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6篇
化学   129篇
力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3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ree hexakis(imidazole)metallo complexes of Co, Cd and Ni were synthesized and spectroscopically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analysis. The metal ions have an octahedral geometry with the MN6 chromophore. The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Co(Im)6]C12·2HCl·2H2O (1) and [Ni(Im)6]C12·4H2O (3) [Im=imidazole] could interact with DNA mainly by intercalation.  相似文献   
12.
Mononuclear copper(Ⅱ), nickel(Ⅱ) and cobalt(Ⅲ)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lic complexes were synthesized and spectroscopically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electrochemica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 complexes could interact with DNA mainly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lic cobalt(Ⅲ) complex with DNA was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UV-vis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etracoordinate macrocyc- lic cobalt(Ⅲ) complex could interact with DNA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to form a 1 : 1 DNA association complex with a binding constant of 7.50 ×10^3 L·mol^-1.  相似文献   
13.
江永红  孙卫国  张燚  付佳  樊群超 《物理学报》2016,65(7):70202-070202
为了更精确地预言转动量子数J ≥ 100时双原子分子R支和Q支的振转跃迁谱线, 本文在考虑了转动能级展开式中高阶小项Hv的前提下重新推导出能更好地预言R支和Q支跃迁谱线的物理解析公式. 另一方面, 通过对差分收敛法计算过程的细致分析, 从物理误差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在没有实验数据作为参照时仍然能有效收敛的重要物理判据. 应用这些新公式和新判据对TiF和CO分子R支振转跃迁谱线和TiF分子Q支振转跃迁谱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包含高阶小项Hv的新公式的预言结果精度比原有不含Hv的公式的结果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新判据的使用能更有效地减小预言谱线的可能误差, 提高预言结果精度. 最后通过与最小二乘法计算结果的对比, 进一步说明新公式和新判据在预言R支和Q支振转跃迁谱线数据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15.
三角函数(在相应区间内)的单调性,和三角函数的其他性质(奇偶性,有界性,周期性等)一样,是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它也是学习反三角函数,解三角不等式,确定某些函数的定义域,绘制三角函数图象的理论根据。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及相应的单调区间,往往理解的并不清楚。“正切是永远上升的”,“余切是永远下降的”这种不正确的说法,就是不理解正切(余切)的单调性的反映。事实上正切在整个定义域内是没有单调性可言的,比如:0°<45°<135°,tg0°tg135°,这对单调函数来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点击化学”的方法合成了四种1,2,3-三唑化合物(3a, 3b, 4a和4b),通过IR, 1H NMR, 13C NMR 和 single crystal X-ray 晶体结构衍射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交流阻抗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研究四种化合物在1 mol/L HCl 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化合物均可作为高效阳离子缓蚀剂,其中化合物4b的缓蚀效果最好,最高抑制效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阴离子型芘衍生物8-羟基芘-1,3,6-三磺酸三钠盐(HPTS),建立了一种快速、可视化的对硝基苯胺(PNA)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原理主要是基于PNA通过非共价作用而导致的HPTS的荧光淬灭.通过测量加入PNA后HPTS在512 nm处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实现PNA的荧光检测.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20μmol/L,检出限(3σ/s)为4.6μmol/L.对本方法的抗干扰性以及方法的实际应用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低成本、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林学圣 《爆炸与冲击》1990,10(4):363-363
1989年5月22~26日,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交流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铁道、水电、冶金、科学院、煤炭、交通、有色金属工业、兵器、城建、地质、建材、核工业、解放军、公安、武警、劳动等16个行业的科研、教育、设计、施工、生产和管理部门122个单位代表192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86篇,其中半数以上作了宣读交流,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工程爆破蓬勃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张延炜  徐景德  胡洋  田思雨  冯若尘  秦汉圣 《爆炸与冲击》2021,41(5):055402-1-055402-9
为研究柔性障碍物对甲烷空气爆炸波的激励效应,采用双向拉伸聚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BOPP)薄膜作为柔性障碍物将管道内甲烷空气预混气体与空气隔开,对比障碍物前后火焰、激波变化,分析膜状柔性障碍物激励效应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具有一定承压能力的柔性障碍物对甲烷爆炸波产生的激励效应不可忽视,在膜片破裂前产生多次激波反射过程,可诱导湍流火焰形成,促使膜前爆炸压力提高,膜片破裂后,火焰在伴流作用下传播速度突增,并加速逐渐逼近前驱冲击波,致使膜后爆炸压力大幅提高;激励效应可使膜片前后最大爆炸压力相差5倍,火焰速度相差7倍;另外在膜片位置2.5 m后增设一道膜片,可增强这种激励效应,而增加膜片的实质是使激波火焰相互作用的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20.
PVDF水听器加速度响应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压电高聚物PVDF圆柱形水听器的材料参数与几何尺寸对其加速度响应的影响。针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水听器加速度响应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