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5篇
  免费   565篇
  国内免费   528篇
化学   970篇
晶体学   44篇
力学   287篇
综合类   36篇
数学   315篇
物理学   130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3 毫秒
971.
测定钢丝杨氏模量的实验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静态拉伸法测杨氏模量的实验方法,改进钢丝微小伸(缩)量的测量方案,选用一次性增(减)砝码的测量方案,使钢丝得到充分的拉伸(或收缩).由光放大原理分析,合理选择负重砝码,适度控制光杠杆镜面与望远镜的距离,使得望远镜中标尺刻度变化量的测量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实验原理及其不确定度分析,结合测量数据,用置信概率为95%的不确定度对测量数据及杨氏模量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定,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72.
探讨了黑洞半径的解法,并简单解释了广义相对论如何预言黑洞的存在.  相似文献   
973.
利用遗传算法结合Gupta原子间相互作用势,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带电 团簇的基态与低激发态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并与中性Cu13团簇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对 Cu13(中性及带电)团簇,高对称性几何构型在众多异构中无能量竞争性优势,团簇基态结构皆为非紧致低对称性结构,对 负电Cu13找到一种新的低对称性最低能结构;带电明显影响团簇结构稳定性,带电Cu13团簇与中性Cu13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序列显著不同;基态 Cu13(中性及带电)团簇的具有磁矩最小化效应,而其高对称性结构则有较大磁矩;计算所得Cu13团簇电离能及电子亲和势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74.
双层丝阵Z箍缩电流分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负载内外层电流分配是决定双层丝阵Z箍缩内爆动力学模式的关键因素. 在"强光一号"装置上, 利用微型磁探针系统定量测量了双层钨丝阵三个重要径向位置点的电流, 获得了其在驱动电流开始上升至驱动电流达到峰值之前20ns这一阶段内的时间演化行为. 实验使用的双层钨丝阵负载高度为20mm、单丝直径为3.8μm、内/外层丝阵直径分别为8mm/16mm. 对比了内/外层丝根数分别为42/21和21/42时电流分配的差异. 结果表明: 驱动电流上升过程中, 内外层丝阵的电流均逐步增大, 外层丝阵电流份额逐渐减小, 而内层丝阵电流份额逐渐增大; 内层丝阵最大电流份额未超过50%; 内/外层丝根数为21/42的负载外层电流较大. 关键词: Z箍缩 双层丝阵 电流分配  相似文献   
975.
刘诚  白文广  张鹏  孙友文  司福祺 《物理学报》2013,62(3):30704-030704
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温室气体外, 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O)作为一种非直接温室气体加剧了这种变化. 由于地基观测台站数量有限, 而大气化学模型的模拟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假定, 因此, 卫星观测成为实时获取大气CO浓度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径. Sciamachy是第一台搭载在卫星上, 利用观测到的近红外波段太阳反射光谱反演大气一氧化碳的仪器. 由于在近红外波段, 大气散射效应可以忽略, 所以Sciamachy观测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演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底层一氧化碳的时空变化信息. 本文基于迭代最大后验概率算法, 对Sciamachy的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 同时应用云效应校正与仪器本身问题校正方法, 得到了全球一氧化碳柱浓度时空分布结果; 通过与Atsr全球火点数据的比较, 分析了全球CO排放源的种类与时空分布; 最后选取中国地区CO柱浓度分布图, 并结合人口密度与煤田/煤矿分布, 对其排放源进行了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976.
赵敏杰  司福祺  陆亦怀  汪世美  江宇  周海金  刘文清 《物理学报》2013,62(24):249301-249301
星载大气痕量气体差分吸收光谱仪采用太阳辐射与漫反射板组合方式进行在轨光谱定标,以天底推扫方式对地观测,拥有114°的大视场. 为保证全视场光谱定标精度,此星载仪器的在轨光谱定标系统中的铝漫反射板需具有良好的朗伯特性,以保证在仪器观测视场内能够提供均匀的光源. 在实验室中利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仪,采用相对测量法对研制的铝漫反射板进行了朗伯特性测量. 分析结果表明,在波长180–880 nm、观测角度-70°–+70°范围内,铝漫反射板双向反射分布函数近似成余弦分布,具有较好的朗伯特性;并采用地面模拟在轨定标方法对星载仪器进行了光谱定标,定标结果表明最大偏差值为0.022 nm,满足定标精度优于0.05 nm的要求. 通过对实验测量的分析可知,研制的铝漫反射板可选作在轨定标系统的定标板. 关键词: 在轨光谱定标系统 铝漫反射板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星载差分吸收光谱仪器  相似文献   
977.
纳秒级强激光(~1014 W/cm2)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可以获得高亮度的Multi-keV能段X射线.在当前的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中利用这样的X射线背光源照相方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物理图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模拟计算与神光Ⅱ激光装置实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激光等离子体发光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针孔点背光成像技术,独立发展了针对低Z靶材料K线的准单能背向针孔点背光和针对中Z靶材料L带的高亮度侧向针孔点背光.在神光Ⅱ激光装置上通过新型针孔点背光对惯性约束聚变靶丸样品成像获得了高质量的静态靶丸流线图像,空间分辨优于10μm.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的针孔点背光具备高亮度,高空间分辨,高图像衬度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78.
孙友文  刘文清  谢品华  方武  曾议  司福祺  李先欣  詹锴 《物理学报》2013,62(1):10701-010701
研究了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在工业污染源烟气排放监测中的应用及实现.借助于独立的采样和前处理系统去除烟尘和水汽对光谱拟合的影响.为避免高浓度的SO2在常温下发生光解.将经前处理后的烟气加热至150℃进行测量.采用Voigt线型对SO2,NO,NO2在185-235 nm波段的吸收截面进行了展宽,获得了高温气体的标准吸收截面,并与归一化的光谱仪仪器函数进行卷积得到了光谱拟合所需的有效吸收截面.将反演结果与非分散红外分析仪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实时对比,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差分吸收光谱方法高准确度测量工业污染源烟气排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9.
田赫  孙伟民  掌蕴东 《物理学报》2013,62(19):194204-194204
利用光学谐振器结构的色散可提高旋转传感的灵敏度, 耦合谐振器光波导可实现强色散, 本文利用传输矩阵理论, 研究耦合谐振器光波导旋转传感的相位灵敏度, 讨论谐振器布局和波导参数对相位灵敏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波导的相位曲线和相位灵敏度依赖于波导中谐振器的布局, 谐振器数量和耦合系数不仅会影响波导旋转传感相位灵敏度曲线峰值的数量和带宽, 还会影响相位灵敏度的大小, 而损耗会降低波导的相位灵敏度, 本文的结果可用于利用谐振器布局和波导参数设计耦合谐振器光波导的相位灵敏度, 对其在旋转传感方面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谐振器 旋转传感 光波导  相似文献   
980.
进行了六路100 W量级光纤非相干合成光束在实际大气湍流中的传输实验,将六路光斑直径为9 mm的单模光纤光束分别扩束,扩束后的光斑直径为90 mm。基于倾斜镜的合束系统来控制各路光束的指向,在不同强度的湍流条件中,通过主镜口径为440 mm的发射系统水平聚焦传输至470 m处。倾斜控制系统闭环工作时,一倍衍射极限内的桶中功率占目标处总功率的比值是开环工作时的1.7倍左右,随着大气湍流的强度变弱,此比值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