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化学   158篇
物理学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的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μ-Cl)Cl2],配体L为2,6-二甲酰-4-基苯酚双缩苯甲酰肼,取代基分别为氯(L1)和叔丁基(L2)。配合物具有相同的组成和配位构型。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由于取代基不同,其磁交换参数分别为-46.2cm^-1(L1)和-57.6cm^-1(L2)。  相似文献   
82.
本文合成了五种以氯冉酸二价阴离子为桥联配体的Cu(II)单核([CuLCA].H~2O)和双核([Cu~2L~2CA](ClO~4)~2配合物:[Ca(phen)CA].H~2O(1),[Cu~2(phen)~2CA](ClO~4)~2(2),[Cu(NO~2-phen)CA].H~2O(3),[Cu~2(NO~2-phen)~2CA](ClO~4)~2(4)和[Cu~2(bpy)~2CA](ClO~4)~2(5)。经元素分析、红外、固体紫外、顺磁共振、磁化率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对上述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3可能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键将两个[CuLCA]单元联接而缔合的假双聚体。配合物2,4,5则由阳[Cu~2L~2CA]^2^+阳离子和弱配位的ClO~4^-阴离子所组成。双核配合物中Cu(II)离子的几何构型可能为畸变的四方锥。所有五种配合物均难溶于水及常见有机溶剂。上述配合物的室温ESR谱呈现ΔM~s=2的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半场跃迁。配合物2,5的变温磁化率(4-300K)已测得,利用Heisenberg模型确定交换参数J值为-29.2和-25.7cm^-^1。表明在此类桥联配合物中,两核间存在着反铁磁性交换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83.
合成和表征了4种新型配合物[Cu2(TPHA)(NO2-Phen)1](ClO1)2·H2O、[Cu2(TPHA)(Me-bpy)1](ClO1)2、[Mn2(TPHA)(NO2-Phen)1](ClO1)2·2H2O和[Mn2(TPHA)(Me-bpy)1](ClO1)2(TPHA:对苯二甲酸根阴离子;NO2-Phen:5-硝基-1,10-菲绕啉;Me-bpy:4,4'-二甲基-2,2'-联吡啶).测定了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并求出了交换积分J分别为-5.04、-6.52、-0.68及-0.73cm-1.  相似文献   
84.
氰根桥联配合物GdFe(CN)6.4H2O的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个氰根桥联Gd(III)离子Fe的三维网状配合物GdFe(CN)6.4H2O。使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一般性表征。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 晶胞参数为: a=1.2759(6), b=0.7404(1),c=1.3654(5)nm, β=90.22(3)°, Z=4, 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变温磁化率测定(4.2-300K)。并使用哈密顿算符(H=-2JS1S2,S1=1/2, S2=7/2)对所测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求得表征CN^-离子所桥联Gd(III)离子与Fe(III)离子间磁相互作用强弱的磁交换积分J=-69.1cm^-^1, 表明Gd(III)离子与Fe(III)离子间存在有中等强度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是目前已见文献报道的桥联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间发现的最大的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5.
本文合成了三个以氯冉酸阴离子为桥基的稀土双核配合物,Ln~2(Phen)~4(CA)(NCS)~4(Ln=Nd,Dy,Ho;Phen=菲咯啉;CA=氯冉酸二价阴离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电子吸收光谱及变温(4-300K)磁化率表征了配合物,并由变温磁化率观察到的数据和理论方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分子内稀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Z'J'=-0.79(Nd),-0.67(Dy),-0.63cm^-^1(Ho);表明稀土离子间存在极弱的反铁磁性交换相互作用。零场分裂参数Δ=-0.16(Nd),-0.76(Dy),-2.55cm^-^1(Ho);g=0.618(Nd),1.739(Dy),1.601(Ho),拟合因子≈10^-^4。  相似文献   
86.
本文合成了两个新型双核配合物, [Cu(Samen)Co(L)2]和[Cu(Sampn)Co(L)2], Samen^4^-表示N,N'-双水杨酰代乙二胺根阴离子,Sampn^4^-表示N,N'-1,2-双水杨酰代丙二胺根阴离子, L表示5-硝基-1,10-菲咯啉(NO2-Phen)。经元素分析, IR和电子光谱等推定配合物具有酚氧桥结构,Cu(II)及Co(II)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方及畸变八面体构型。测定了配合物(4-300K)的变温磁化率, 并用最小二乘法和自旋Hamiltonian算符,H=2JS1.S2-DSzl导出的磁方程拟合, 求得交换参数为J=-4.39(Samen)和-3.59cm^-^1(Sampn), 表明两个Cu(II)-Co(II)双核配合物中有弱的反铁磁性超交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7.
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Cu(oxpn)Co(L)_2]·(CIO_4)_2·xH_2O。[Oxpn为N,N′-二(3-氨丙基)草酰胺基阴离子;L为2,2′-联吡啶(bpy)、1,10-菲绕啉(phen)和5-硝基-1,10-菲绕啉(NO_2-phen);x=1,2]。经元素分析、IR、电导和电子光谱等方法,推定配合物具有扩展的草酰胺桥结构,Cu(Ⅱ)及Co(Ⅱ)的配位环境分别为平面四方和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已测(4.2~300K)。其数值已用最小二乘法与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参数J为-22.36 cm~(-1)(bpy),-15.45 cm~(-1)(phen)和-19.10 cm~(-1)(NO_2-phen),表明金属离子间有较弱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合成了轴水配位的十四元六氮大环Co(Ⅱ)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波谱、磁化率及电导等测定,发现该配合物具有反常磁性(室温磁矩为3.13BM),据此我们使用了Co(Ⅱ)离子自旋态的2E-4T1模型,从理论上较好解释了该配合物的反常磁行为。  相似文献   
89.
Dinuclear copper complex with biradicals [Cu(hfac)2]2PhBNM(PhBNM = 2,5-bimethyl-1,4-bis(4,4,5,5-tetramethyllimidazoline-1-oxyl-3-oxide)phenyl,hfac=hexafluoroacetylacetonat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It crystallized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C2/c, a=1.9012(4), b=1.3718(3), c=2.1620(4) nm, β=97.55(3)°, Z=4. The X-ray stru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consists of two kinds of conformations. The ratio of them is 7:3. The energy of two conformations, calculated with molecular mechanics, are different, E1=740 kJ/mol, and E2=771 kJ · mol-1. The CNDO/k results on the complex indicate that the orbital energy of low spin state is lower than that of high spin state, which correspond with the results of magnetic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90.
合成了一个双核铁(Ⅱ)配合物[Fe2L{O2P(OPh)2}](ClO4)2Et2O(1) (L表示双核配体: N-Et-HPTB, N, N, N′, N′-四双(N-乙基-2-苯并咪唑甲基) -2-羟基-1, 3-二氨基丙烷). 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a = 1.526 8(3) nm, b = 1.259 8(3) nm, c = 1.563 0(3) nm, α = 94.41(3)°,β = 115.31(3)°, β = 99.90(3)°, V = 3.267(1) nm3 , Z = 2; R = 0.084 7, Rw = 0.177 8. Fe(Ⅱ)离子被一个烷氧原子和一个磷酸酯桥联, Fe-μ-O-Fe 键角为131.20(3)°, Fe-Fe距离为0.364 9 nm. 两个Fe(Ⅱ)均具有三角双锥几何构型. 低温下(-60℃) Fe(Ⅱ)配合物与分子氧反应生成稳定的分子氧加合物1/O2, 该加合物展示可见吸收光谱最大在606 nm, 共振Raman光谱显示两个特征吸收带, 478((Fe-O)和897 cm-1((O-O). 后者是 μ-1,2-peroxo物种的典型特征. 即在低温下铁(Ⅱ)配合物与分子氧生成了过氧化物桥联的双核铁(Ⅲ)氧加合物. 模拟了生物体内某些非血红素蛋白的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