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106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铽-苯甲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绿色、黄色荧光转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了铽 (Tb) 苯甲酸 (L) 邻菲咯啉 (phen)三元配合物 ,并与Tb 苯甲酸的二元配合物相比较 ,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质。结果显示 ,第二配体邻菲咯啉的引入并未降低Tb3 的发光强度 ,但却使Tb3 的荧光寿命明显缩短 ,而且首次发现 ,沉淀晶粒的聚合状态影响三元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当晶粒较为分散时 ,三元配合物中Tb3 的 5D4 → 7F5的跃迁几率很大 ,显示Tb3 特征的绿色荧光。随着晶粒的聚集 ,5D4 7F5的跃迁几率减小 ;而显红色荧光的5D4 → 7F3跃迁几率明显增加 ,结果使铽 苯甲酸 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在紫外灯下显示黄色荧光。同时讨论了三元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相似文献   
92.
Na掺杂对锆酸锂吸收CO2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By using Li2CO3, ZrO2, and Na2CO3 as starting materials, sodium-doped Li2(1-x)Na2xZrO3 absorbents were prepared by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lithium zirconate material was analyzed using a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er (XRD), the microstructure of all the samples was observed using the method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he CO2-absorption ability of the lithium zirconate material was studied using 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 It was found that Li2(1-x)Na2xZrO3 absorbent with x=0.02 possesses the best performance. As much as (25 ± 0.4)% (wt) of CO2 was absorbed by such an absorbent in an atmosphere consisting of 20% (wt) CO2 and 80% (wt) air at 500 ℃ within 3 h. After 10 cycles of absorption-desorption this absorbent lost only 0.9% of its CO2-absorption capacity. No remarkable change in particle size and pH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93.
不同温度下合成的LiCoO2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用Li2CO3和Co3O4固相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过程中,LiCoO2的晶体结构随合成温度的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等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对750~900 ℃范围内合成的LiCoO2的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证实,随着合成温度的增加,合成的LiCoO2颗粒的形貌没有明显变化,但颗粒尺寸会增加;电子衍射结果表明,合成温度为800 ℃时可以合成Li、Co原子各自分层的六方晶体结构的LiCoO2,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LiCoO2中Li、Co原子层之间可能发生部分混合,合成温度为900 ℃时LiCoO2为立方岩盐型晶体结构;800 ℃合成的LiCoO2的充放电循环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4.
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吡啶盐类和喹啉盐类半菁染料 (E) N ( 4 磺酸根丙基 ) 4 [2 ( 4 N ,N 二乙基氨基苯基 )乙烯基 ]吡啶盐 (EPS) ,(E) N ( 4 磺酸根丁基 ) 4 [2 ( 4 N ,N 二乙基氨基苯基 )乙烯基 ]吡啶盐 (EPS4)和 (E) N ( 4 磺酸根丁基 ) 4 [2 ( 4 N ,N 二乙基氨基苯基 )乙烯基 ]喹啉盐 (EQS4) ,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 ,并将它们用作TiO2纳米晶电极的光敏化剂引入光电化学电池中 .研究发现 :对于吡啶类半菁染料而言 ,无论是以三个亚甲基或是以四个亚甲基来连接吸附基团RSO-3 和发色团时 ,单个的EPS和EPS4分子的光电响应行为一致 .但是由于以三个亚甲基来连接时 ,与EPS4相比 ,染料EPS的空间位阻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在多孔膜上的吸附 ,最终结果是染料EPS对TiO2 纳米晶电极的敏化作用好于EPS4.以喹啉环为受电子基团的染料EQS4与同样含有四个亚甲基的以吡啶环为受电子基团的EPS4相比 ,单个EQS4分子的光电响应行为虽然好于EPS4分子 ,但由于EQS4分子间的空间位阻较大 ,影响了它在多孔电极上的吸附 ,致使其敏化的太阳能电池的总光电转换效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5.
合成了双核配合物{Cu2(tacn)2[μ-(MeN)2C2O2]}[(MeNH)2C2O2](ClO4)2(tacn=1,4,7-三氮杂环壬烷)。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ESR谱和电子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a=0.72572(16)nm,b=2.5616(6)nm,c=0.9128(2)nm,β=90.096(5)°,V=1.6969(7)nm^3,Dcald=1.590Mg.m^-^3,Z=2,F(000)=840,R1=0.0529,wR2=0.1341,Gof=1.028,△ρ=632~390e.nm^-^3。晶体由对称的双核Cu单元、中性草酰胺分子及高氯酸根堆积而成。两个铜原子配位数为五,处于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在5~300K范围内磁性测定表明:配合物中存在反铁磁偶合相互作用,经理论拟合:g=1.98,J=-219cm^-^1。  相似文献   
96.
新合成方法制备的LiCoO2正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  其鲁  柯克  晨辉 《无机化学学报》2004,20(6):635-640
采用新合成方法制备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CoO2。通过ICP-AES、XRD、SEM、电化学方法等测试分析了所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并与商品LiCoO2材料作了对比研究。同时分别以国产MCMB和石墨作负极活性物质、合成的LiCoO2作正极活性物质做成锂离子电池,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iCo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其它两种商品LiCoO2材料,其初始放电容量为155.0 mAh·g-1,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达95.3%,而且以此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也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计时电位分析结果还表明,合成的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发生了三次相转变过程,但相变过程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相似文献   
97.
利用柠檬酸盐前驱物法制备了La2-xSmxCa2MnO7系列样品,并利用Rietveld方法对结构进行了精修.结果表明,体系中存在两个单相区(x≤0.8和x≥1.0)和一个两相区(O.8相似文献   
98.
一种双核铕配合物的合成、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铕配合物Eu(TTA)3(tpphz)Eu(TTA)3(其中TTA=去质子化的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 tpphz=[3,2-a:2',3'-c:3',2'-h:2'',3''-j]四吡啶基吩嗪). 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 一个四层电致发光器件ITO/TPD, 10 nm/Eu(TTA)3(tpphz)Eu(TTA)3, 20 nm/BCP, 20 nm/AlQ, 40 nm/Mg0.9Ag0.1, 200 nm/Ag, 100 nm表现出中心在633 nm处的宽带红光发射, 该宽带发射可能来源于双核Eu(III)配合物和TPD形成的激基复合物. 该器件的启动电压为10 V, 在18 V和135 mA/cm2时的最大亮度达146 cd/m2.  相似文献   
99.
利用变温直流磁化率测定,在外加磁场强度为±1T,磁场平行于晶体b轴,发现在301-302Kα-甘氨酸有动态磁手性相变.α-甘氨酸晶体的每个晶胞包含四个分子,属于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P21/n群,电荷中心对称,不导电.在晶体中,两层之间的N (3)—H(8)…O(1)和N (3)—H(8)…O(2)氢键,沿b轴相互交叉反向配对排列.在303K,用原子力显微镜可观察到α-甘氨酸晶体表面分子层与层间有规则的交叉螺旋排列.结合中子衍射确定相变机制为,在相变温度及外加磁场H=±1T时,α-甘氨酸中的N (3)—H(8),电子自旋反转为(邙).因为N (3)—H(8)…O(1)和N (3)—H(8)…O(2)两反向氢键的强度和键角不同,由动态磁手性和磁电效应,产生电荷中心不对称,导致304K附近的热电相变.  相似文献   
100.
Monodispersed ZnSe quasi-nanospher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a hydrocarbon solvothermal route at 180℃ using decahydronaphthalene, zinc stearate and selenium as starting materials. The as-obtained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 TEM, XR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electron-diffraction techniques.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s that ZnSe particles prepared in decahydronaphthalene are monodispersed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55 nm. The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by changing hydrocarbon solvent. The shape and size of ZnSe particles depend on the structure of hydrocarbon sol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