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4篇
  免费   3428篇
  国内免费   6239篇
化学   15209篇
晶体学   621篇
力学   1222篇
综合类   771篇
数学   2639篇
物理学   819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546篇
  2021年   557篇
  2020年   600篇
  2019年   637篇
  2018年   562篇
  2017年   808篇
  2016年   693篇
  2015年   899篇
  2014年   1081篇
  2013年   1465篇
  2012年   1516篇
  2011年   1511篇
  2010年   1496篇
  2009年   1526篇
  2008年   1828篇
  2007年   1626篇
  2006年   1495篇
  2005年   1413篇
  2004年   1201篇
  2003年   947篇
  2002年   1115篇
  2001年   982篇
  2000年   934篇
  1999年   639篇
  1998年   311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7篇
  1965年   20篇
  196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The composition of fluorescent polymer nanoparticle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carbon dots, synthesized by microwave-assisted reaction of citric acid and ethylenediamine was investigated by 13C, 13C{1H}, 1H─13C, 13C{14N}, and 15N solid-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experiments. 13C NMR with spectral editing provided no evidence for significant condensed aromatic or diamondoid carbon phases. 15N NMR showed that the nanoparticle matrix has been polymerized by amide and some imide formation. Five small, resolved 13C NMR peaks, including an unusual ═CH signal at 84 ppm (1H chemical shift of 5.8 ppm) and ═CN2 at 155 ppm, and two distinctive 15N NMR resonances near 80 and 160 ppm proved the presence of 5-oxo-1,2,3,5-tetrahydroimidazo[1,2-a]pyridine-7-carboxylic acid (IPCA) or its derivatives. This molecular fluorophore with conjugated double bonds, formed by a double cyclization reaction of citric acid and ethylenediamine as first shown by Y. Song, B. Yang, and coworkers in 2015, accounts for the fluorescence of the carbon dots. Cross-peaks in a 1H─13C HETCOR spectrum with brief 1H spin diffusion proved that IPCA is finely dispersed in the polyamide matrix. From quantitative 13C and 15N NMR spectra, a high concentration (18 ± 2 wt%) of IPCA in the carbon dots was determined. A pronounced gradient in 13C chemical-shift perturbations and peak widths, with the broadest lines near the COO group of IPCA, indicated at least part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rboxylic acid of IPCA by amide or este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2.
在EAST装置上安装了X模极化W波段多道相关反射仪,用于测量等离子体芯部密度涨落。该诊断利用低损耗(<3dB)多工器将4个不同频率(79.2GHz,85.2GHz,91.8GHz和96GHz)的微波耦合在一起,通过同一个天线发射。反射波由两个极向分离(~5cm)的天线接收,通过下变频技术实现外差测量。通过对两个极向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相关分析,获得芯部湍流垂直速度。对2018年低约束模式(L模)放电进行分析发现,在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等离子体中,芯部湍流垂直速度在电子逆磁漂移方向。而在注入同向中性束(co-NBI)后,芯部湍流垂直速度变为离子逆磁漂移方向。  相似文献   
23.
某型电动飞机采用螺旋桨产生拉力,为了防止螺旋桨工作时共振,利用ES-2-150振动实验系统进行了两叶木质螺旋桨和碳纤维螺旋桨的振动特性实验,采用谐振搜索与驻留方法测量出木质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为36.07Hz,碳纤维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为73.58Hz。螺旋桨爬升状态转频为39Hz,这与木质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非常接近,导致木质螺旋桨在爬升状态出现比较严重的振动故障。因此,某型电动飞机最终选择两叶碳纤维螺旋桨作为其拉力产生装置。  相似文献   
24.
目前,我国乐器制作行业在古筝面板用木材等级的筛选上主要依赖于技师主观评判,但此法缺少科学理论的依据,效率低,客观性及出材率的提高等方面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乐器市场的大量需求。实现古筝面板用木材快速、智能化的分级工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近红外光谱非常适用于测量含氢的有机物质。古筝面板木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化学键均由含氢基团组成,不同等级板材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近红外光谱中,为判断木材等级提供了可能。同时卷积神经网络对非线性数据具有较强的特征提取能力,所以提出一种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而判别木材的等级。应用了Savitzky Golay一阶、二阶微分两种预处理方法和核主成分分析、连续投影算法两种数据压缩方法,通过所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样本识别准确率和模型构建过程中的损失值作为判定指标选出最佳预处理和数据压缩方法。为了提高模型提取分析光谱数据的能力和避免过拟合现象,应用了多通道卷积核、批量归一化和early stopping策略,将通过两层卷积层提取的特征信息送入全连接层,从而充分提取剩余信息,通过Softmax函数获得板材的最终预测等级,从而确定了最终模型。最终Savitzky Golay一阶微分和核主成分分析为最佳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得出用于区分不同等级的古筝面板用木材的主要关键谱带,分别为1 163~1 243, 1 346~1 375和1 525~1 584 nm。将该模型应用于测试集样本,古筝面板用木材的等级识别准确率为95.5%。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处理光谱数据,有效识别区分不同等级的古筝面板用木材的关键特征,从而为广阔的乐器市场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水作为理想流体,考虑到水头损失和孔口缩流效应,对小孔流速实验涉及的容器排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理论上推导得出了圆柱形容器排水时间的解析解,分析了排水时间和自由液面速度、流量系数之间的规律,提出了排水时间的等效性.实验上,加工了底部开有不同小孔的大型圆柱形容器,测量了容器排水时间随液面高度的变化关系,借助实验结果计算了流量系数值,验证了容器排水时间的等效性关系,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6.
27.
DFT comput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H2‐assisted chain transfer strategy to functionalize polypropylene via Zr‐catalyzed copolymerization of propylene and p‐methylstyrene (pMS). The study unveils the following: (i) propylene prefers 1,2‐insertion over 2,1‐insertion both kinetically and thermodynamically, explaining the observed 1,2‐insertion regioselectivity for propylene insertion. (ii) The 2,1‐inserion of pMS is kinetically less favorable but thermodynamically more favorable than 1,2‐insertion. The observation of 2,1‐insertion pMS at the end of polymer chain is due to thermodynamic control and that the barri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sertion modes become smaller as the chain length becomes longer. (iii) The pMS insertion results in much higher barriers for subsequent either propylene or pMS insertion, which causes deactivation of the catalytic system. (iv) Small H2 can react with the deactivated [Zr]?pMS?PPn facilely, which displace functionalized pMS?PPn chain and regenerate [Zr]? H active catalyst to continue copolymerization. The effects of counterions are also discussed.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15 , 53, 576–585  相似文献   
28.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HL-2A装置上开发出了一套边缘局域模(ELM)实时识别算法。算法使用5200次放电数据(约24.19万数据切片)进行学习,得到一个深度为22层的卷积神经网络。为衡量算法的识别能力,识别了HL-2A装置自2009年实现稳定ELMy H模放电以来所有历史数据(约26000次放电数据),共识别出1665次H模放电,其中误识别35次,误报率为2.10%。在实际的1634次H模放电中,漏识别4次,漏识别率为0.24%。该误报率和漏报率可以满足ELM实时识别的精度要求。识别算法在实时控制环境下,对单个时间点的平均计算时间为0.46ms,可以满足实时控制的计算速度要求。  相似文献   
29.
在高功率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中,束流负载效应是影响超导腔幅相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工作基于谐振腔建场模型,开发了超导腔系统束流负载效应的时域仿真程序,分析了束流负载效应对超导腔幅相稳定性的影响,并在C-ADS注入器II上通过相关实验测量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该程序,评估了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脉冲束流的脉冲长度,以及前馈补偿的时序抖动和束流纹波等因素对腔中电磁场幅相稳定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当前CiADS直线加速器设计参数下,为满足超导腔中电磁场0.1%与在高功率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中,束流负载效应是影响超导腔幅相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工作基于谐振腔建场模型,开发了超导腔系统束流负载效应的时域仿真程序,分析了束流负载效应对超导腔幅相稳定性的影响,并在C-ADS注入器II上通过相关实验测量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该程序,评估了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脉冲束流的脉冲长度,以及前馈补偿的时序抖动和束流纹波等因素对腔中电磁场幅相稳定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当前CiADS直线加速器设计参数下,为满足超导腔中电磁场0.1%与$0.1^{\circ}$的幅相稳定度指标,前馈时序抖动的偏差不能超过0.79 μs,束流流强的直流偏差不能超过0.9%,并且给出了束流纹波的最大抖动幅值与纹波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将为CiADS超导直线加速器相关子系统技术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
双掺(Tm3+,Tb3+)LiYF4激光器1.5 μm波长激光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  方达伟  洪治  洪方煜  邬良能 《光学学报》2002,22(12):426-1432
由速率方程推出了双掺(Tm^3 ,Tb^3 )离子准四能级系统的激光阈值解析式,讨论了Tm^3 和Tb^3 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1.5μm波长附近的激光阈值和Tm^3 、Tb^3 离子的掺杂原子数分数及晶体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对应Tm^3 离子^3H4→^3F4跃迁的约1.5μm波长的激光,激活离子Tm^3 的掺杂原子数分数过大时,交叉弛豫作用将使系统阈值迅速增加。Tb^3 离子的加入,一方面能抽空激光下能级,起到降低阈值的作用;另一方面亦减少了激光上能级的寿命,使阈值升高。故Tb^3 离子有最佳掺杂原子数分数。对于Tm原子数分数为y=0.01的Tm:LiYF4晶体,Tb^3 离子的最佳掺杂原子数分数为0.002左右,同时表明,激光阈值与晶体长度有关。最佳晶体长度与Tm^3 、Tb^3 离子的掺杂原子数分数以及晶体的衍射损耗和吸收损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