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化学   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virus,RGV)基因组中克隆了含凋亡相关结构域的新基因-cop(Caspaserecruit ment domain only protein,COP)基因的全部编码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cyprini,EPC)中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序列分析表明,RGVcop基因全长288 bp,编码一个长为95 aa,分子量为10.4×103的推定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其含有5个α螺旋.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RGVcop与其他6株虹彩病毒及人类cop相关蛋白同源性最高为94%,最低为33%.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OP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一条约14×103的融合蛋白.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3-COP转染EPC细胞,经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蛋白在整个细胞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黄鳝DEAD-box家族PL1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CR克隆的方法,从黄鳝(Monopterus albus)中得到两个PL10基因的cDNA片段Mo PL10A和Mo PL10B,长度均为1.127kb,推测其编码375个氨基酸的蛋白片段.结合其他PL10类同源物序列,对这两条cDNA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的功能推测.根据此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形态分类结果一致.在不同组织中的RT—PCR结果表明Mo PL10A和Mo PL10B的mRNA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浓硫酸对5种不同来源的四氯苯醌和“永固紫”染料样品进行溶解分散,用甲苯提取和多层色谱柱纯化,利用同位素稀释法及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HRGCHRMS)联用技术,测定了其中的多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PCDDF)的质量比。结果表明“永固紫”染料及其原料中PCDDF的质量比异常高,八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OCDDF)已达到μgg级甚至100μgg级,七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HpCDDF)和六氯代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呋喃(HxCDDF)质量比也达到ngg级。所有样品的毒性当量浓度(TEQ)均已超过10pgg的危险水平,是纺织品中PCDDF的一类重要污染源。并进一步探讨了PCDDF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1引言 目前,同时检测植物色素及其衍生物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凭借保留时间及紫外吸收图特征定性,步骤繁琐,而且可信度不高,常会出现假阳性或过高的结果。另外,现有的方法中流动相大多含有高浓度的缓冲盐或酸对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特别是液相柱损害较大过高浓度的缓冲盐或酸不适应于质谱检测。本实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部分改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鮰鱼体内六溴环十二烷(HBCDs)异构体的浓度分布与生物累积特征。首先采用基质固相分散(MSPD)法,同位素稀释定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检测技术,建立了渔业饲料和鱼体中α-HBCD、β-HBCD和γ-HBCD的分析方法。该法对α-HBCD、β-HBCD、γ-HBCD的回收率分别为80.7%~110.5%、80.1%~109.0%、86.9%~104.5%,其检出限分别为0.002、0.002、0.001 ng/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5个渔业饲料样品和30个鱼样品进行分析,三种异构体在渔业饲料中的检出率均为16%,在鱼产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6.67%和10%。鱼中HBCDs含量与渔业饲料中HBCDs含量的比值(生物累积因子)的结果为:α-HBCD,0.78;β-HBCD,0.45;γ-HBCD,1.08。对HBCDs在配对的渔业饲料与鱼中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测定东湖浮游病毒基因组的大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东湖水样中的浮游病毒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显示5条主要核酸带,其大小分别为20、50、100、150和250 kb,以20~60 kb的核酸带为强,而这符合噬菌体和噬藻体的基因组主要范围,进一步证实东湖浮游病毒的优势类群为噬菌体和噬藻体.  相似文献   
7.
1引言目前,同时检测植物色素及其衍生物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凭借保留时间及紫外吸收图特征定性,步骤繁琐,而且可信度不高,常会出现假阳性或过高的结果。另外,现有的方法中流动相大多含有高浓度的缓冲盐或酸对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特别是液相柱损害较大过高浓度的缓冲盐或酸不  相似文献   
8.
文毅  汪颖  周炳升  徐盈  冯钰锜 《分析化学》2007,35(5):681-684
建立了水性化妆品中睾酮、甲基睾酮和孕酮的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检测方法。聚(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毛细管整体柱作为萃取介质,表现出较大的萃取容量。实验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包括萃取流速、样品溶液pH值、盐浓度以及有机相含量。样品经过磷酸盐溶液稀释和过滤后便可直接进行萃取分析。睾酮、甲基睾酮和孕酮在10~1000μg/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它们的检出限分别为2.3,2.8和4.6μg/L;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7.7%和7.5%。本方法已成功地应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3种性激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3%~119%。  相似文献   
9.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五氯苯酚在武汉东湖底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并考察了pH值、颗粒物尝试、盐度和腐殖酸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5℃时五氯苯酚在该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在pH值3.0~10.0范围内,五氯苯酚的吸附具有浓度效应;腐殖酸和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五氯苯本分在颗粒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为先促进其平衡吸附量增加,然后这种促进作用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0.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goclonaKütz).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hora oligoclona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