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668篇
化学   1342篇
晶体学   37篇
力学   163篇
综合类   102篇
数学   261篇
物理学   9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王欢欢  吕雅瑶  彭博  钱小红  张养军 《色谱》2015,33(6):553-557
肝微粒体中的药物代谢酶是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类,不管是合成药物,还是组成复杂的中药,主要经过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代谢转化成易于排泄的化合物。由于药物代谢酶的表达水平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药物代谢酶的准确定量对药物的药理、药物相互作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药物代谢酶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2.
赵云芝  杨坪  钱蜀 《色谱》2015,33(5):508-513
通过优化色谱和质谱条件,建立了直接进样-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同时快速检测水中14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水样经0.45 μm聚醚砜(PES)滤膜过滤后,采用Shim-pack FC-ODS柱(75 mm×4.6 mm, 3 μm)进行分离,以甲醇-0.1%(v/v)甲酸(35:65, v/v)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35 ℃,串联四极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在优化的分析条件下,14种苯胺类化合物可在12 min内分析完毕,而且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检出限在0.03~4.19 μg/L之间。对加标3个质量浓度(0.5、5.0、20.0 μg/L)的地表水样品平行测定6次,14种苯胺类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4%~9.4%范围内。该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已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样品加标回收率在68.0%~130%之间。  相似文献   
993.
郝斐然  付斌  张养军  钱小红 《色谱》2015,33(12):1226-1233
基于电迁移的蛋白质制备技术是对一类分离和制备技术的统称,其特征是在电场的作用下对目标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制备,这种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基于电迁移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制备型电泳、制备型电色谱、制备型等电聚焦和自由流电泳等。本文对每种制备型电迁移装置的设计、特点和基于该种装置的各种应用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列举了一些实例。另外,微量级制备型电泳因分离度高、回收率高以及高效快速的优点,在微量级生物样本分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关注了这方面的进展,并对基于电迁移的制备技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吕雅瑶  郝斐然  王欢欢  付斌  钱小红  张养军 《色谱》2015,33(11):1155-1162
针对目前毛细管色谱柱装柱效率低、不同批次装填的毛细管色谱柱之间性能差异大的问题,我们发展了一种多通道匀浆装填毛细管色谱柱的新装置。该装置以液相色谱泵提供压力、采用磁力搅拌保持匀浆液均匀分散,一次可装填多达6根毛细管色谱柱。以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胰蛋白酶酶切肽段混合物为样本,选择峰容量、蛋白覆盖率、3个特定离子的保留时间以及毛细管色谱柱柱压为指标,在毛细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上对装填的反相毛细管色谱柱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分别考察了一次装填的6根毛细管色谱柱、两次装填的12根毛细管色谱柱以及一次装填1根与一次装填6根毛细管色谱柱的性能及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批次装填的6根毛细管色谱柱的性能相近;不同批次装填的12根毛细管色谱柱的峰容量和覆盖率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保留时间和毛细管色谱柱柱压的稳定性较差;一次装填1根和一次装填6根毛细管色谱柱柱性能的稳定性与两次分别装填6根毛细管色谱柱的稳定性相近,即采用本装置可显著提高毛细管色谱柱的装填效率且每次装填毛细管色谱柱的数量不会对柱性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品富含水分、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与游离氨基酸等,是消费者喜爱的食品之一。然而,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波动或操作不当等因素会引起品质下降,引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反射和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含量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作为食品分析方法之一,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可进行从气体到液体,从匀浆到粉末,从固体材料到生物组织等样品的快速精准与定性定量分析,具有快速无损,安全高效,多组分同时测定等特点。主要对常用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予以说明,综述了该技术在水产品鲜度评价、掺伪分析、质量评估与货架期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与最新研究进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该技术应在进一步提升水产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通过与各类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多种检测技术相融合等法来实现全面评价水产品品质的最终目标,以使其在水产品快速检测过程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构建一个小型风洞,在对几种典型形状物体的风阻研究基础上,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提出了一套对空气阻力系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验分别对4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了定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能较好地吻合.提出的空气阻力理论也应该可适用于液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997.
在科学史学科创建和发展初期,一批由物理学家转向的科学史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中叶,青年物理学家普赖斯将学术兴趣转向科学史,但物理学的经历和思想并未远离他的学术研究,反而助推他形成了科学史定量研究、大科学观念和"互育"思想等重要理论.这段历史既反映了科学史家普赖斯的物理情结,也展示了学科交融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98.
制备了吡啶功能化的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BPy), 并利用配位键驱动的层层自组装技术, 以四吡啶基锌卟啉(ZnTPyP)为链接单元, 在nanoSiO2BPy表面构筑了含有(Pd/ZnTPyP)n多卟啉阵列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利用热重、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跟踪分析了nanoSiO2BPy@(Pd/ZnTPyP)n杂化材料的组装过程. 结果表明, nanoSiO2BPy@(Pd/ZnTPyP)3杂化材料在150~450 ℃升温区间内质量损失17%, 可归结为组装在纳米SiO2表面的多卟啉阵列和少量有机物的热分解. 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表明, 在nanoSiO2BPy@(Pd/ZnTPyP)n杂化材料中, 锌卟啉Soret带的吸收峰出现在426 nm处, 其Q带的荧光发射峰出现在605和655 nm处, 荧光寿命约为1.78 ns, 光谱数据均与锌卟啉在稀的二甲亚砜溶液中的结果接近, 表明组装在nanoSiO2BPy表面的锌卟啉环之间相互作用较弱, 没有形成聚集体. 场发射透射电镜照片显示, 由于Pd/ZnTPyP的组装, nanoSiO2BPy@(Pd/ZnTPyP)3杂化材料的平均直径由原料的10~16 nm增加到15~20 nm. 杂化材料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在-0.6~-2.4 V(vs. Ag/AgCl)范围内出现了2对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峰, 归属于卟啉被氧化的电子转移过程. 探讨了nanoSiO2BPy@(Pd/ZnTPyP)n杂化材料作为光敏剂在光电转换、 光催化乙基紫精的还原和显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9.
钱建华  董清华  李君华  刘琳  邢锦娟 《应用化学》2016,33(11):1295-1302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Ce掺杂的TiO2,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一系列V2O5/Ce-TiO2催化剂,并用于甲醇选择性氧化制二甲氧基甲烷(DMM)。 采用XRD、UV-Vis、 H2-TPR、NH3-TPD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Ce掺杂改性后的TiO2负载V2O5更有利于催化剂表面钒氧物种的分散,且钒氧物种主要以孤立的和聚合态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V2O5晶相结构。 Ce掺杂改性后,改变了TiO2载体与钒氧物种间的作用力,Ce掺杂量越大,钒氧物种的还原温度逐渐向高温移动,使得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减弱。 Ce改性的TiO2负载V2O5,Ce的改性量对催化剂的酸性质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催化剂的酸性却随着V2O5负载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当Ce和Ti的摩尔比为0.01,V2O5的负载量为10%所得催化剂10V/1Ce-TiO2具有较为适宜的氧化还原性和酸性,在反应温度160 ℃时,甲醇的转化率为39.6%,DMM的选择性高达99.9%。  相似文献   
1000.
对学生原电池学习的认知难点——铜锌原电池为何能产生电流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定量测定单液和双液铜锌原电池的反应电流、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进而比较2种电池的效率,从宏观、微观、符号、曲线表征4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与单液铜锌原电池相比,双液铜锌原电池的电流稳定性较好,能量转化效率较高,因此电池效率也更高。手持技术实验结合"四重表征"模式进行教学,以期为原电池的探究式教学提供案例参考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