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化学   90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23篇
物理学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 10-nm-thick molybdenum tri-oxide(MoO3) thin film was used as the interconnector layer in tande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s).The tandem OLEDs with two identical emissive units consisting of N,N-bis(naphthalen-1-yl)N,N-bis(phenyl)-benzidine(NPB) /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 exhibited current efficiency-current density characteristic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ingle-unit devices.At 20 mA/cm2,the current efficiency of the tandem OLEDs using the interconnector layers of MoO3 thin film was about 4.0 cd/A,which is about twice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conventional single-unit device(1.8cd/A).The tandem OLED showed a higher power efficiency than the conventional single-unit device for luminance over 1200cd/m2.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MoO3 thin film with a proper thicknes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interconnector layer in tandem OLEDs.Such an interconnector layer can be easily fabricated by simple thermal evaporation,greatly simplifying the device processing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 required by previously reported interconnector layers.A possible explanation was proposed for the carrier generation of the MoO3 interconnector layer.  相似文献   
62.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CoSin(n=6-9)中性团簇的几何结构演化和电子结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o掺杂硅团簇的最小笼状尺寸是n=9,其中Co原子被扭曲状的Si9棱柱包拢。CoSi8团簇由于存在多个能量相近的异构体,导致团簇的吸附活性降低。自然电荷布局分析表明对于笼状的Co@Si9团簇,其电荷主要分布在外围的硅笼,内部的Co原子通过spd杂化与外部硅笼成键,这保持了笼状团簇的稳定。  相似文献   
63.
利用伏安法研究了五元瓜环(记为Q[5])对Cu(Ⅱ)配合物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pH 5.0的Na2(H2EDTA)介质中,扫描速度为100 mV.s-1时,Q[5]-[Cu(H2EDTA)H2O]配合物的电极反应为单电子准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摩尔比法测出Q[5]与[Cu(H2EDTA)H2O]作用比为2∶1,稳定常数为3.59×109 L2.mol-2。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Cu(Ⅱ)浓度在2×10-6~1.6×10-4 mol.L-1范围内,峰电流与其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为99.4%~100.7%。  相似文献   
64.
建立了快速测定大麦籽粒中13种酚酸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香草酸、丁香酸、间羟基苯甲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藜芦酸、邻香豆酸和水杨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SUPELCOAscentis(@)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分离,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溶...  相似文献   
65.
粪便样品干燥、研磨后,称取0.25 g样品,加入8 mL硝酸,采用微波消解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KED模式消除质谱干扰,采用内标校正消除非质谱干扰(Ge作为Cu、Zn、Cr的内标,Bi作为Hg和Pb的内标,Rh作为As和Cd的内标),建立了可同时测定畜禽粪便中Cu、Zn、Cr、As、Cd、Pb、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微波...  相似文献   
6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采用全电子基组6-311+G(d)研究了CuSi6团簇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性质,计算表明CuSi6团簇存在多个能量相近的稳定异构体,且结构中存在多个Cu-Si键,多个低能异构体共存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CuSi6团簇较强的现象.对于CuSi6团簇,计算得到的三个最稳定异构体的垂直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HOMO-LUMO能隙均相对较大,也表明这三个异构体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7.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单一相的Eu3+,Bi3+共掺的Mg5SnB2O10红色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等手段对该体系的结构及其发光特性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激发光谱表明,该荧光粉在393 nm呈现Eu3+7Fo—5L6特征激发,可以与用于发光二极管的近紫外芯片很好地匹配.在393 nm激发下,其发射光谱在591,612,701 nm处呈现Eu3+5Do—7F1,5Do—7F2,5D07F4的特征发射.并且当固定Eu3+的浓度时,随着Bi3+含量的增加,发现Bi3+,Eu3+在这一体系中存在能量传递现象,系列样品发光强度大幅度提高.通过研究系列样品在不同Bi3+,Eu3+掺杂浓度下的发光性能,得出最佳样品为Mg4.89Eu0.1Bi0.01SnB2O10,其积分强度达到了商用Y2O2S:Eu3+的1.1倍.  相似文献   
68.
王倩  张竞择  娄豫皖  夏保佳 《化学进展》2014,26(11):1772-1780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主要使用碳负极材料.零应变的钛酸锂被认为是比碳更安全、寿命更长的负极材料,在混合电动汽车和风/光/电并网、智能电网等领域有独特的应用前景.但是,采用钛酸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及储存过程中极易发生气胀,从而导致外壳变形、电池向外析气、电池性能急剧下降等问题,这是制约钛酸锂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文首先介绍了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发展状况,其采用的正极材料分别为Li(NixCoyMn1-x-y)O2、LiMn2O4、LiFePO4与LiCoO2等四种.针对其气胀问题,从钛酸锂电极材料的界面特性、水分、电解液还原分解、负极电位、杂质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从材料、工艺、使用等角度指出了气胀的改进措施,最后,提出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气胀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9.
朱隆懿  孙羽  王倩  吴师 《有机化学》2009,29(11):1700-1707
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组装金属卟啉对杂环分子、DNA碱基以及RNA的分子识别的研究进展, 并简述了本课题组对金属卟啉与杂环及药物分子复合物的理论研究工作. 金属卟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物体中, 此识别过程对研究和模拟生命体中各种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组装后的金属卟啉可通过轴向配位、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等识别杂环分子. 金属卟啉对DNA的识别主要有四种作用方式, 而金属卟啉对DNA以及RNA分子的识别主要靠疏水作用力、静电力以及自堆叠作用. 卟啉阳离子与DNA的结合位点受主体侧链取代基的空间结构影响. 金属卟啉对药物分子的识别靠配位键和氢键进行, 以配位键结合的复合物通常具有更高的结合能.  相似文献   
70.
用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 氨丙基三乙氧硅烷(APTES)和正硅酸乙酯(TEOS)溶胀聚苯乙烯中空微球的壳层, 在壳层表面通过溶胶-凝胶过程, 使亲油和亲水基团通过自组装作用分别朝向聚苯乙烯基体和水相, 形成Janus结构. 用良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除去聚苯乙烯, 得到二氧化硅基复合Janus纳米材料. 改变反应体系pH值和单体用量等可以调控Janus纳米材料微结构, 得到Janus中空球和纳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