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8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1124篇
化学   2098篇
晶体学   158篇
力学   214篇
综合类   115篇
数学   449篇
物理学   17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结晶紫(CV)在导电碳黑糊电极(CCBPE)上具有灵敏的伏安响应,实验对其氧化还原机理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以pH 8.0的B-R缓冲液为支持电解质,CV发生2电子转移的不可逆氧化,过程受吸附控制。在富集时间、富集电位、pH等影响因子得到优化情况下,其半微分-脉冲伏安扫描氧化峰值与其浓度在0.03~1.30μmol/L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为10 nmol/L。据此建立了CV的电化学快检方法,并应用于淡水渔业水体中痕量CV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7.1%。  相似文献   
132.
菜籽油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受氧气、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氧化酸败现象。为准确判断油脂氧化程度,实现不同氧化模式下菜籽油品质的快速判别,采用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及BP神经网络法建立菜籽油氧化状态的智能评价模型。以冷榨菜籽油为原料,将样品分别置于常温、Schaal烘箱、高温模式中氧化处理,期间采集菜籽油的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数据及理化指标,当理化指标超出国标限定范围时,停止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菜籽油中荧光物质在不同氧化模式中的演变规律呈显著差异,氧化温度对菜籽油荧光光谱有明显影响。常温氧化350 d与第1 d相比,菜籽油的特征荧光峰位置无变化,仅在激发波长Ex为620和660 nm附近荧光峰强度发生微弱变化;Schaal烘箱氧化26 d后,在激发波长Ex为620和660 nm附近荧光峰强度显著减弱,且在激发波长Ex为350~450 nm之间有新的荧光峰生成;高温氧化48 h后,Ex为620和660 nm处荧光峰消失,在Ex为400~550 nm处产生显著荧光峰,相对Schaal烘箱氧化,荧光波长发生一定程度红移,这是由于高温氧化过程中油脂氧化生成的物质稳定性较差引起的。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分解获取有效的二维荧光光谱数据,当组分数为6,Δλ=60 nm时激发波长的载荷值最大,不同样品间差异最显著。选定Δλ=60 nm波段的二维荧光光谱数据用于智能评价,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值,以极性组分作为模型输出值,分别对菜籽油三种氧化模式数据建模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氧化模式对应的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模型相关系数r均能达到0.9以上,其中常温氧化模式中验证集及测试集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1,输出值与目标值较接近,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综合三种氧化模式数据建模,对应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13和0.988,均方误差均较小,说明该模型能准确判断菜籽油的不同氧化状态。因此,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建立快速检测模型能实现菜籽油不同氧化状态的判别,为菜籽油的氧化程度的评价提供新方法,同时为其他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3.
Two coordination polymers, namely {[Co(L)(H2O)]·H2O}n(1) and [Mn(L)(phen)]n(2, H2L = 5-(pyridin-4-yl)isophthalic acid,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have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TG,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1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7.2188(7), b = 10.0835(8), c = 10.2069(7) ?, α = 113.713(7), β = 99.490(7), γ = 104.516(8)o, V = 628.24(9) ?3, C13H11NCoO6, Mr = 336.16, Z = 2, Dc = 1.777 Mg/m3, μ(MoKα) = 1.395 mm–1, F(000) = 342, S = 1.041, the final R = 0.0381 and wR = 0.0819 for 3744 observed reflections(I 2σ(I)) and R = 0.0448 and wR = 0.0874 for all data. 2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c with a = 12.9185(3), b = 10.4343(2), c = 31.7650(6)?, β = 101.282(2)o, V = 4199.08(13)?3, C50H30N6Mn2O8, Mr = 952.68, Z = 4, Dc = 1.507 Mg/m3, μ(MoKα) = 5.447 mm–1, F(000) = 1944, S = 1.128, the final R = 0.1003 and wR = 0.1052 for 8247 observed reflections(I 2σ(I)) and R = 0.2595 and wR = 0.2625 for all data.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show that compound 1 features a 2D sheet structure based on a dicobalt(II) subunit, which is further extended into a 3D metal-organic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by O–H···O hydrogen bond. Compound 2 also possesses a 2D sheet, which is held together into a 3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 via C–H···O hydrogen bond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Magnetic studies for compound 2 show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between the adjacent metal centers, with J = –11.8 cm–1 and g = 2.12 for 2.  相似文献   
134.
利用氧化石墨烯(GO)表面具有丰富含氧基团的特点,采用原位生长法将经典的亚铁三氮唑自旋转换(SCO)配位聚合物[Fe(Htrz)2(trz)](BF4)负载到二维材料GO的表面。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SEM、TEM、拉曼等手段对自旋转换-氧化石墨烯(SCO-G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光谱表征发现,复合材料的FTIR和PXRD特征峰为GO和[Fe(Htrz)2(trz)](BF4)特征峰的叠加,初步证明了自旋转换-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已成功制备。SEM和TEM分析直观地显示立方体状的[Fe(Htrz)2(trz)](BF4)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且随着原位生长时间的增加,GO表面的[Fe(Htrz)2(trz)](BF4)的负载量增加、尺寸增大。拉曼图谱表明[Fe(Htrz)2(trz)](BF4)负载到GO表面后,氧化石墨烯特征拉曼峰的强度比(ID/IG)增大,说明氧化石墨烯的缺陷密集程度增大,[Fe(Htrz)2(trz)](BF4)纳米颗粒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力增强。磁性测试表明不同自组装时间(1、6、12 h)的SCO-GO复合材料的T1/2↑分别为381.1、381.5和382.4 K,T1/2↓分别为345.9、345.0和344.8 K,其磁滞回线宽度分别为35.2、36.5和37.6 K,这是由于不同自组装时间的SCO-GO复合材料中[Fe(Htrz)2(trz)](BF4)的负载量和尺寸的差异导致的。DSC分析结果和磁性结果一致,证实了SCO-GO复合材料自旋转变温度向高温区移动。  相似文献   
135.
利用CoFe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oFe LDH)准平行纳米片阵列作为载体前驱体,通过原位负载及煅烧方式,实现了含有氧空位的 MoO2纳米颗粒在纳米片阵列表面的生长。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所得 CoFeOx/MoO2纳米阵列电极具有高析氢反应(HER)催化活性。该电极在10和1 000 mA·cm-2时的HER过电位分别为40和217 mV。在5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该电极可以稳定运行125 h。  相似文献   
136.
为提高PtCo/C合金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微波法合成铂钴锰催化剂前驱体,经高温热处理形成合金,最后通过酸处理得到铂钴锰合金催化剂(PtCoMn/C)。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适量锰的添加可提升PtCo/C催化剂的活性和耐久性。PtCoMn/C催化剂在 0.9 V(vs RHE)电压下的质量比活性(MA)达到 0.666 A·mgPt-1,是传统 Pt/C 的 2.66 倍,是 PtCo/C 催化剂的 1.30 倍。在30 000圈催化剂加速耐久性测试中,PtCoMn/C合金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和质量比活性(MA)仅下降6.9%和27.1%,均远低于Pt/C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7.
粉煤灰/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煤灰为填料,采用Si-69、钛酸酯和硬脂酸三种偶联剂对其进行表面处理,采用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改性前后粉煤灰的表面结构和形貌,而后将粉煤灰添加到硅橡胶中,比较粉煤灰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光谱证实三种偶联剂改变了粉煤灰的表面结构,SEM观察到改性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得到了提高;改性粉煤灰/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比未改性的粉煤灰/硅橡胶复合材料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当添加量为1%的硬脂酸改性粉煤灰/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8.
通过水热法制备稀土Pr掺杂Bi2WO6三维花状微球,利用XRD、SEM、N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对所制备的光催化材料进行表征。通过降解亚甲基蓝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1.0% Pr-Bi2WO6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最佳,降解率达到95%。Pr掺杂提高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并且能够束缚光生电子使得电子空穴对有效分离从而获得强氧化物质。对其光催化降解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9.
使用3,3''-硫代二丙酸、4,4''-联吡啶和硝酸锰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锰配合物,即{[Mn(DPA)(4,4''-bipy)]·H2O}n1)(DPA=3,3''-硫代二丙酸,4,4''-bipy=4,4''-联吡啶);然后又利用3,3''-硫代二丙酸、1,3-双(4-吡啶基)丙烷和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铜配合物,即{[Cu(DPA)(bpp)(H2O)]·H2O}n2)(DPA=3,3''-硫代二丙酸,bpp=1,3-双(4-吡啶基)丙烷)。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2分别由3,3''-硫代二丙酸配体和不同氮杂环分子以及金属离子构筑,形成了二维层状的结构。氢键和π-π作用进一步将二维结构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140.
利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SEM、EDS等测试技术研究了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和浆过程中加入NaBF4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BF4的最佳添加量为2%,可明显提高石墨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充放电效率;电极的自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室温条件下,添加了2% NaBF4的电极以放电容量计算的自放电率为0.87%·d-1,比未添加时降低了15%;循环伏安、EDS以及SEM测试结果表明,四氟硼酸钠参与了石墨电极的成膜过程,改变了SEI膜的组分和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