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78篇
综合类   24篇
物理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牙膏中的甘草次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来生 《色谱》1999,17(5):493-49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牙膏中的甘草次酸。在YWG C18(40mmi.d.×250mm,10μm)色谱柱上,以V(甲醇)∶V(001mol/LKH2PO4)=85∶15(pH30)的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室温下检测。甘草次酸用甲醇提取。甘草次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61%~10167%,样品测试相对标准偏差为185%~316%。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62.
本文研究了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CX8)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发现CX8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CX8的紫外吸收光谱和BSA的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程度的重叠;CX8对BSA的猝灭属静态猝灭,疏水作用是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确定了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1.76 nm,能量转移效率E=0.58;得出了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和结合过程基本热力学性质的变化等。此外,还考察了酸度对BSA和CX8结合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采用大蒜新素键合硅胶固定相(DTSP),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人尿中5-氟尿嘧啶、5-溴尿嘧啶、5-碘尿嘧啶、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甲醇-0.01 mol.L-1NaH2PO4缓冲液(30:70,ν/ν,pH3.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操作柱温为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监测,定量  相似文献   
64.
EB在有机溶剂和结合DNA时荧光增强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常见的有机溶剂乙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对EB及DNA-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的极性、粘度及EB所处环境的疏水性等是影响EB荧光光谱及其强度的主要因素。当EB分子的菲啶环嵌插到DNA的双螺旋碱基对之间,阻止了溶液中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而使激发态EB分子的能量损失,从而使EB的荧光强度大幅度增加,当在DNA-EB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时,体系的荧光强度先是增加,达到一峰值后,荧光强度又降低,实验结果表明这是由于DNA在有机溶剂中收缩引起的,当DNA收缩到其碱基平面刚好容纳EB分子时,EB与DNA结合最为紧密,激发态的EB分子被水分子通过质子转移所损失的能量最少,因而荧光强度最大;当DNA分子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进一步收缩成球形时,DNA的相邻碱基平面空间不足以容纳EB分子时,EB分子便被挤了出来,荧光强度大为下降,说明EB是一种探测DNA构象变化的优良探针。  相似文献   
65.
基于咪唑-4,5-二甲酸与6-氨基-β-环糊精的缩合反应,合成一种桥联双环糊精并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一种新型的咪唑二甲酰胺基桥联双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IMCDP)。经化学结构表征后,采用氨基酸和β-阻滞剂等极性化合物作探针,评价新固定相在反相和极性有机模式下的手性液相色谱性能,同时与普通环糊精固定相(CDCSP)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IMCDP能较好地拆分42种手性物质,包括33种天然氨基酸和9种β-阻滞剂类药物,其中丹磺酰化亮氨酸(DNS-LEU)、丹磺酰化苯丙氨酸(DNS-PHE)、异硫氰酸苯酯化脯氨酸(PITC-PRO)、2,4-二硝基苯基化赖氨酸(DNP-LYS)以及美托洛尔(Metoprolol)对映体的分离度(Rs)分别达到2.76,2.87,2.01,3.01和1.62。桥联环糊精上邻近的2个空腔的协同包结作用,以及咪唑二甲酰胺桥基提供的氢键、π-π,以及类似吡咯和吡啶的酸碱性位点增强了IMCDP的手性分离能力。这种无需端口衍生化的新型桥联环糊精固定相可用于拆分氨基酸及其类似结构的手性药物。  相似文献   
66.
采用5 cm较短的全苯基异氰酸酯衍生化的β-CD键合硅胶手性柱,在RP-HPLC条件下,对烯丙洛尔、普萘洛尔、美西津、美托洛尔和吲哚心安5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了手性分离的研究。结果表明,除烯丙洛尔外,其它4种药物均在ACN-0.1%TEAA(40∶60,V/V,pH=4.0)的流动相中得到了最佳分离。所制备的短柱具有快速分离的特点,在5 min内实现了上述5对手性药物对映异构体的分离,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针对药物的结构特点,对相关手性分离机理进行了探讨。本方法具有简便快捷、高效及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67.
高效液相色谱喹啉醚基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液相连续反应法,以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制备了一种喹啉醚基键合硅胶固定相(QBS),采用元素分析、漫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表征了固定相的结构。多种溶质为探针(包括非极性的烷基苯和多环芳烃、芳香族化合物位置异构体及极性的核苷和碱基等),较系统地研究了该新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研究表明,新固定相与ODS相比,除具有弱的疏水性外,还能与溶质发生多种作用,如:氢键和π-π作用等。在分离非极性的多环芳烃时主要基于疏水作用;在分离极性的核苷和碱基时,氢键和络合作用较重要;在分离芳香族化合物位置异构体时,溶质极性取代基与喹啉醚基键合相的氢键作用。溶质苯环与喹啉基配体之间的π-π作用,两协同作用提高了QBS对位置异构体的分离选择性。  相似文献   
68.
以有序介孔材料SBA-15为基质,β-环糊精和氨基β-环糊精为配体,通过环糊精端口的羟基和氨基与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上活泼的异氰酸酯基之间的加成反应,制备了2种不同单键合臂的β-环糊精修饰SBA-15手性固定相(CDSP和NCDSP),它们分别含有稳定的氨基甲酸酯基和脲基键合臂.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模式下,以灭菌唑、烯唑醇、己唑醇和戊唑醇等10种常见的三唑类手性农药为探针,考察了CDSP和NCDSP的基本手性色谱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种新固定相对三唑类农药对映体均有较好的快速拆分能力,所需分离时间较短(30 min),其中灭菌唑和烯唑醇的选择性因子(α)分别为1.29和1.28,分离度分别达到3.84和3.23.采用甲醇、乙腈和水组成的简单流动相,室温下在CDSP和NCDSP上分别拆分了9种和8种三唑类手性农药对映体.研究发现拥有适当大小和手性碳连接羟基的三唑类农药在上述2种新固定相上有较好的拆分效果,说明固定相上的环糊精配体对溶质的包结、氢键和空间位阻等协同作用对空间手性识别有重要贡献.不同批次CDSP和NCDSP的键合量分别为0.139~0.156和0.120~0.137μmol/m2,表明2种固定相的制备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与涂覆型纤维素商品柱相比,新的脲基环糊精固定相性能更稳定,反相色谱实用性更强,且制备方法简便,成本较低,在三唑类手性农药对映体残留量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
双亚洲  王惠  张天赐  李来生 《色谱》2020,38(4):464-475
采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与6-脱氧-6-羟乙基胺基-β-环糊精反应,合成二脲基桥联β-环糊精,并将其键合到硅胶表面,制备一种新型的二脲基桥联β-环糊精固定相(UBCDP)。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等进行结构表征,以黄烷酮类、氨基酸类、三唑类手性药物和农药为探针,评价其手性色谱性能,探讨相关分离机理。进行色谱条件优化,并与单β-环糊精固定相(CDCSP)比较。试验了多种手性化合物,其中25个被拆分,2'-羟基黄烷酮、己唑醇、丹磺酰亮氨酸等分离度(Rs)达到1.52~4.35,且能拆分体积较大的橙皮甙。这与桥联β-环糊精的协同包结作用有关。而CDCSP仅能拆分少量的对映体,且分离度较低。UBCDP手性拆分能力更强,在手性药物和农药监测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建立了同时测定金胆片中龙胆苦苷、白藜芦醇及其苷含量的HPLC方法,以求用于中成药的质量监测.采用梯度洗脱,色谱柱为μBondapakTMC18(3.9 mm×300 mm,10μm)柱,流动相为水一甲醇,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8 mm,0.02 AUFS,样品采用乙醇-水(85:15,v/v)超声提取.龙胆苦苷线性范围1.877-75.06 mg·L-1.r=0.999 9;白藜芦醇苷的线性范围6.432-257.28mg·L-1,r=0.999 9;白藜芦醇的线性范围0.680-27.19 mg·L-1,r=0.999 9;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78%,RSD=3.61%;104.67%,RSD=3.29%;101.48%,RSD=3.68%;本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费用低,适合于该类中成药的有效成分快速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