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95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pH值、吸附剂量、吸附质浓度和吸附时间条件下磷酸酯化改性梨渣吸附Cr(Ⅵ)离子的效果。溶液初始pH 4.5时,Cr(Ⅵ)离子的吸附达到最大值;酯化梨渣≥10g.L-1能除去Cr(Ⅵ)为100μg.L-1溶液中的86.5%的Cr(Ⅵ)离子。酯化梨渣对Cr(Ⅵ)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其最大吸附能力为67.56μg.g-1。Cr(Ⅵ)离子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0min,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可描述酯化梨渣对Cr(Ⅵ)离子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茜素红S荧光猝灭法测定壳聚糖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pH 5.0的NaAc-HAc缓冲液中壳聚糖对茜素红S的荧光强度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且猝灭程度F0/F与加入的壳聚糖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壳聚糖含量的荧光猝灭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0.438 37 0.436 27c(mg·L-1),线性范围为0-16.667 mg·L-1,r=0.996,检测限为0.473 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60%,测定了样品中壳聚糖的含量,并考察了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可测定复杂样品中微量壳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起始原料通过磺酰化、叠氮化反应合成叠氮基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_3,2);在铜催化下和芳香炔、脂肪炔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甲氧基聚乙二醇-1,2,3-三氮唑(mPEG-1,2,3-triazoles,3);再于酸性条件下脱除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制备4-单取代-1H-1,2,3-三氮唑(4),其结构经过MS及~1H NMR、~(13)C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临床上I型及II型糖尿病的常用治疗药物,能有效控制人体血糖浓度,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阶段胰岛素主要的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但长期频繁的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很多毒副作用,如疼痛感、局部组织麻痹或感染以及神经受损等.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新颖的闭路智能胰岛素载药体系得到了广泛发展.本综述主要从胰岛素载药体系的响应机制、新型载药母体的构筑方法以及智能释放的调控原理等角度概述了近年来闭路智能胰岛素载药体系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现阶段胰岛素载药体系的优缺点,并指出其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通过自由基溴代反应得到活性中间体溴代二甲戊乐灵, 再以2,3,4,6-四-O-乙酰化-β-葡萄糖胺亲核取代得到一种新型糖苷化合物, 产物经MS和NMR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6.
酶法转化液中L-瓜氨酸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L-瓜氨酸在强酸性溶液中与二乙酰一肟的专一性显色反应及反应复合物在490nm处吸光度与L-瓜氨酸浓度呈线性关系的特点,通过考察酶转化液中转化底物L-精氨酸、副产物L-鸟氨酸、增效剂、磷酸盐缓冲溶液、细胞自溶释放物以及显色剂用量、显色反应时间等条件对L-瓜氨酸测定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准确、简便、灵敏的L-精氨酸酶法转化液中L-瓜氨酸的光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9,样品回收率达99.58%。  相似文献   
17.
洪瑾  焦阳  张峻峰  何卫江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12):2105-2112
本文采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带羟乙基侧臂二乙烯三胺Pd配合物分别与含有硫原子侧链或咪唑侧链的二肽Met-Ala、乙酰化三肽AcGHG和AcGHL,十一肽Mp-11和三十肽氧化胰岛素B链的相互作用,发现该配合物能较好地结合这些多肽,但未能促使它们发生水解反应。比较相应铜配合物及二乙烯三胺铜配合物的切割性能,提示羟乙基侧臂单独难以实现相邻肽键的切割,高配位数金属中心对肽键羰基的活化与羟基的协同进攻是该类配合物切割多肽的可能机制。研究可为人工金属肽酶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战略。  相似文献   
18.
张春丽  覃玲 《人工晶体学报》2013,42(11):2467-2470
以间苯咪唑(1,3-bib)和间苯二甲酸(H2MPA)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个一维镍(Ⅱ)配位聚合物[Ni(1,3-bib) (MPA)·2H2O]n(1).并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固体紫外、热重(TGA)和Ⅹ-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表征,并用Ⅹ-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该配位聚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nma空间群,为一维结构.室温下固体紫外测试结果显示,配位聚合物具有强的紫外吸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筛选雷公藤内酯醇的靶蛋白,得到了一个肽段,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免疫共沉淀验证了该片段对雷公藤内酯醇的结合特异性。用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进行序列对比后,找到了77个匹配序列,其中最为匹配的序列是人类类固醇生成因子-1(hSF-1),因此hSF-1可能是雷公藤内酯醇的一个潜在受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了hSF-1的配体结合域(LBD),荧光光谱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对hSF-1-LBD有荧光淬灭作用、等温滴定量热(ITC)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与hSF-1-LBD发生焓驱动的特异性结合,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实验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与hSF-1-LBD剂量依赖性结合,这些都证实了hSF-1与雷公藤内酯醇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婧  朱小立  李根喜 《分析化学》2012,40(6):823-829
细胞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单位,对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功能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细胞中的各种生理活动多伴随着电荷的定向传递、传导或者转移,因此,结合电分析化学技术的简单、便捷、灵敏以及快速的优势,细胞电分析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了生物电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细胞活性分析、疾病诊治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支持,并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近几年,随着界面修饰技术、纳米技术、分子组装以及分子识别技术的发展,具有更高生物相容性和选择性的电极环境被开发应用于细胞的固定,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电分析化学的发展.本文重点评述近三年细胞电化学分析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