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化学   199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2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33篇
物理学   1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71.
报道了制备Z-切KTPRb/Ba离子交换平面光波导的方法,给出了较理想的Rb和Ba的mol%比,测量了光波导层的光损伤感度和晶格常数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光损伤感度为1.2~2.3×10-10cm2/J,它与掺Ba的含量和热退火工艺无关;晶格常数的变化为0.42~0.25%,它随着掺Ba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72.
非线性Sobolev方程的特征-差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同顺 《计算数学》1995,17(1):13-27
非线性Sobolev方程的特征-差分方法由同顺(南开大学)THECHARACTERISTICDIFFERENCEMETHODFORANONLINEARSOBOLEVEQUATION¥YouTong-shun(NankaiUniversity)Abst...  相似文献   
373.
系统研究了核磁共振碳谱及其化学位移规律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图论参数:分子距离-边数矢量(λ矢量),并发现了它与烷烃的(13)CNMR有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用神经网络改进反传算法(BPNN)进行准确估计与定量预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374.
YBO3:Eu3+纳米晶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水热法制备了YBO3:Eu3+纳米材料,通过改变其反应条件对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貌进行了控制,对其发射光谱进行分析并与体材料进行了比较.在纳米材料中,很大比例的稀土离子微观环境受到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稀土离子的Judd-Ofelt参数Ω2增大,从而使Eu3+5D07F2的发射加强,红色发光材料的色纯度提高.  相似文献   
375.
高效的水氧化是实现大规模分解水制氢的瓶颈,开发稳定、经济、高效的水氧化催化剂是引人关注的.早在上世纪中期Ag~+作为水氧化催化剂就有报道,但尚未见Ag~+配合物作为分子基水氧化催化剂的报道.本课题组选择缺位多酸阴离子[H_3PW_(11)O_(39)]~(3-)作为配体,成功研制了银-多酸配合物[H3Ag~Ⅰ(H2O)PW_(11)O_(39)]3-(AgPW_(11))分子基水氧化催化剂,发现其对使用S_2O_8~(2-)化学氧化水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这主要归功于多酸配体在传输电子和质子的作用,对理解催化氧化水的机理有重要学术价值.将分子基催化剂修饰到电极上是实现其电化学催化氧化水的必由之路.本文采用浸渍法将AgPW_(11)修饰到TiO_2电极上,成功制备了AgPW_(11)-TiO_2/ITO电极,并通过XRD,SEM,EDX技术对AgPW_(11)-TiO_2/ITO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PW_(11)被成功负载到TiO_2纳米粒子表面,它的引入使得TiO_2电极表面的纳米粒子平均尺寸由10–40 nm增加到15–60 nm.在0.1 mol L~(-1)Na_2SO_4电解质溶液中利用线性扫描伏安、计时电流和电化学阻抗技术研究了AgPW_(11)-TiO_2/ITO阳极催化氧化水的性能,结果发现,当施加偏压大于1.3 V vs.Ag/AgCl时,随电压升高,AgPW_(11)-TiO_2/ITO电极相比TiO_2/ITO电极有更显著的氧化电流;当施加偏压在1.5 V vs.Ag/Ag Cl时,AgPW_(11)-TiO_2/ITO电极氧化电流比TiO_2/ITO电极和AgNO_3-TiO_2/ITO电极分别高出10倍和2.5倍,这归因于AgPW_(11)-TiO_2/ITO电极上电极-电解质界面具有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也说明多酸阴离子配体在催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传输电子和质子.在光照条件(100 m W cm~(-2))下,AgPW_(11)-TiO_2/ITO电极有较高的阳极电流,但光电流并没有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修饰电极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率较快所致.AgPW_(11)-TiO_2/ITO阳极重复使用15次后,电流密度仍然高出TiO_2/ITO电极3倍以上,表明AgPW_(11)-TiO_2复合电极稳定性较好.在0.1 mol L~(-1)磷酸缓冲溶液体系中研究了AgPW_(11)在不同浓度、不同pH值和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在1.1–1.6 V vs.Ag/AgCl扫描范围和100 mVs~(-1)扫速条件下,在1.23和1.31 V vs.Ag/Ag Cl处出现的一对氧化还原峰,归结为Ag~Ⅰ/Ag ~Ⅱ的1e氧化还原过程.在1.0–1.4 V vs.Ag/AgCl扫描范围内,随扫速由100增至900 m V s~(-1),阴极还原峰电位负移而阳极氧化峰电位正移,导致峰-峰电位差△Ep增加,而且氧化峰电流与还原峰电流与扫速平方根呈线性关系,说明该电极氧化还原过程受扩散控制.对Ag I/Ag ~Ⅱ的氧化还原过程,随着p H值由5.3增加到6.7,氧化还原峰电位负移,并且E_(pc)与pH值呈现线性关系,斜率为–0.08882,根据能斯特方程S=2.303RTm/(αn F),推测转移的质子数为1.由此可知,AgPW_(11)氧化是准可逆的、1电子和1质子转移过程.推测[H_3Ag ~ⅠIH_2O)PW_(11)O_(39)]~(3-)氧化生成的[H_2Ag~Ⅱ(H_2O)PW_(1)1O_(39)]~(3-)可能发生歧化反应,所生成[H3Ag~ⅢOPW_(1)1O_(39)]~(3-)进而氧化水放出氧气.  相似文献   
376.
表面缺陷会使纳米材料的发光中心产生严重的猝灭,而适当厚度的同质包覆层会减少其猝灭。本文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LaF3∶Eu3+纳米颗粒和LaF3∶Eu3+/LaF3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不同壳层厚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LaF3∶Eu3+核心和LaF3∶Eu3+/LaF3核壳结构均为六方结构。包覆同质壳层可以提高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能,包覆厚度的不同导致LaF3∶Eu3+/LaF3核壳结构的荧光强度与衰减时间均发生改变。其原因是未掺杂的LaF3壳层可以将发光中心Eu3+离子与LaF3∶Eu3+核心的表面隔离,进而减少表面对发光中心的猝灭,提高材料的发光性能。这种修饰作用与壳层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377.
针对制冷系统非线性、大时滞和强耦合特性,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实现控制很难,无模型控制不需建立系统模型、适于复杂非线性系统。将无模型控制方法应用于制冷系统蒸发器最小稳定过热度控制。通过仿真与实验,与常规PID控制相比,验证了无模型控制能够减小蒸发温度与过热度之间的耦合作用,具备良好的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适于制冷系统变负荷控制要求,具有较好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378.
谢蒂旎  彭洪尚  黄世华  由芳田  王小卉 《物理学报》2014,63(14):147801-14780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VO4@YVO4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然后用聚电解质聚苯乙烯磺酸钠对其进行包覆和保护,并在200?C下对样品水热处理0—48 h.在水热处理48 h后,样品的发光强度增强了约5倍,平均发光寿命由0.410 ms延长至0.579 ms.对样品的发光衰减曲线的拟合、分析为Eu3+的扩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种自内而外的扩散降低了样品核心中Eu3+的局域浓度,削弱了浓度猝灭效应,同时又能够避免表面猝灭效应的发生,从而使得样品的发光寿命变长、发光效率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379.
通过对采用变频压缩机和电子膨胀阀的变容量制冷系统稳定性的机理分析与实验研究辨识得到了与制冷量相匹配的蒸发器最小稳定过热度,并通过对压缩机频率阶跃变化下制冷系统的特性分析对最小稳定过热度进行了验证。采用基于最小稳定过热度的压缩机频率和电子膨胀阀开度协调控制方法,在制冷系统变负荷工况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很好的适应了制冷系统变工况的控制要求,相比常规的定过热度控制,具有跟踪性能良好、动态控制精度高,并能有效的提高制冷系统的变负荷运行时的性能系数(COP)。  相似文献   
380.
利用聚偏氟乙烯(PVDF)微小结晶的物理交联点作用,制备了形状记忆性能优异的聚偏氟乙烯/丙烯酸酯聚合物(PVDF/ACM)共混材料。为提高其形状回复应力,又将碳纳米管(CNT)引入该共混体系中,系统研究了PVDF/ACM/CNT三元体系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在PVDF/ACM体系中分散均匀;在基本保持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前提下,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CNT,材料在25℃时的储能模量由2000 MPa提高至3130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