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化学   70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玲 《物理通报》2010,(8):15-17
针对教学中产生“低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2.
人体微环境调控可以通过材料本身性能的调控实现穿着凉爽舒适,对提高生活品质、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传统材料仅能单向地实现致冷或保温,同一材料实现致冷、保温双向功能,依然是本领域重要挑战和值得及时探索的方向.本文采用冷冻-解冻制备水凝胶与冷冻干燥技术,设计合成系列以聚乙烯醇和相变微胶囊为骨架的相变气凝胶.此类相变气凝...  相似文献   
23.
Cross sections of electron-loss in H(1s)+ H(1s) collisions and total collisional destruction of H(2s) in H(1s) 4- H(2s) collisions are calculatted by four-body classical-trajectory Monte Caylo (CTMC)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over the energy range of 4-100 keV. For the former a good agreement is obtained within different four-body CTMC calculations, and for the incident energy Ep 〉 10 keV, comparis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s a better agreement than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e impact parameter approx- imation. For the latter, our theory predicts the correct experimental behaviour, and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our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ones are less than 30%. Based on the successive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s, the cross sections for excitation to H(2p), single- and double-ionization and H- formation in H(2s)+H(2s) collisions are calculated in the energy range of 4-100 keV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H(1s)+H(1s) and H(1s)+U(2s) collisions.  相似文献   
24.
吴勇  刘玲  王建国 《物理学报》2008,57(2):947-956
应用全量子的分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基态的O3+(2s22p 2P)与氢分子碰撞的非解离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不同方位角(25°,45°,89°),能量分别为100,500,1000和5000eV/u时的单电子俘获的振动分辨的态选择截面及相应的微分截面.分子轨道强耦合计算中采用了自旋耦合价带理论计算的三原子分子势能面和径向耦合矩阵元.对氢分子的自身转动,采用无限阶的冲量近似方法;对体系的电子运动同H2或H+< 关键词: 非解离电荷转移过程 全量子的分子轨道强耦合方法 无限阶冲量近似 振动冲量近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604011 10574020)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惯性约束聚变领域资助的课题.  相似文献   
25.
应用全量子的分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基态的O3 (2s22p 2P)与氢分子碰撞的非解离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不同方位角(25°,45°,89°),能量分别为100,500,1000和5000eV/u时的单电子俘获的振动分辨的态选择截面及相应的微分截面.分子轨道强耦合计算中采用了自旋耦合价带理论计算的三原子分子势能面和径向耦合矩阵元.对氢分子的自身转动,采用无限阶的冲量近似方法;对体系的电子运动同H2或H 2的振动之间的耦合,采用了振动冲量近似.结果发现,对不同的入射能量,振动态选择截面随振动量子数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同入射能量和不同方位角的振动态分辨的微分截面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极小的散射角附近出现一个最大值平台,然后散射截面随着散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并出现大量的震荡结构,其中第一个震荡结构对应的散射角位置随入射能量Ep以E-1/2p的标度规律变化;微分截面的结构和大小对H2方位角α的变化敏感,这种性质为H2取向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6.
赵益清  刘玲  刘春雷  薛平  王建国 《物理学报》2009,58(5):3248-3254
应用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研究了H+与里德伯态原子Li(5d)碰撞的电荷转移过程,计算了电子转移到氢原子各个n,l壳层(这里n为主量子数,l为角量子数)的态选择截面.结果发现,电荷转移的末态主要分布在与初态电子能量5d接近的n=4—7能级,该分布随碰撞能量的变化不大;但俘获末态的l分布对入射离子能量很敏感:在1 keV左右的低能时主要分布在高l的末态,随着碰撞能量增加峰值逐渐向低l方向移动,并在l= 关键词: 电子俘获过程 双中心原子轨道强耦合方法 态选择截面  相似文献   
27.
刘树深  刘玲  陈浮 《化学学报》2013,71(10):1335-1340
化学污染物总是以混合物形式存在于实际环境体系中. 化学混合物的毒性评估与预测是环境化学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与难题. 要评估与预测一个化学混合物的毒性效应, 首先要证明其是否具有加和性. 目前有3个加和参考模型即浓度加和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与效应相加模型(ES)用于化学混合物毒性的加和性检验. 如果混合物效应明显偏离加和参考模型预测效应, 则认为该混合物产生毒性相互作用, 即协同或拮抗. 选择不同的加和参考模型可能得出不同的相互作用结论. ES模型最早广泛应用, 但不能解释由同一化合物构成的所谓虚拟组合现象, 应用已开始受到限制. IA模型被认为适用于具有相异作用模式的化学物构成的混合物, 而CA模型适用于相似作用模式化学物构成的混合物并能合理解释ES模型不能解释的虚拟组合现象, 常常认为是化学混合物毒性预测的标准模型. 然而, 由于CA模型目前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 也不能直接联系混合物毒性作用机理, 同时在浓度-效应曲线的部分区域存在不能预测的所谓“预测盲区”, 因此, CA模型也只是一个工作模型, 需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28.
A versatile and reliable approach is created to fabricate wafer-scale colloidal crystal that consists of a monolayer of hexagonally close-packed polystyrene(PS) spheres. Making wafer-scale colloidal crystal is usually challenging, and it lacks a genera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obta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self-assembly, a systematic 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 is utilized here, which applies the pick-the-winner rule. This new method combines spin-coating and thermal treatment, and introduces a mixture of glycol and ethanol as a dispersion system to assist self-assembly. By controlling the parameters of self-assembly, w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oidal crystal and reduce the effect of noise on the experiment. To our best knowledge, we are first to pave this path to harvest colloidal crystals.Importantl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using an energy landscape base on our process is also developed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S spheres' self-assembly.  相似文献   
29.
为全面阐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难题,本论文以腈纶/棉混纺纤维运动面料为对象,针对纤维面料的重叠信息精准选择和预处理技术直观化筛选应用进行研究。同时,以混纺纤维中的棉含量为指标,对纺织面料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中的分子信息识别和应用机制、建模样品及常规光谱处理对构建模型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解释。最后,通过变权重正交变换算法计算从分子层面解析了纤维面料谱峰信息差异化贡献及纤维面料散射对定量模型构建和预测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纺织行业及纤维制品的精准化控制和质量表征特异化设备开发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0.
The coupling of local surface plasmon(LSP) of nanoparticle and surface plasmon(SP) mode produced by metal film can lead to the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which h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in enhancing the fluorescence of quantum dots(QDs). Herein, the Ag nanocube and Ag film are used to enhance the fluorescence of CdSe QDs. The enhancement is found to relate to the sizes of the Ag nanocub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Ag film. Moreover, we also present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caused by only SP.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upling between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metal film can realize larger field enhanc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es that a nanocube can localize a strong electric field around its corner. 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uorescence of QDs can be efficiently improved by optimizing the parameters of Ag film and Ag cu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