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4篇
化学   542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7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采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在碱性条件下电解石墨棒,得到水溶性的荧光碳量子点.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进行形貌及结构表征,发现该碳量子点由1~4层石墨烯片层堆积形成,粒径在19 nm左右,厚度在1 nm左右. 通过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进行性质测定,发现该碳量子点在400和525 nm处有两个荧光发射峰,且通过控制扫描周数可以调节两个发射峰的相对强度,从而调控碳量子点的荧光颜色:随着扫描周数的增加,400 nm处发射峰的相对强度逐渐减小,而525 nm处发射峰的相对强度逐渐增大,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别与碳量子点的π-π共轭体系和含氧官能团的n-π共轭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92.
付钰  王芳  张燕  方旭  赖文勇*  黄维* 《化学学报》2014,72(2):158-170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n-型电子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富勒烯材料吸光波长较窄、亲和能高、溶解性差等,严重限制了富勒烯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n-型电子受体材料的更广泛应用和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非富勒烯n-型电子受体材料具有能级可调、合成简便、加工成本低、溶解性能优异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此类材料在可见太阳光光谱中比富勒烯及其衍生物材料有更加宽广的吸收范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非富勒烯小分子材料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n-型电子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建立了一种基于电喷雾电离质谱的丙酮稳定同位素标记对N-糖链进行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 与传统的PNGase F酶水解N-糖链的方法不同,采用非特异性蛋白酶Pronase E对N-糖蛋白进行处理,使N-糖蛋白被酶解为带有一个氨基酸的糖氨酸(Glycan-Asn),为N-糖链引入了一个氨基活性基团,然后用丙酮对氨基进行标记. 用d0/d6丙酮对Ribo B标准糖蛋白的Pronase E酶解产物进行标记,考察了4对d0/d6丙酮标记的Glycan-Asn(Man5~Man8-Asn)在电喷雾电离质谱中的线性、动态范围以及重现性. 结果表明,在10倍动态范围内,相对定量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1)和重现性(CV<8.7%). 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不同含量的鸡卵清白蛋白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分析样品中N-糖链的含量,对不同样品中N-糖链进行相对定量. 该方法成本低廉,后处理方法简单方便,适于微量样品通量化分析,对差异糖组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
沙广燕  袁久闯  孟长功  陈茂笃 《中国物理 B》2014,23(1):18202-018202
A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stereodynamics for reaction O(1D) + CH4→OH + CH3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method(QCT) on a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structured by Gonzalez et al. The integral cross sections(ICSs),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DCSs) and product rotational angular momentum polarization have been calculated. With the collision energy increasing, the ICS decreases. There is no threshold energy, because no barrier is found on the minimum energy path. The DC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ckward and forward scattering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collision energy increasing, the dominant rotation of the product changes from the right-handed direction to the left-handed direction in planes parallel to the scattering plane. In the isotopic effect study, the decrease of the mass factor weakens the polarization degree of the rotational angular momentum vectors of the products.  相似文献   
95.
通过稳态光谱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研究了黄芩素激发态质子转移耦合电荷转移的反应. 实验和计算中S1态吸收峰的缺失表明S1态是暗态. S1暗态导致在实验中观察不到黄芩素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峰,且固体的荧光峰很弱. 黄芩素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和电荷差异密度表明S1态是电荷转移态,然而S2态是局域激发态. 计算的黄芩素分子的势能曲线在激发态只有一个稳定点,这表明了黄芩素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一个无  相似文献   
96.
采用吸附法制备了组合型Pt3Sn/Al2O3双金属催化剂, 将该催化剂用于芳香硝基化合物原位液相加氢一锅法合成N-烷基芳胺. 研究表明, 在503 K, 空速为7.5 h-1, 水体积分数为5%时, 1%(质量分数)Pt3Sn/Al2O3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 硝基苯的转化率为100%, N-乙基苯胺和N,N-二乙基苯胺的总选择性为98.2%. 同时,该催化剂对原位液相加氢烷基化反应具有一定普适性, 本文研究的14 种芳香硝基化合物与低级脂肪醇反应,均具有较高的N-烷基化产率.  相似文献   
97.
Ag掺杂型空心TiO2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甲基丙烯酸与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制备了表面载有阴离子的聚苯乙烯(PSt)纳米乳胶粒. 在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 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表面改性. 以此乳胶粒为模板, 加入钛酸四丁酯和硝酸银制备了Ag2O掺杂型聚苯乙烯/二氧化钛(PSt/TiO2)复合微球. 对该微球在180 °C进行液相预处理、干燥、500 °C煅烧等步骤制备了Ag 掺杂型Ag-TiO2复合粒子.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PSt/TiO2复合粒子及Ag-TiO2空心粒子的形貌及晶体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Ag-TiO2复合粒子在紫外光(365 nm)与紫外-可见光(370-760 nm)下对罗丹明B (RhB)降解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与不含银的TiO2空心微球相比, 在紫外光照射下, 银含量(nAg/nTi)为0.1%的Ag-TiO2复合粒子对RhB的降解率提高了11%左右; 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 nAg/nTi为1.0%和2.0% 的Ag-TiO2复合粒子对RhB的降解率提高了30%左右.  相似文献   
98.
使用硼氢化钠共还原法制备40% (w)铂/石墨烯电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 通过循环伏安测试发现, 这种方法制备所得铂/石墨烯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活性较铂/碳催化剂差, 但稳定性有所提高. 在稳定性测试中,铂/石墨烯电催化性能衰减为50%, 较铂/碳(79%)好. 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发现在铂/石墨烯催化剂中两者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这可能是阻止石墨烯再堆垛和防止铂颗粒团聚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单电池性能测试也发现铂/石墨烯催化剂更有利于电池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9.
以Cu2S中空球为反应性模板, 通过在水溶液中与银离子的阳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大小均匀的Ag2S中空球-Ag纳米粒子异质结构, 即Ag2S-Ag异质中空球. 该异质结构中每个Ag2S中空球的直径约为600 nm, 壁厚约20–30 nm, 其表面均附着一个Ag纳米粒子.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EDS)对所得Ag2S-Ag异质中空球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若以CuS中空球为反应性模板, 在相似转化条件下则主要得到不含Ag粒子的Ag2S中空球. 该结果表明, Cu2S中的Cu(I)的还原性在Ag2S-Ag异质中空球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所制备的Ag2S-Ag异质中空球进行二次生长, 还可以得到Ag2S中空球的半球表面均被Ag膜所包覆的Ag2S-Ag异质中空球.  相似文献   
100.
以Fe(NO3)3·9H2O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 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辅助模板法分别制备了纳米α-Fe2O3和SiO2, 并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BET表征. 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了α-Fe2O3/SiO2纳米颗粒混合体系的表面酸碱性质. 研究了在不同pH下α-Fe2O3/SiO2混合体系对Cu2+、Pb2+、Zn2+离子的吸附行为. 基于上述实验数据, 用WinSGW软件计算了α-Fe2O3/SiO2混合体系表面酸碱配位常数, 并得出结论: α-Fe2O3/SiO2混合体系表面反应为单一脱质子反应≡XOH ⇔ ≡XO-+ H+(lg K = -8.19±0.15), 明显区别于同时具有加质子和脱质子反应的α-Fe2O3/SiO2/γ-Al2O3, α-Fe2O3/γ-Al2O3和SiO2/γ-Al2O3等纳米颗粒混合体系. 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α-Fe2O3/SiO2混合体系吸附重金属离子Cu2+、Pb2+、Zn2+的表面络合反应平衡常数分别为:
≡XOH + M2+ ⇔ ≡XOM++ H+ [lg K = -3.1, -3.6, -3.8 (M = Cu, Pb, Zn)].
≡XOH+M2++H2O ⇔≡XOMOH+2H+[lg K = -8.8, -8.0, -10.5 (M = Cu, Pb, 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