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84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体液中铝浓度的升高能够导致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铝的毒性及生物效应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可靠的分析体液中实际铝形态的方法。近十年来各种分离模式的HPLC在这方面使用最多。实验证明,血清中的铝主要与转铁蛋白(Tf)以AlN-Tf和AlN-Tf-Fec的方式结合,而余下的部分则与柠檬酸(Citrate)、磷酸(Phosphate)形成Al-citrate,Al-phosphate和Al-citrate-phosphate。  相似文献   
12.
在NaOH介质中, AuCl4-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 美洛西林钠显著增强该体系的发光, 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美洛西林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 该法测定美洛西林钠的线性范围为0.01~30 μg/mL, 检出限为3.0 ng/mL, 对1.0 μg/mL美林钠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 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0%. 方法已用于生物体液和粉针剂中美洛西林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在SBF中反应的形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粉末二次烧结工艺 ,制备了CaO P2 O5 SiO2 系统溶胶 凝胶生物玻璃 ,并以其为原料制备了用于骨修复及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块状多孔生物活性材料 .并应用体外实验 (invitro)方法和XRD、SEM、FTIR技术研究了此烧结材料的显微形貌、晶相、和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经 80 0℃烧结 5min后 ,材料有硅磷酸钙 (Ca5(PO4 ) 2 SiO4 ,5CPS)析出 ,在模拟体液 (SBF)中浸泡 ,随着时间的增长 ,玻璃表面最初形成的无定形钙磷化合物矿化成碳酸羟基磷灰石 (HCA)纳米团簇 ,并逐渐相互融合形成HCA覆盖层 ;且HCA只在烧结体的玻璃相 (SG相 )表面生成 ,在 5CPS微晶相表面未发现HCA .  相似文献   
14.
人工模拟加卤酶 Ⅰ.半抗原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卟啉衍生物;酶联免疫吸附法;人工模拟加卤酶 Ⅰ.半抗原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测定  相似文献   
15.
表面改性SUS316L不锈钢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成浩  郭亮  陈婉  刘敬肖 《电化学》2003,9(4):410-415
分别以表面镀Rh,表面离子束增强沉积Ta2O5膜及溶胶凝胶法沉积TiO2膜对冠状动脉支架用材料SUS316L不锈钢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表面改性试样在Tyrode's模拟人工体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上述3种表面改性方法均可提高SUS316L不锈钢在模拟人工体液中的阳极极化性能.其中对于采用离子束增强法沉积的Ta2O5膜和溶胶凝胶法沉积的TiO2膜,因Ta和Ti上的d轨道空位已被氧的电子占据,不利于氢吸附,从而抑制了阴极的析氢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3种改性方法在SUS316L不锈钢表面依次形成均匀而致密的Rh金属层,Ta2O5的无序膜层和TiO2晶态膜层,阻止了合金元素的溶解,改善不锈钢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毛细管电泳测定甲芬那酸制剂及体液中的甲芬那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制剂和体液中甲芬那酸毛细管电泳高频电导分析法,并用于甲芬那酸胶囊及血清、尿液中甲芬那酸含量的测定。对电泳介质的种类、浓度以及操作电压和进样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实验采用3.0 mmol/L环己胺 3.0 mmol/LH3BO3 5.0mmol/Lβ-CD 0.17 mol/L乙醇作为电泳介质,20.0 kV为分离电压,可在7 min内实现对甲芬那酸的分离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测定甲芬那酸的线性范围为0.8~550μg/mL,检出限为0.1μg/mL,回收率范围为98.3%~101.0%。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同时检测人体液样品中8种常见的具有酰胺结构的精神类药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新方法.通过对提取溶剂,pH,超声时间等样品预处理条件及色谱条件等考察和优化,运用质谱全扫描(SCAN)同时对尼可刹米,利多卡因,苯巴比妥,异丙嗪,卡马西平,地西泮,氯丙嗪,氯氮平这8种常见的精神类药物进行检测.在选定的条件下,尼可刹米等5种药物在0.10~2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异丙嗪等3种药物在0.50~2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77%~97%之间,RSD小于10%,检出限为5~40 μg/kg.与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比较,在灵敏度提高的前提下,分析时间缩短.同时,用色谱保留时间与质谱同时定性,消除血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结果准确,选择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中中毒样品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人们对即时检测(POCT)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智能手机作为目前人类最离不开的工具,在POCT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有以下独特的优点:(1)操作简单,不需要专业培训;(2)无需长时间等待,可以及时获得测试结果;(3)制作成本低,有利于在资源有限地区使用。因此,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正迅速成为传统实验室检测的潜在替代方法。在这里,我们以POCT所检测的对象(体液、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命体征)为分类的基础,并结合目前主流的传感策略,包括比色技术、荧光技术、电化学技术、压电传感、热电传感、超声传感、光电传感等,对近三年基于智能手机的传感器在POCT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我们评估了这些传感器的性能以及发展潜力,此外,还介绍了POCT中使用的新兴技术,如纳米技术、柔性电子器件、微流体技术、生物可降解技术、自供能技术、多路检测等。最后,总结了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的POCT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了一系列对羟基苯衍生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以及荧光试剂与其衍生后所得衍生物荧光光谱性质的区别,研究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分析此类物质的方法,便于肿瘤患者体液的分析,以期能为确定特征性癌变标志物及早期癌症的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生物体系中酶催化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以及四氢叶酸辅酶的结构和作用,综述了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人工模型进展,展望了上述反应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