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48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A complex [Cd(NCS)2(Vim)4] (where Vim=1-vinylimidazole)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The compound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the parameters: a=0.858 50(17) nm, b=0.909 90(18) nm, c=1.782 3(4) nm, β=100.14(3)°, V=1.370 5(5) nm3, Z=2. In the structure, each Cd atom is coordinated by four 1-vinylimidazole ligands and a pair of monodentate isothiocyanic groups, affording a compressed octahedral CdN6 core. The NCS- anions are trans and four N atoms from the 1-vinylimidazole ligands define the equatorial plane. From the cyclic voltammogram measurement in H2O, we know that the electrode reaction was a quasi-reversible process. CCDC: 630897.  相似文献   
62.
不同岩蔷薇浸膏挥发性致香成分的SED-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蔷薇(cistusladaniferusL.)又名赖百当(labdanum),属半日花科。利用其树脂分泌物及枝叶,通过蒸馏、浸提和萃取等方法,可制得岩蔷薇精油、浸膏、净油、油树脂等各种香原料品种。岩蔷薇的香原料制品是膏香类的极重要品种,主要应用于日化和食品行业,在烟草行业也多有应用。因香料烟香味的主要来源是类赖百当化合物的降解,故被归为烟草的五大类香味物质之一:赖百当类、双萜烯及其降解产物类。这类物质在香料烟中的含量较高,对形成香料烟的特殊香味风格具有重要意义,且在烟草中赖百当仅存在于香料烟中,烤烟、自肋烟中均不存在。赖百当类化合物是香料烟中特有的香气物质,主要成分是冷杉醇、赖百当烯二醇,经调制和醇化转化为多种降赖百当类化合物,其中降龙涎香醚、龙涎香内酯、脱氢龙涎香内酯等都具有强烈的龙涎香香气,对增进卷烟香气和吃味有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原理,详细讨论了网络参数的选择及其对预报的影响。将该技术应用于息喘灵片三组分体系的预报测定并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64.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atomic diffusion in the explosive welding process of NisoTis0-Cu (at.%). By using a hybrid method which combine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classical diffusion the- ory, the thickness of the diffusion layer and the atomic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welding interface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urves at different times have a geometric similarity.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c similarity, the atomic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t any time in explosive welding can be calculated. NisoTis0- Cu explosive welding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xperiments are done to verify the result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相似文献   
65.
基于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ABS树脂的热氧降解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失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TGA-FTIR)联用技术研究了空气气氛下ABS树脂的热稳定性及热氧降解失重情况。研究了ABS在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失重情况;采用TGA-FTIR联用技术对10℃/min等速升温下ABS失重过程的逸出气体进行分析;采用热分解动力学方法分析ABS的热氧降解过程,计算热分解活化能。结果表明,ABS的TGA曲线有两个失重区间:第一区间是ABS的急剧氧化降解过程,活化能(Ea)为191.8~262.8 kJ.mol-1,第二区间是成炭产物的氧化,Ea约为139.7 kJ.mol-1;升温速率越小,ABS热氧降解速率越慢,交联成炭产物越多,有利于抑制ABS的降解;由FTIR测试和Ea变化发现,热氧降解反应为多步复杂反应,初期时氧化反应和氧化断链同时进行,并以氧化断链反应为主,随着分子链上产生的双键增多发生交联反应,失重率大于80%时开始炭化反应,最终交联炭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  相似文献   
66.
多溴二苯醚(PBDEs)可能会激活芳香烃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 从而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鉴于多溴二苯醚实验毒性数据有限, 发展基于结构的化合物毒性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基于一种新的分子结构表征方法—— 分子全息, 研究了18种多溴二苯醚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相关性显著、稳健性强的QSAR模型(r2= 0.991, q2LOO= 0.917). 随机选出14种多溴二苯醚为训练集, 其他4种化合物为测试集以验证分子全息QSAR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能力. 结果在最佳建模条件下得到模型的统计参数如下:r2 = 0.988, q2LOO = 0.598, r2pred = 0.955, 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155. 这表明基于分子全息的QSAR模型可以对多溴二苯醚毒性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 本文同时利用分子全息QSAR模型色码图, 探讨了影响多溴二苯醚毒性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7.
无法预料的索赔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的一大因素,这种情况引起的索赔大多不是同分布的.因此论文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Sparre Andersen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广义更新风险模型,并对重尾索赔分布F∈S*给出了生存概率的局部等价式和破产概率的尾等价式.文章结果刻画了特殊巨额索赔对公司运营状况的影响,对公司运营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结果包含、推广并改进了许多已知结果,与经典结果相比,显示出了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8.
李荣  伍歆 《物理学报》2010,59(10):7135-7143
利用已存在的三阶最优化力梯度辛格式以对称组合方法获得两个新的四阶力梯度辛积分器.它们在求解摄动Kepler混沌问题的能量精度和一维定态Schrö,dinger方程的能量本征值精度方面比Forest-Ruth四阶非力梯度辛积分器要好得多,甚至还要明显优越于已有的四阶最优化力梯度辛积分器.  相似文献   
69.
概述了光热偏转成像原理,搭建了热波成像光热偏转自动化检测系统,并实现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利用该实验系统绘制了直线划痕SrBT样品和三角划痕硅片样品的表面光热偏转图,成像结果清晰直观.  相似文献   
70.
刘凯欣  李旭东 《中国物理快报》2006,23(11):3045-3048
We present a new wave separation method to enable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technique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length of the incident bar and greatly to increase its measurable maximum strain.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persion effect of the elastic wav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new method is proven rigorously. The feasibil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e new method are also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