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3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1078篇
化学   1844篇
晶体学   108篇
力学   229篇
综合类   180篇
数学   456篇
物理学   168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以环庚酮及环己(庚)胺为起始原料,经溴代、环化、脱硫等反应,以良好的收率合成了环烷基取代的新型噻唑骨架的氮杂环卡宾催化剂。结果表明,在该催化剂催化下成功地实现了烯烃的自由基氟烷基酰化反应,以中等的收率完成了三种类型的γ-氟烷基取代酮的高效合成。所得化合物通过1H NMR, 13C NMR, 19F NMR和HR-MS(ESI-TOF)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52.
Ultrathin oxide nanofibers are widely used in an array of catalytic applications toward energy conver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oxide nanofibers into unique structures to suit or enable various functions. We ai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engineering, derivates, assembl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We begin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nanofibers with diversified composition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followed by discussions of the wet-chemistry derivates. Afterward,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catalytic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electrocata-lysis, photocatalysis and thermal-catalysis. Then we highlight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of oxide nanofibers as catalyst support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Moreover, we showcase the advanced assemblies based on oxide nanofibers, including their use as multi-functional membranes and foams. In the end, we offer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3.
光催化技术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宽光谱响应和高量子效率是实现光催化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阐述了拓展光响应范围和促进载流子分离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光催化材料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4.
文章系统介绍了“神龙一号”直线感应加速器束流输运系统的研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重点阐述了螺线管线圈、二极校正线圈、多功能腔等关键单元部件的设计、传输元件的磁轴测量和准直安装、束线的总体布局、束流调试等研究内容. 束流调试结果表明, 该束流传输线的设计是成功的, 并且具有较宽的动态适应范围. 最后, 结合束流调试的经验, 提出了一些建议供以后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5.
采用煅烧法制备了以木质素生物炭为载体的单原子催化剂(Ni-N-C-10), 用于高效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苯酚.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经球差校正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AC-HAADF-STEM)、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 证明合成了原子分散的催化剂Ni-N-C-10. 探究了制备过程中双氰胺的投加量和降解实验中催化剂投加量、 PMS投加量、 pH值以及温度对苯酚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 加入10倍质量比的双氰胺更有利于实现原子分散. Ni-N-C-10/PMS体系在较低的催化剂和PMS投加量、 以及较宽的pH值范围(3~9)内都能有效活化PMS降解苯酚. 此外, 该体系的稳定性好且应用范围广, 除了能高效降解苯酚外还能快速降解双酚A、 四环素和亚甲基蓝. 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和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表明, Ni-N-C-10/PMS体系降解苯酚为SO4?-、 ·OH和1O2 3种主要活性物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1O2起主导作用. 反应前后Ni-N-C-10催化剂的XPS分析结果表明, 催化降解苯酚的效率与Ni位点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6.
为延长稀有气体卤化物准分子激光器工作气体使用寿命,在原有供气设备基础上增加了工作气体实时补给技术.该技术采用FPGA控制系统将逐步提高放电电压、补充卤素气体和更换部分混合气体等操作有效组合起来.随着激光脉冲能量的下降,逐步提高放电电压;当放电电压达到最大值时,开始补充卤素气体,并恢复放电电压;当补充卤素气体效果不明显时,更换部分混合工作气体.将该技术应用于医用型ArF准分子激光器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使用工作气体实时补给技术的情况下,激光器累计工作14.38 h后,输出单脉冲激光能量下降了17.2%;采用工作气体实时补给技术后,激光器输出能量下降速率明显降低,累计工作14.38 h,其单脉冲能量下降率能控制在3%范围内.因此,采用该技术可延长激光器工作气体的使用寿命、提高输出激光能量稳定性、减少停机次数并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57.
利用自制胡克定律探究实验装置对新课标中"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直接在坐标纸上绘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点,通过拟合可得到F-x曲线,求拟合直线的斜率可求出被测弹簧的劲度系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得出的实验结果与新课标教材中描述的现象一致.  相似文献   
158.
研究了三线摆实验中摆角偏大(5°θ20°)时对测量转动惯量产生的误差和修正办法。实验发现随着摆角的增大,测得的圆盘转动惯量也会相应偏大,从而导致测量误差增大。文章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系统误差修正。  相似文献   
159.
车用塑料耐刮擦测试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刮擦测试是汽车内外饰塑料零件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介绍了耐刮擦测试原理,刮擦头、负载、样品与刮擦头相对运动状态等是决定测试方法的关键技术要素,评价塑料耐刮擦性的方法分为目视法及仪器测量法。综述了五指刮擦法、硬度试验笔刮擦法、网格刮擦法、摩擦色牢度刮擦法及其他刮擦法测试方法,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测试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0.
通过对Fe3+-Bi3+-NO-3-H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确定了Bi3+、Fe3+共沉淀范围为p H=7~12。固定p H=1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Bi Fe O3的前驱体,经过煅烧得到了单相Bi Fe O3粉体,并进行了粒度和晶体结构的研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的方法制备出高密度单相Bi Fe O3陶瓷块材并测试了其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结果表明,陶瓷块材相对密度为96.7%;陶瓷块材在频率为30 MHz时,介电常数ε’为91.9,介电损耗tanδ为0.017;陶瓷块材在室温时具有铁电性。在电场强度为30 k V/cm时,饱和极化强度Ps’=0.40μC/cm2,剩余极化强度Pr’=0.17μC/cm2,矫顽场强度EC=16 k V/cm。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出的陶瓷块材比传统常压烧结制备的陶瓷块材更加致密,介电和铁电性能更加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