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68篇
  免费   10139篇
  国内免费   17867篇
化学   36318篇
晶体学   2297篇
力学   3712篇
综合类   2041篇
数学   8056篇
物理学   25250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473篇
  2022年   1800篇
  2021年   1728篇
  2020年   1680篇
  2019年   1631篇
  2018年   1540篇
  2017年   2429篇
  2016年   1700篇
  2015年   2606篇
  2014年   3115篇
  2013年   4155篇
  2012年   4051篇
  2011年   4312篇
  2010年   4430篇
  2009年   4563篇
  2008年   5205篇
  2007年   4535篇
  2006年   4513篇
  2005年   3941篇
  2004年   3011篇
  2003年   2191篇
  2002年   2154篇
  2001年   2167篇
  2000年   2264篇
  1999年   1303篇
  1998年   689篇
  1997年   552篇
  1996年   522篇
  1995年   459篇
  1994年   538篇
  1993年   481篇
  1992年   419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84篇
  1989年   320篇
  1988年   261篇
  1987年   213篇
  1986年   166篇
  1985年   133篇
  1984年   125篇
  1983年   136篇
  1982年   114篇
  1981年   96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66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24篇
  1976年   18篇
  197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1 毫秒
31.
分析外加均匀磁场对于碳离子笔形束剂量分布的影响,并考虑修正这种影响,为磁共振成像引导碳离子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了不同能量碳离子笔形束在不同强度磁场下的剂量分布情况,发现垂直于碳离子束入射方向的均匀磁场对于碳离子笔形束射程缩短的影响很小,磁场对碳离子束的主要影响是引起束流横向偏转,特别是碳离子束布拉格峰位置的横向侧移。横向侧移程度与碳离子束的能量和磁场强度相关,根据模拟结果,得到了一个计算碳离子束布拉格峰在磁场中相对横向偏转的方程,并提出一种校正外加磁场引起的碳离子束布拉格峰横移的角度修正方法。这些结果可用于指导磁共振图像引导碳离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发。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D*-度量空间中的相关知识, 并基于D*-度量空间, 将度量空间中与两种距离控制函数(ψ,?)有关的广义弱压缩映射推广到D*-度量空间, 通过构造迭代序列,讨论了广义弱压缩条件下映射不动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给出了几个不动点定理, 所得结果丰富了D*-度量空间的不动点理论。  相似文献   
33.
为了克服传统元件组合模型不能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非线性特征的缺陷,首先根据加速蠕变阶段的应变和应变率随蠕变时间急剧增大的特点,建立黏塑性应变与蠕变时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并提出非线性黏塑性体.将该非线性黏塑性体与广义Burgers蠕变模型串联,建立可以描述岩石全蠕变过程的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根据叠加原理得到一维应力状态下的轴向蠕变方程.然后基于塑性力学理论指出岩石三维蠕变本构方程建立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合理的三维蠕变方程.最后采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砂岩轴向蠕变试验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拟合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度较高,所建蠕变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砂岩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变形规律,尤其对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特征描述效果很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4.
35.
本文以水作为理想流体,考虑到水头损失和孔口缩流效应,对小孔流速实验涉及的容器排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推导得出了圆柱形容器排水时间的解析解,分析了排水时间和自由液面速度、流量系数之间的规律,提出了排水时间的等效性.实验上,加工了底部开有不同小孔的大型圆柱形容器,测量了容器排水时间随液面高度的变化关系,借助实验结果计算了流量系数值,验证了容器排水时间的等效性关系,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6.
质子辐射生物学效应是太空放射生物学和质子束放疗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为空间环境下人员的危险性评估以及质子治疗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依托加速器建立相应的生物样本辐照技术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前提条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最近建立的100 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提供的中能质子束流为目前国内能量最高,特别适合用于太空放射生物学和质子治疗相关研究。本研究中,利用在束和离线等多种手段建立了中能质子束流诊断和剂量测量方法,对加速器引出的100 MeV质子照射野大小、均匀性等束流品质以及剂量测量系统准确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对光子剂量响应好的LiF(Mg, Ti)热释光探测器,对90 MeV质子同样具有良好的剂量响应关系,可作为中能质子剂量准确性评估的手段之一。在5.0 cm×5.0 cm照射野范围内,加速器引出的100 MeV质子束流的均匀性好于90%,在线剂量测量系统准确性好于93%,束流品质和剂量测量条件基本满足辐射生物学的要求,可为质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37.
Iridium complexes bearing chelating cyclometalates are popular choices as dopant emitters in the fabrication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report a series of blue-emitting, bis-tridentate IrIII complexes bearing chelates with two fused five-six-membered metallacycles, which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designs of tridentate chelates that form the alternative, fused five-five metallacycles. Five IrIII complexes, Px-21 – 23 , Cz-4 , and Cz-5 ,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at contain a coordinated dicarbene pincer chelate incorporating a methylene spacer and a dianionic chromophoric chelate possessing either a phenoxy or carbazolyl appendage to tune the coordination arrangement. All these tridentate chelates afford peripheral ligand–metal–ligand bite angles of 166–170°, which are larger than the typical bite angle of 153–155° observed for their five-five-coordinated tridentate counterparts, thereby leading to reduced geometrical distortion in the octahedral frameworks. Photophysical measurements and TD-DFT studies verified the inherent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give rise to high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photodegradation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e improved stabili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enchmark fac-[Ir(ppy)3] in degassed toluene at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OLED devices were also fabricated, among which the carbazolyl-functionalized emitter Cz-5 exhibited the best performance among all the studied bis-tridentate phosphors, showing a maximum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QEmax) of 18.7 % and CIEx,y coordinates of (0.145, 0.218), with a slightly reduced EQE of 13.7 % at 100 cd m−2 due to efficiency roll-off.  相似文献   
38.
乔洋  张盛  刘少伟  王猛 《实验力学》2020,(2):287-299
裂纹前端的断裂过程区是引起岩石非线性断裂及尺寸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砂岩开展了三点弯曲梁实验,获得观测区域高精度的全场位移和应变数据,根据断裂韧带区域水平位移和水平应变的分布特征,结合裂尖岩石颗粒变化的微观分析,提出采用裂纹尖端水平位移波动性和水平应变突变性所得到的波动系数和水平应变突变值,确定断裂过程区形状和临界尺寸的方法。结果表明:砂岩断裂过程区的形状为不规则的狭长带状区域,断裂过程区的临界长度为11~13mm,临界宽度为1.58~2.36mm。断裂过程区区域内形变在趋向裂尖时呈指数增加,但其单位区域内的形变增量呈波动状态。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判断岩石断裂过程区的范围,有助于分析岩石的非线性断裂特性。  相似文献   
39.
40.
设计了以Co基非晶丝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探头,多谐振荡励磁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单片机显示电路,且对该磁场测量仪进行了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