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3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化学   3005篇
晶体学   150篇
力学   170篇
综合类   143篇
数学   622篇
物理学   19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46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414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研究采用乙酸酐为溶剂,NS-乙酸酐法制备N-叔丁基-双(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TBSI),通过FTIR,XRD,UV-Vis和TG-DTA对其进行检测和表征,揭示出TBSI的微观结构和内在规律性。FTIR揭示了TBSI分子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化学键键型。XRD从晶胞参数、晶面指数等晶体学数据,变换出TBSI晶体微观结构,完成TBSI物相组成和结构的定性鉴定。UV-Vis检测出了TBSI在228.3,281.3和298.3 nm有三个吸收峰,分别为TBSI分子中的n→σ*,π→π*,n→π*的电子跃迁产生的,为企业TBSI产品质量检测,提供了基础数据。TG-DTA检测出TBSI的质量变化与热效应两种信息,DSC曲线在46.5,188.9和368.5 ℃分别出现了吸收峰,46.5 ℃吸收峰是样品残留少许溶剂的挥发产生的,188.9和368.5 ℃分别为相变峰和分解峰,TBSI分解温度偏高,为采用硫化仪研究TBSI的橡胶硫化性能提供参考。研究为企业选定工作标准品,对TBSI工业化生产进行跟踪检测,评判TBSI的产品性能指标,填报立项TBSI化工行业标准的申报,撰写标准草案提供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92.
考虑具有服务等级的两台同型机在线排序问题, 其中工件带有到达时间, 目标为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 设计了竞争比为\frac{7}{4}的在线算法.  相似文献   
993.
蜂窝夹层结构在轻量化设计领域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然而,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面蜂窝夹层结构上,而对于曲面结构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对双曲面蜂窝夹芯进行了力学分析,建立了曲面蜂窝夹层板的等效力学模型,同时建立了双曲面蜂窝夹层板详细模型和基于三明治夹层板理论以及曲面夹层板理论的等效模型,最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对...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豆芽和番茄中4-氯苯氧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萘乙酸、吲哚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丁酯、吲哚丁酸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试样经酸性乙腈提取,盐析、离心、浓缩、复溶,经三氟化硼甲醇溶液甲酯化,再加入2,4-二氯苯氧乙酸丁酯的溶解液,经过液液萃取后,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的定量下限(S/N10)均为15μg/kg;在豆芽、番茄中分别添加15,30,60μg/kg 3个浓度水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回收率为70.0%~127%,相对标准偏差(n=6)为4.1%~11.4%。该方法的定量下限满足目前国内外有关法规对豆芽和番茄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要求,可为进出口豆芽和番茄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5.
将咪唑基团与N-甲基二乙醇胺进行季铵化反应,经过重结晶纯化得到2-(2-羟乙基)-甲基-(1-甲基-1H-咪唑-2-亚甲基)氯化铵(QAS-1),以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进行结构表征。并采用纸片法和振荡培养法初步研究了QAS-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甲型链球菌(α-H-tococcus)、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ruginosa)等菌种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季铵盐QAS-1对这4种菌均显示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P.aeruginosa)的杀菌效果更加显著,且优于阳性药(葡萄糖酸氯己定)。  相似文献   
996.
Two new nimbolinin‐type limonoids, 12‐ethoxynimbolinins E and F ( 1 and 2 , resp.), together with seven known analogues, 1α‐benzoyloxy‐3α‐acetoxyl‐7α‐hydroxy‐12β‐ethoxynimbolinin ( 3 ), nimbolinin B ( 4 ), meliatoosenin L ( 5 ), 14,15‐deoxy‐11‐oxohavanensin 3,12‐diacetate ( 6 ), 12α‐hydroxymeliatoosenin ( 7 ), toosendansin A ( 8 ), and toosendansin C ( 9 ),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uits of Melia toosendan.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analysis. All th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five tumor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997.
合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2] (1)和[Cd(HL)(CH3OH)(NO3)2] (2)的结构(HL为2-乙酰吡嗪缩肼基甲酸甲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与来自2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中,Cd(Ⅱ)离子拥有双帽三棱柱配位构型,与1个中性配体HL,2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分子甲醇配位。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2的荧光及热性质。  相似文献   
998.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Wells-Dawson型多酸[As_2W_(18)O_(62)]6-、氯化铜(CuCl_2·2H_2O)和5-(4-吡啶基)-1H-四氮唑(4-ptz)的反应,在同一反应釜中合成出2个结构完全不同的、都包含三核铜簇的多酸基化合物[Cu3(4-ptz)4(H_2O)7(As_2W_(18)O_(62))]·42H_2O(1)和[Cu3(4-ptz)5(H_2O)5(As_2W_(18)O_(62))]·47H_2O(2);当我们以另一种Wells-Dawson型多酸[P_2W_(18)O_(62)]6-、氯化铜(CuCl_2·2H_2O)和5-(3-吡啶基)-1H-四氮唑(3-ptz)反应,获得了另一种多酸基三核铜簇化合物[Cu3(3-ptz)4(H_2O)8(P_2W_(18)O_(62))]·33H_2O(3)。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多酸单支撑三核铜簇的悬臂式结构,化合物2的多阴离子被三核铜簇交替连接形成一维链式结构,而化合物3为多阴离子和三核铜簇形成的孤立结构。吡啶-四氮唑类配体(3-ptz和4-ptz)是形成化合物1~3中三核铜簇的重要结构因素。同时,研究了3个化合物的电化学以及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99.
通过高温浸渍法,对多壁纳米碳管进行了氟离子与浓硫酸磺化反应修饰改性处理,制备了一种新型Lewis酸型催化剂F~--SO_4~(2-)/MWCNTs,并通过透射电镜、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吡啶吸附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其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进而对多壁纳米碳管经F~-与浓硫酸磺化反应修饰改性后所出现的结构与催化性能变化的内在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索。以F~--SO_4~(2-)/MWCNTs为催化剂,以甲醇和油酸为原料,对其在应用于催化酯化反应合成油酸甲酯过程中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5℃、醇油物质的量之比为12∶1、催化剂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0.9%、反应时间为6 h,油酸的转化率最高,达到了90%。高催化活性可归因于随着氟元素的加入,提高了SO_4~(2-)的插层作用效果,从而增加了酸性活性位的数量;此外,S=O键具有电子诱导效应,而F~-有强负电性,两者之间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后形成了F~-S键,使S=O的吸电子效应大幅度增强,从而加剧了F~--SO_4~(2-)/MWCNTs催化剂的体系电荷不平衡趋势,导致催化剂中的正电荷过剩,使催化剂中的酸性活性位以Lewis酸为主,有效的避免了单纯磺化反应作用所生成的催化剂的酸性活性位以Br觟nsted酸型为主,而易在富含水的反应介质中发生水合作用而降低,甚至失去催化活性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000.
建立了一类具有媒体效应和追踪隔离的SIQR时滞传染病模型,给出了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并从稳定性、持久性和分支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媒体报道产生的时滞τ在各影响因子的临界值处出现Hopf分支。当τ固定时,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易感者对疾病信息认识的偏差程度δ不断增加,模型由周期性振荡转为平衡;随着有效接触率最大削减作用β0β00的不断增加,模型又由平衡状态转为周期性振荡。还研究了δ,β0,β00以及被追踪隔离者相关信息的媒体报道准确率σ对传染病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媒体对传染病信息的广泛报道以及提高报道信息的准确率可降低疾病传播,有利于控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