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89篇
化学   421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2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84篇
物理学   2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阴极材料LaBiMn2O6,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与电解质Ce0.7Bi0.3O1.85(CBO)在1 000 ℃烧结12 h不发生反应.交流阻抗和直流极化测试结果发现,阴极极化电阻随测试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700 ℃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71 Ω·cm2;氧分压测试结果显示,在600~700 ℃范围内,电极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为电极上发生的电荷转移反应.电极过电位为85 mV时,700 ℃的阴极电流密度达到 216 mA·cm-2 ,表明LaBiMn2O6是一种潜在的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s)阴极材料.  相似文献   
42.
通过柔性配体1, 3-丙二胺缩邻香兰素(H2L)与和La(NO3)3·6H2O反应, 合成了1个由2个H2L桥连的双核稀土配合物[La2(NO3)6(H2L)2] ·CH2Cl2 (1), 该配合物与(NH4)(PF6)继续反应生成了1个由2个NO3-离子桥连的双核配合物[La2(NO3)2(H2L)4] (PF6)4·4H2O·2CH2Cl2 (2),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2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为结构完全不同的2个双核结构, 因抗衡阴离子PF6-有去阴离子的作用, 配合物1中的NO3-离子被配体取代, 导致配合物1的结构翻转, 形成了1个新颖的双核结构2。  相似文献   
43.
为寻找具有更高生物活性、更环保的新农药杀菌剂,基于杀菌剂氟咯菌腈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吡唑联吡咯类杂环化合物,以吡唑环代替氟咯菌腈上原有的苯环,以期提高其杀菌活性.采用1H NMR,FTIR,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等测试手段对目标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与确认,并通过挥发法培养得到了6个目标化合物的单晶.还对其中6个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黄瓜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可作为先导化合物对其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新农药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4.
庞姝彤  赵辉 《无机化学学报》2021,37(12):2185-2192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合成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La2-xBixCuO4x=0、0.05、0.10),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2-xBixCuO4形成单一的类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且晶胞体积随着铋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950℃烧结24 h过程中,La2-xBixCuO4不与电解质Sm0.2Ce0.8O1.9(SDC)发生反应,表明这种电解质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化学相容性。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Bi的掺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电导率。程序升温脱附测试结果表明,铋的掺杂显著增强了材料的表面氧吸附能力。不同氧分压下的交流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La1.9Bi0.1CuO4阴极在700℃空气中的极化电阻为0.26 Ω·cm2,以电解质SDC支撑的单电池NiO-SDC/SDC/La1.90Bi0.10O4在700℃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308 mW·cm-2,电极反应的速控步骤为氧分子的扩散与表面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45.
针对固体介质间隔层的镀膜标准具, 以1 064 nm激光镀膜标准具为例, 首先研究了反射膜堆数对反射带宽、基底厚度以及对自由光谱区的影响:标准具的带宽随着膜层堆数增加而减小, 自由光谱区随着基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其次研究了基底误差对标准具中心波长定位和透过率的影响, 通过定量数值计算证明了基底误差可通过标准具的使用角度补偿;针对典型的H(LH)m/Substrate/(HL)mH和L(LH)m/Substrate/(HL)mL两个膜系结构, 研究了入射激光发散角对标准具中心波长偏移、通带半宽度、中心波长透过率和最大透过率的影响。随着激光发散角的增加, 中心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通带半宽度、中心波长透过率和最大透过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并且第二个膜系结构的标准具性能优于第一个膜系结构的标准具。  相似文献   
46.
扩大成像视野对于开展充水容器中弹体入水冲击波传播及弥散方面的可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阴影成像技术适用于大视野实验,且对流场冲击波和扰动的可视化研究具有简单性和通用性,其中直接阴影成像最为简单,但可靠点光源的缺乏是阻碍其发展应用的瓶颈。因此基于国产短弧氙灯管,自制了短弧氙灯点光源,根据阴影成像原理,设计出一种弹体入水冲击波阴影成像可视化系统,详细介绍了其组成和运行原理。利用该系统对高速弹体入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弹体入水冲击波的阴影成像和冲击波信号的压力时程曲线,通过阴影成像和冲击波信号相结合分析了弹体入水冲击波的传播特性,并进行了理论验证。结果表明:该弹体入水冲击波阴影成像可视化系统具有可靠性和设计的合理性。弹体高速入水后,初始冲击波的强度最大,随着冲击波的传播,冲击波强度逐渐降低,水中冲击波的传播速度不断降低,球形冲击波的半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7.
正畸矫治过程中,正畸弓丝与托槽间的相对滑动趋势将产生摩擦力,进而降低有效矫治力,影响矫治的性能和效率. 针对目前正畸摩擦力预测方法量化预测精度低的问题,依据正畸弓丝与托槽间的几何关系、力学关系及物理参数,提出一种基于分力叠加原理的计及接触角度的正畸摩擦力预测模型建立方法. 探究影响正畸摩擦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规律,提出采用有限滑动法测量正畸摩擦力,搭建了基于六维力传感器的正畸摩擦力测量系统,进行了不同弓丝-托槽组合和不同接触角度的摩擦力测量,试验数据与预测模型的理论数据间误差率处于0.55%~9.65%之间,证明该预测模型可为医师明确正畸矫治器参数-摩擦力-矫治力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数字化正畸提供理论支撑,保证个性化正畸方案的高效、高可靠性和高舒适度,最终达到轻力矫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任洪善 《数学研究》1997,30(4):331-345
考虑方程其中a,b为任意实常数,τ为正常数.本文在复数域上求得了方程(*)全部根的精确分布.在文[1]和[2]中应用Laplace变换法,得到了滞后型方程初值问题的形式解公式下:其中x(t)为初值问题的解,这里H(θ)为Heaviside函数.方程(*)为初值问题(E)中方程的特征方程.应用本文结果于形式解公式(1.1),可求得初值问题(E)的精确解.篇幅所限,此问题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49.
制备了纳米晶ZrO2∶Er3 发光粉体,所制备的粉体室温下具有Er3 离子特征荧光发射,主发射有蓝光和绿光两部分,其中位于406,474nm的蓝光较强。对不同煅烧温度下所制备的样品研究表明:因不同温度下所制得样品的晶相不同,绿光区的发光中心也不同。当四方相和单斜相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发光最强。同时观测到Er3 离子的上转换发射(包括绿光和红光两部分)。讨论了上转换发射的跃迁机制,976nm激发下的上转换过程是双光子过程。荧光强度与Er3 的掺杂浓度关系研究表明,Er3 在ZrO2中有浓度猝灭现象,最适宜掺杂浓度的原子数分数为0.9%(Er3 /Zr4 )。  相似文献   
50.
徐晓峰  邢怀中  杜西亮  范滨 《光子学报》2007,36(9):1691-1693
利用非均匀膜系理论对宽角度入射减偏振、减反射薄膜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了在宽角度入射的情况下,偏振光产生透过率不同的原因,选取了Na3AlF6、Ta2O5和Al2O3三种不同折射率材料,采用BK7作为基底,模拟设计了光谱区在500~560 nm波段、入射角为0~70°之间的多层减偏振、减反射薄膜,设计结果表明,薄膜的透过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