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1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1543篇
化学   3387篇
晶体学   169篇
力学   258篇
综合类   143篇
数学   565篇
物理学   21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以原位法合成的AgBrI作为光敏剂,亲水型的聚乙烯醇为粘合剂,考察了以苯并三氮唑银和4-羟基-6甲基-1,3,3a,7-四氮茚银混合银盐为银源的光敏热成像材料的感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AgTAI的混合银盐的PTG材料感光性能明显好于单纯AgBTA的PTG材料.通过光敏热成像材料乳液pH值pAg值测定及银盐DSC分析,认为混合银盐能够提高PTG材料感光性能的原因是其溶解度比AgBTA的溶解度大,能够提供充足的Ag+,增大显影密度,提高反差,且混合银盐颗粒尺寸小,其比表面积大,能够充分接触超细卤化银颗粒,从而促进热显影的进行.  相似文献   
992.
聚丙烯酸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聚丙烯酸(PAA)为水中溶解态高分子天然有机质的代表, 研究了PAA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Cd的影响, 包括不同浓度的PAA对吸附的影响, PAA对特定pH下吸附等温线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按不同顺序添加PAA时对吸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PAA的存在一般会降低生物膜对Cd的吸附, 其影响程度与PAA的浓度、 溶液pH、 吸附顺序及生物膜厚度等有关. PAA与Cd的浓度比越高, 其对吸附的影响越显著. 吸附溶液pH越高, PAA的影响越显著. 吸附顺序对吸附的影响在pH较低时不明显, 当pH较高时, 先加PAA后加Cd及两者同时吸附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接近且较大, 先加Cd后加PAA时对吸附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小. 生物膜较薄时PAA的影响更显著. PAA对生物膜吸附Cd的影响主要由PAA与生物膜之间对Cd的竞争以及三元表面配合物的生成与吸附2种因素共同决定. 高pH会促进PAA与Cd的配合而不利于带负电的配合物在生物膜上的吸附.  相似文献   
993.
对26个PTH类Tau蛋白抑制剂进行了Topomer CoMFA研究, 建立了拟合及预测能力良好的Topomer CoMFA模型, 获得的模型拟合、 交互验证及外部预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0.603和0.795, 估计标准偏差和Fisher验证值F分别为0.110和115.778. 使用ZINC化合物数据集作为结构片段源, 通过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搜索具有特定活性贡献的R基团. 以样本中活性最高的1号分子过滤, R1和R2贡献值均提高了20%的片段分别有9个与2个. 以此交替取代1号样本的R1与R2, 得到18个新颖化合物并预测其活性, 其中的15个预测活性值优于模板分子. 研究结果表明, Topomer search可有效地用于分子设计, 所设计的分子为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物.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不同配比的聚吡咯/氧化石墨(PPy/GO)复合物,将其用NaBH4还原得到聚吡咯/还原氧化石墨烯(PPy/RGO)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物理表征。 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5 A/g、吡咯(Py)与GO质量比为95∶5时,得到的复合物还原前后比电容分别可达401.5和314.5 F/g,远高于单纯的GO(34.8 F/g)和PPy(267.5 F/g)。 经过1200圈循环稳定性测试后,PPy/RGO复合物比电容保持了原来的62.5%,与PPy和PPy/GO(电容保持率分别为16.8%和46.4%)相比,PPy/RGO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能,有望成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SWNTs)干法储氢和碳纳米管(SWNTs)-四氢呋喃(THF)水合物法储氢的过程. 结果表明, 实验所用的SWNTs在16.5 MPa压力下, 温度为0.5 ℃时, 氢气的吸附存储量为0.75%(质量分数), 经浓酸处理后, 氢气的存储量可以达到1.15%, SWNTs-THF水合物法储氢量为0.37%, 与碳纳米管干法储氢相比, 储氢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96.
煤体中爆炸应力波传播与衰减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岩石爆破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体中爆炸应力波的作用机理,借助损伤力学理论探讨了煤体在 爆炸应力波作用下的损伤断裂准则。煤体中爆炸应力波传播与衰减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煤体中爆炸应力 波一般包含2段波形,第1段由压缩相和拉伸相组成简单波形,第2段是由多种作用形成的复杂波形;爆炸应 力波作用下,煤体首先承受压应力,而后承受拉应力,且压缩相的作用时间较拉伸相作用时间短;煤体中爆炸 应力波的衰减速度较一般岩体中的快,实验条件下应力波衰减因数符合=3-/(1-),爆炸应力波的主要 作用是在煤体中形成少量新裂隙、激活煤体中原生裂隙并打破煤体中瓦斯气体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97.
冲蚀磨损与冲蚀、空蚀交互磨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数值对比研究了在模拟水轮机工况中不同转速时,冲蚀与冲蚀、空蚀交互作用时,转盘表面的流场(压力场、流体浓度分布),然后在转盘式磨损装置上,进行了汽液固三相冲蚀与空蚀交互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冲蚀磨损来说,随着转速增加,压力增大,在冲蚀作用下加入空蚀磨损,压力增高,磨损加剧;而对于交互磨损来说,随着转速增加,转盘表面的空蚀磨损区域从空化孔附近开始沿着转盘旋转的反方向偏移,并且磨损程度加剧;数值计算的气泡较多且压力梯度较高区域和试验转盘磨损区域基本一致,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利用一种自行设计的微动疲劳实验装置研究CrMoV合金钢的微动疲劳特性。作者研究了接触压力对材料微动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研究条件下CrMoV合金钢的接触压力阈值。当接触压力较小时,微动桥压块与试件表面间有相对滑动,微动疲劳寿命随接触压力的增加快速下降;当接触压力达到或超过阈值62.5MPa时,微动疲劳寿命达到最低值并不再随接触压力的增加而下降。本文给出了CrMoV合金钢在接触压力为225MPa的微动疲劳曲线和零接触压力(纯)疲劳曲线,并给出微动疲劳强度与常规疲劳强度的关系,分析了微动疲劳破坏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流延成膜法制备一系列纤维素/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材料,分别以10%醋酸溶液、5%醋酸和5%乙醇的混合溶液、75%乙醇溶液等3种水溶液及蒸馏水为贮存体系,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紫外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贮存条件对纤维素/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醋酸水溶液贮存纤维素/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30d能够较好地维持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可作为该复合膜较为适合的贮存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The ultracold polar molecules with the tunable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not only would enable explorations of a large class of exotic many-body physics phenomena, but also could be used for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can generate the degenerate chiral quantum states acting as a qubit robust against noise when the ultracold polar molecules are confined by a triangular lattice. Moreover, we also find two first-order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by controlling an external driving field. One is the transition with the change of the different degenerate chiral quantum states. The other is the transition with the breaking of the degenerate quantum chiral states to the nondegenerate state. In experiment, these first-order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can be detected by measuring the collective molecular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