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78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42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40篇
物理学   168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35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结构静动力屈曲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韩强  张善元 《力学进展》1998,28(3):349-360
近几十年来,结构的静动力屈曲问题一直是力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前沿课题.本文总结和综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几个基本问题:屈曲问题的分类、动态屈曲问题的特点及其特征量;介绍了屈曲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目前已取得的成果;总结评述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屈曲问题的模型分析和实验技术、动态屈曲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32.
严侠  黄朝琴  辛艳萍  姚军  李阳  巩亮 《物理学报》2015,64(13):134703-134703
高速通道压裂是近年在非常规致密油气资源开采中出现的新工艺, 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实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该技术可使支撑剂在人工压裂缝中形成簇团式分布, 从而形成油气高速流动通道, 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但目前对于高速通道压裂裂缝高导流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 对此, 本文从流体力学理论出发, 首先将高速通道压裂裂缝内形成的支撑剂簇团视为渗流区域, 簇团间的大通道视为自由流动区域; 然后基于Darcy-Brinkman方程建立了裂缝内的流动数学模型, 采用均匀化理论对该流动数学模型进行了尺度升级, 推导得到了高速通道压裂裂缝的渗透率, 揭示了其高导流能力的形成机理; 并以此为基础, 分析了不同支撑剂簇团形状、大小以及分布方式等因素对其导流能力的影响, 可为高速通道压裂工艺参数设计与优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3.
不仅考虑低渗透油藏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特征,还考虑应力敏感地层中介质的变形;发展了Cinco-Ley H.提出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双线性流理论,将流体在垂直裂缝与地层中形成的流动划分为两个区域—垂直裂缝中的线性流区域和变形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中的非线性流区域;由此建立了变形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的非线性流...  相似文献   
34.
35.
运动粒子全息测试仪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国志  丰善 《光子学报》1992,21(1):67-72
本文论述了用序列脉冲激光在4F光学系统中测量各种情况下的喷雾粒子大小、分布及运动速度的同轴全息和离轴全息方法。并讨论了仪器的结构原理,特点。文章共分了四个部分: 1)用4F光学系统测量微粒子的基本原理。 2)光学系统结构的特点。 3)红宝石脉冲激光光源。 4)仪器的组成及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36.
经国家教委高教司[1997]74号文批准,由江苏省教委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的“《大学物理学》(音像文字结合教材)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研讨会”于1997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32所高校代表5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37.
陆学善  梁敬魁 《物理学报》1965,21(5):997-1007
本文利用单晶与粉末衍射方法测定了V2Ga5的晶体结构。V2Ga5属四方晶系,其单相区约为VGa2—V2Ga5。在18℃的点阵常数是a=8.9540?,c=2.6892?,每个晶胞含有二个化合式量,空间羣为D4h5—P4/mbm。V原子与Ga原子分别占据在4(h)与8(i),2(d)的等效位置上。参数为:x相似文献   
38.
薛国良  张存善 《物理》1991,20(11):660-663
本文介绍了几何光学的最新发展,系统论述了经典光线力学和量子光线力学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光线力学对传统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9.
螺位错的长程拓扑性无序对固体中所传播的波提供特殊的介体。用这种介体研究电势对电子态的影响。作为简单的例子要使用方势阱模型。在这种介体中用相移分析法能成功地得到散射解。未微扰的波函数不是平面波而是Aharouov-Bohm方程的严格解。束缚态能级的数目和位置依赖于电子的耦合和拓扑性无序。  相似文献   
40.
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学善  章综 《物理学报》1957,13(2):150-176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by means of X-rays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the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ternary phase τ in Al-Cu-Ni alloys. In contrast with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 of alloy phas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finite type of crystal structure, systematic structure changes are found in the single phase field of τ which occupies quite an extensive area in the isothermal section of the phase diagram at room temperature. There are eight types of structures altogether, all derived from a basic rhombohedron with corners occupied by Al atoms and centres either occupied by the heavy atoms or remaining vacant. The basic rhombohedron is the building stone in the crystal architecture. By transforming the basic rhombohedron into a hexagonal prism in the usual way, all structures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built up by stacking together a number of these hexagonal prisms along the tri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ne structure into another is quite systematic in the way that the number of the stacking stories in the unit cell in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atomic arrangements in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o, in the respect that they are all superstructure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ordered vacancies in the rhombohedral centres.The principal fact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tructures has been fully considered.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change of structure types follows closely with the content of Ni or Cu for alloys of constant Al content, the atomic size factor appears to be unimportan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alloy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or alloy phases of the defect lattice type as the r-phase,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valency electrons per structural unit which is the basic rhombohedron in the present case. By assuming Hume-Rothery's valencies, the average number of valency electrons remains remarkably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phase field, while th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 compositions. It has also been pointed out that for alloy phases where there is no unit cell change, the average number of electrons per structural unit is equivalent to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per unit cell, and for alloy phase where there is no defect, this is in effect equivalent to th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