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89篇
化学   650篇
晶体学   5篇
物理学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以双介孔分布MCM-41分子筛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氨水气相诱导水解和过量浸渍法制备了费-托合成钴摹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的孔结构、活性物种分布及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结粜表明,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氨水气相诱导水解法制备的催化剂都保持了较好的双介孔特性,Co颗粒人部分位于分子筛的孔道内部.过量浸渍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  相似文献   
72.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本文从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目标的角度,论述了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和研究农作物秸秆解聚对开发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新工艺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解聚的典型工艺及解聚产物组成分析和利用研究的进展,预测了农作物秸秆解聚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3.
采用XPS能谱方法和甲酸甲酯氢解反应对Raney Cu-Nd和Raney Cu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发现加入适量的钕能够显著地提高甲酸甲酯氢解活性。而且合成气氢解活性略高于纯氢氢解活性。说明Raney-Cu-Nd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抗CO毒化的能力,还原后反应前样品表面铜主要是Cu^0物种;在反应过程中,Cu^0物种被部分氧化,而使反应后样品表面铜以Cu^0和Cu^+物种存在反应气氛不同Cu^0被氧化的程  相似文献   
74.
煤—焦炉气共热解特性研究:Ⅲ.热解焦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色-质联用技术分析先锋褐煤在焦炉气气氛下热解油品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主要考察了不同热解压力和升温速率对油品组成的影响并与相当氢分压下的加氢热解油品分析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煤-焦炉气共热解焦油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苯、甲苯、二甲苯(BTX),酚、甲酚、二甲酚(PCX)以及萘。热解压力和升温速率对油品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压力升高和升温速率降低均有利于焦油中BTX、PCX和萘实际  相似文献   
75.
程序升温热重法研究扎赉诺尔煤的气化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洪 《燃料化学学报》1996,24(5):399-403
用程序升温热重法对扎赉诺尔煤(ZL)的800℃半焦进行CO2气化研究,考察了升温速率对TG/DTG谱图的影响,分析讨论了DTG参数(Tm和Rm)的变化;用单一升温速率法和多个升温速率组合法分别作了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Tm和Rm均随升温速率的增高而增大,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是不同的,单一升温速率法计算出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遵循关系式:logA=0.10E-8.  相似文献   
7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方法,对O_2,H_2O单独吸附和共吸附在Au_(38)团簇上的吸附性质进行了结构,能量和电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O_2倾向于吸附在edge位,H_2O则倾向于吸附在top位.Au(100)表面较之Au(111)表面更有利于O_2,H_2O的吸附,这与实验结果相符合.H_2O和O_2共吸附研究表明,H_2O的存在促进了O_2的吸附.Mulliken和分态密度(PDOS)分析得出:在共吸附中,H_2O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O_2,促进了O_2的活化与解离,并生成了类似H_2O_2的中间态,从而为催化氧化反应提供了O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77.
甲醇选择氧化制备甲酸甲酯(MF)是延伸甲醇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的有效途径之一,负载型Au及Pd催化剂在这一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催化性能。为探索实用、高效和易再生的甲醇选择氧化催化剂,同时揭示双金属颗粒中Au和Pd的协同效应及甲醇氧化反应机理,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二氧化硅负载的Au-Pd催化剂(Au-Pd/SiO2),详细研究了其对甲醇选择氧化制甲酸甲酯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u和Pd总负载量为0.6%、且Au/Pd质量比为2时,所制备的Au2-Pd1/SiO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甲醇氧化催化性能;在130℃下,甲醇转化率达到57.0%,MF选择性为72.7%。多种表征结果显示,Au-Pd双金属纳米颗粒粒径为2-4 nm,高度分散于SiO2载体表面,倾向于生成孪晶结构并暴露(111)晶面,这些因素是AuPd/SiO2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通过DRIFTS表征研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MF生成机理:即甲醇首先与处于Au-Pd纳米粒子界面的表面氧作用,生成化学吸附的甲氧基;随后,甲氧基经去质子作用生成吸附的甲醛物种,后者与相邻的甲氧基物种亲核反应,并经β-H消除后得到目标产物MF。  相似文献   
78.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无毒化工原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甲氧基和羰基等官能团.DMC既可以替代卤代甲烷和硫酸二甲酯用作甲基化试剂,替代剧毒的光气用作羰基化试剂,也可以与醇类、酯类及氨基醇类进行酯交换反应用于合成树脂和精细化学品.此外, DMC因具有相容性好、含氧量高和饱和蒸气压低等特点,还可用作低毒溶剂和燃油添加剂.目前,已报道的DMC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光气法、甲醇氧化羰基化法、酯交换法、尿素醇解法和直接合成法.其中,以CO_2和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DMC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具有原料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原子经济性高的优点,还可以将温室气体CO_2资源化利用,有望成为未来生产DMC的一条全新的高效途径.目前,用于该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氧化物和改性金属氧化物上,这些催化剂存在比表面积较小、活性位点数量不足以及活性不高的缺点.本文针对传统金属氧化物的缺点,合成了一系列锆基金属有机框架催化剂MOF-808-X(X为ZrOCl_2·8H_2O/均苯三甲酸(BTC)的摩尔比),并将其用于催化CO_2和甲醇合成DMC,系统考察了MOF-808-X合成过程中ZrOCl_2·8H_2O/BTC摩尔比对MOF-808-X催化剂组成、比表面积、孔道结构以及酸碱位点数量的影响,探讨了MOF-808-X催化剂物化性质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调控ZrOCl_2·8H_2O/BTC摩尔比,可以减少堵塞在MOF-808-X微孔中未反应的配体BTC或氧化锆原子簇的量,提高MOF-808-X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径以及酸碱位点数量,从而显著提升MOF-808-X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ZrOCl_2·8H_2O/BTC摩尔比=4时, MOF-808-4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最大的微孔孔径和最多的酸碱性位点,因而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与我们之前报道的UiO-6-24相比,虽然MOF-808-4的比表面积和酸碱位点数更小,但由于MOF-808-4具有更大的微孔孔径(1.8nm),其微孔内的活性位点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MOF-808-4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酸性位点活化甲醇生成甲基阳离子的过程是该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由于MOF-808-4中Zr6原子簇上酸碱位点相互邻近,吸附在相邻碱性位点上的中间产物羰基甲氧基可以与酸性位点上的甲基阳离子迅速反应,促进甲基阳离子和DMC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提高MOF-808-4的催化活性.此外,催化剂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 MOF-808-X催化剂结晶度越好,催化剂重复利用性能越好.MOF-808-X催化剂在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开发用于该反应的高效非均相催化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9.
采用油酸铁热分解法制备出不同尺寸(4-19 nm)的γ-Fe2O3纳米颗粒,在350℃下,于5%CO/He、 5%CO/10%H2/He和5%CO/20%H2/He的三种气氛中,使用原位XRD反应装置研究了γ-Fe2O3纳米颗粒的碳化过程与物相变化规律,同时结合Raman、CO-TPR和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γ-Fe2O3纳米颗粒完全碳化后会形成稳定比例的χ-Fe5C2和θ-Fe3C的混合相;在相同碳化气氛下,随γ-Fe2O3颗粒尺寸增大完全碳化所需时间缩短,尺寸较小的γ-Fe2O3颗粒表面残留炭较多,会抑制碳化反应进程,碳化相中θ-Fe3C相对含量随γ-Fe2O3纳米颗粒尺寸增大而增高;相同尺寸的γ-Fe2  相似文献   
80.
将一种简单的双组分催化体系即Ag(Ⅰ)/(~nC_7H_(15))_4NBr应用于常压下催化氨基甲酸盐和炔丙醇双组分反应制备β-羰基氨基甲酸酯。该方法具有简便、高效的优点,并且不需要使用配体,可以将一系列的炔丙醇和仲胺底物转化为相应的氨基甲酸酯产物。该方法通过CO_2的定量催化转化,提高了CO2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