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化学   141篇
物理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采用无机阴离子诱导方法,以具有平面构型的[Pd_nCl_m]~(2-)阴离子为结构导向试剂,成功制备了3种具有框架结构特征的瓜环基超分子化合物:{Na_2(H_2O)_6TMeQ[6]}[Pd_2Cl_6]·3H_2O (1)、(H_3O)_2{CyH_5Q[5]}[Pd_2Cl_6]·3H_2O (2)及(H_3O)_2{Q[5]}[PdCl_4]·23H_2O (3)。X射线单晶衍射的结果表明:在1中,Na+离子与TMeQ[6]端口羰基氧直接配位形成一维结构的超分子链,在[Pd_2Cl_6]~(2-)阴离子与TMeQ[6]的外壁作用下,进一步构筑形成三维的框架结构;在2中,在[Pd_2Cl_6]~(2-)阴离子与CyH_5Q[5]的外壁作用下,CyH_5Q[5]以一维链有序排列,且4条CyH_5Q[5]分子链可堆砌成一孔道,孔道中填充了[Pd_2Cl_6]~(2-)阴离子,最终形成三维框架结构;在3中,8个[PdCl_4]~(2-)阴离子与4个Q[5]分子通过瓜环外壁相互作用,形成二维层状框架结构,层与层之间再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力,最终形成三维层状框架结构。在这3种瓜环基超分子框架化合物中,[Pd_nCl_m]~(2-)阴离子促进了瓜环分子有序化排列,形成了具有框架结构特征的自组装体。这种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瓜环的外壁作用,即瓜环"正电性外壁"与[Pd_nCl_m]~(2-)阴离子间的离子偶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考察了七、八元瓜环(Q[7],Q[8])对客体亚甲基蓝染料(g)的分子识别作用.结果表明,Q[7]与g作用形成物质的量比为2:1的主客体配合物,Q[8]与g作用形成的是物质的量之比为1:2的主客体配合物.吸收光谱法测得的包结常数分别为KQ[7]-g=1.34×1012 L2·mol-2,KQ[8]-g=5.34×1012 L2·mol-2;荧光光谱法测得的KQ[7]-g=1.53×1012 L2·mol-2,KA[8]-g=6.11×1012 L2·mol-2,两种方法结果一致.随着Q[7或8]浓度的增加,瓜环对客体有明显的荧光增敏作用,而Q[8]对客体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从Q[7]和Q[8]分别与客体作用体系的紫外-可见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pH值改变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体系在pH在0.5~13范围内均能观察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且作用比例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3.
以2-苄基-咪唑啉盐酸盐(Benid)为客体,对称四甲基六元瓜环(TMeQ[6])为主体,在水溶液中形成自组装包合物(TMeQ[6]-Benid)的晶体.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表明,Benid-TMeQ[6]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晶胞参数:a=1.18633(5) nm,b=2.06145(6) nm,c=1.35163(5) nm,α=90.00°,β=96.102(2)°,γ=90.00°,V=3.28676 nm3,Z=2,Mr=1626.95,Dc=1.569 g·cm-3,μ=0.169 mm-1,R1=0.0739,Wr2=0.1412.通过多种非共价键弱相互作用,主客体以1:1的包结比形成自组装包合物,客体的苯环被包结在主体的空腔内.1H NMR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溶液中也是同样的包结模式,包结稳定常数为7.23×105 mol-1·L.  相似文献   
104.
合成了一种罗丹明B酰胺-氧杂杯芳烃衍生物1。在以Tris-HCl作为缓冲体系的乙腈溶液(pH7.0)中,化合物1本身无色且无荧光,加入Sb3+后,1的螺环结构打开,观察到显著的荧光增强和颜色变红。再加入Ca2+则导致1-Sb3+配合物的荧光猝灭及红色消失。在此条件下,其他共存离子没有明显响应。因此1-Sb3+配合物可作为检测Ca2+的超分子荧光和比色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5.
在四氯酸锌离子诱导下,五元瓜环能与钕离子构筑形成二维配合超分子自组装。在HCl介质中,Zn2+容易形成四氯酸锌离子,在其诱导作用下,钕离子和五元瓜环端口羰基氧直接配位形成二维超分子自组装体。结果表明锌离子作为一种结构导向剂在形成瓜环基超分子自组装体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透明—白浊热可逆型高聚物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简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透明-白浊热可逆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新近提出的(甲基)丙烯酰胺类高聚物的热敏特性,合成方法,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7.
A molecular bowl with barium ion covering one portal of decamethylcucurbit[5]uril as a ‘metal-ion-bottom’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lecular bowl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determination. It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with space group of Pna21. The crystal unit cell parameters are: a=3.210 8(6) nm, b=1.474 2(3) nm, c=1.151 6(2) nm, and V=5.450 9(18) nm3, Dc=1.677 Mg·m-3, Z=4, F(000)=2 832, R=0.055 1, wR=0.156 8. CCDC: 290552.  相似文献   
108.
仅合成得到 [Co(pema) (amp)Cl] 2 + 体系配合物的一个面式异构体 (pema =N ( 2 吡啶甲基 )乙二胺 ,amp =2 甲氨基吡啶 ) .利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与单晶X ray衍射法平行解析了该异构体的结构 .结果显示结构中存在C—H…π相互作用 .用RHF/LANL2DZ对该体系可能的异构体进行结构、能量优化 ,可能形成C—H…π相互作用的异构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C—H…π相互作用对含吡啶环的 [CoN5Cl] 2 + 系配合物的异构体的选择性形成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109.
[Co(3,3-tri)(ibn)Cl]^2^+异构体的2DNMR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谱,如gCOSY和NOESY,对合成的5个[Co(3,3-tri)(ibn)Cl]^2^+几何异构体在溶液中的结构进行了解析,与柱色层方法分离出的五带配合物对照的结果是:b1=m4;b2=m2;b3=m1;b4=m3及b5=f3。利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从能量角度解释了配合物异构体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0.
通过超分子识别设计了八元瓜环与派洛宁Y超分子荧光探针2PyY@Q[8],研究了该探针对抗癌药物拉帕替尼的识别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在水溶液中对拉帕替尼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及选择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线性关系良好,其检出限为1.44×10~(-8) mol/L.细胞成像结果显示该探针在前列腺癌细胞中对拉帕替尼具有很好的响应,可用于生物细胞内拉帕替尼的识别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