluniminescence (PL) spectroscopy,and cyclic voltammetry (CV).Investigation of its optical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it is yellow emitting material,and the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 was well suited poly (2,5-dioctyloxy-p-phenylenevinylene) (PDOCPV) for photovoltaic devices,so the copolymer P is able to act as an electron acceptor in combination with PDOCPV as the electron donor to quench photoluminescence of the copolymer in the blend,indicative of the efficien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from the PDOCPV to the P.  相似文献   
60.
阳极氧化与超临界干燥结合制备多孔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孔硅(PS)在室温下发射强可见光,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成为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和化学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2].最近三、四年,国内外对PS制备工艺、影响PS发光的因素、PS发光机制、PS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但有一些基本问题仍待解决,如关于PS发光机制尚存在分歧;PS电致发光效率低,离应用差距甚远;高多孔度PS微孔结构不稳定等.PS微孔内溶剂蒸发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张力的存在,造成微孔骨架受力不匀.强的应力使PS骨架脆弱,甚至微孔结构坍缩,从而导致PS结构不稳定.对于高多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