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31篇
  2009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四磺酸酞菁钴配合物阴离子(CoPcTS4-)在水溶液中可借助离子交换进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薄膜,从而形成CoPcTS4-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法表明,该薄膜电极在pH7.0的空白缓冲溶液中十分稳定,有两对准可逆的还原氧化峰,其中第一对峰的Epc1=-0.28V,Epa1=-0.18V(vs.SCE),为中心离子Co(II)Co(I)的还原氧化峰;第二对峰的Epc2=-1.30V,Epa2=-1.18V,为酞菁环的还原氧化峰.应用循环伏安法估计了该薄膜体系的电荷传递扩散系数Dct和表观非均相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o'.CoPcTS4-DDAB薄膜电极可用于对三氯乙酸(TCA)的电化学催化还原.催化电流与TCA浓度在4×10-5~1×10-3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酞菁镍(NiPc)掺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的氯仿溶液中,并涂布于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待氯仿挥发后制得NiPc-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KBr溶液中,该薄膜电极有两对良好且稳定的还原氧化峰,第一对峰的Epc1=-0.64V,Epa1=-0.60V(vs.SCE);第二对峰的Epc2=-0.84V,Epa2=-0.80V,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二对峰的电化学行为,估计了该体系的电化学参数如电子扩散系数De和非均相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0'.该薄膜电极可用于催化各种卤代乙酸的电化学还原,用多种表面分析技术对该薄膜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将酞菁镍(NiPc)掺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的氯仿溶液中,并涂布于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待氯仿挥发后制得NiPc-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KBr溶液中,该薄膜电极有两对良好且稳定的还原氧化峰,第一对峰的Epc1=-0.64V,Epal=-0.60V(vs.SCE);第二对峰的Epc2=-0.84V,Epa2=-0.80V。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二对峰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H^+]近似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计算各类酸碱体系的[H~+]时常用到各种近似公式。由于近似公式的使用是有条件的,故如何从允许误差出发探讨它们各自的使  相似文献   
15.
在NH_(3-)NH_4Cl底液中,对氟-γ-(4-二苯甲基哌嗪-1)-丁酰苯(FDB)在汞电极上有一线性扫描还原峰.E_(pc)=-1.43V(vs.饱和Ag/AgCl电极)。该峰具有明显的吸附性.当FDB浓度较小,扫描较快,搅拌富集时间较长时,电极反应完全为吸附态的FDB的还原所控制。吸附粒子为FDB中性分子.测得FDB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为7.04×10~(-11)mol/cm~2。每个FDB分子所占电极面积为2.34 nm~2,不可逆吸附的转移系数α为0.64.并建立了吸附伏安法测定FDB的最佳条件.当富集时间为300s时,最低检测限可达5.0×10~(-10)mol/L.  相似文献   
16.
镍(Ⅱ)-硫代氨基脲体系的络合吸附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i(Ⅱ)的络合吸附波测定微量镍,文献曾提出若干体系,但 Ni(Ⅱ)-硫代氨基脲(TSC)体系的络合吸附波尚未见报导。本文对该体系采用单扫示波极谱仪进行了试验,获得了灵敏的极谱波,并用多种方法探讨了该体系的机理,认为该极谱波是具有络合吸附波性质的催化前波。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计时电量法探讨了镍(Ⅱ)-硫代氨基脲在悬汞电极上吸附还原的机理,表明其吸附模式为直接吸附,吸附形体为Ni(T3C)22+。利用Ni(TSC)22+络合物的吸附性,可采用预先将Ni(TSC)22+吸附富集在悬汞电极上然后再进行电位扫描的吸附伏安法来测定痕量Ni.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的检测下限可分别达到1×10-8mol/L和4×10-9mol/L。  相似文献   
18.
高师化学本科教学中是否应取消定性分析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中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本科教学中是否应取消定性分析化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赞成取消的同志的主要论据是 ,目前生产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定性分析问题均不再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继续讲授以硫化氢分析系统为主要代表的定性分析已失去了意义。对在定性分析的实践中仪器分析早已代替化学分析这一事实本身 ,大家并无异议。问题是定性分析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是否还具有教育功能。为此 ,我们对国内外的有关教材和现状进行了调研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1 …  相似文献   
19.
Cd(Ⅱ)-烯丙基硫脲(ATu)体系在邻苯二甲酸氢钾底液中有一灵敏的还原峰,E_p=-0.57V(vs.SCE)。在最佳条件下该峰的导数峰高与c_(cd)在0.01—1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运用多种电化学方法探讨了其机理,认为是络合吸附波。  相似文献   
20.
基于酶的直接或间接电化学的生物电催化来检测相应的底物,从而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可调控或可"开关"的生物电催化.超薄薄膜的层层组装(LBL)技术是基于带相反电荷的物质之间的静电作用力,通过交替吸附从溶液中逐层有序地将不同组分组装到固体基体表面,它能够根据预先确定的方案在分子水平或纳米层次上精确控制薄膜的组成与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