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确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电离与离子反应”等概念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功能,阐述了鲁科版教材通过构建认识模型,基于认识发展布局学习素材,依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构建进阶的评价体系等方式促进核心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化的编写思路,并提出了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学习轨迹的理论视角,立足于课程能力提升取向,基于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硕士必修课程“中学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5轮实证改进的探索,揭示职前化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建设的机制与路径。学习目标确认、学习任务拆解与设计、职前教师课程能力进阶假设这3项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是课程建设的机制。课程建设路径为:知识精致→方法获得→价值确认→结果实现→学理揭示。 相似文献
3.
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完成了三维目标的迭代。硅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知识层面要求降低,但是作为认识对象和感性认识素材的要求却有所提高。这种定位的嬗变,势必要求进行主题教学的重构。结合化学发展史以及改进的HPS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多样化地编写教材,一时间涌现出了多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它们的编写都立足于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采取了螺旋式编排,但不同版本间又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定量比较法,以北京地区常用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图形与几何"为例,对两版教材从螺旋数量、螺旋时间间隔、螺旋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版教材在螺旋式编排上的特点与差异,为新一轮教材的螺旋式编排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反思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理论作为教学反思框架构建的应用基础,以案例分析为依托,力求为新一代的化学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反思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基于HPS视角,将电容器及电容的概念教学分为4个阶段,即器具诞生的目的、器具所具有的普适结构、器具特性的量度、器具的现实应用.借由挖掘物理学史、探讨物理本质与拓展现实应用3个途径,贯通电容器及电容的社会和物理两个层面,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