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418篇
化学   615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82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67篇
物理学   3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钾掺杂多壁纳米碳管储氢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自制的钴催化裂解碳氢气法制备多壁纳米碳管 ,并对其进行退火、掺杂等一系列预处理 ,然后使用高压高纯氢源 ,在中压 (12MPa)和室温条件下 ,进行钾掺杂多壁纳米碳管的储氢性能实验 .结果表明 :预处理对纳米碳管的储氢性能有很大影响 .实验条件下 ,经过氮气退火 ,并在 1.0mol/L硝酸钾溶液中掺杂的多壁纳米碳管吸氢量最大 (H/C质量分数为 3.2 % ) .上述样品在室温下的放氢量一般不超过其吸氢量的 5 0 .8% .  相似文献   
992.
照射过的UO2经7d冷却后装入有回流装置的溶解槽中,溶解槽抽真空后,充入He气,加适量5-7mol.L^-1HNO3,调节He气流速至60mL/min,加热溶解。当溶液开始沸腾时,立即添加20mL的稳定Xe作为载气。溶解过程中释放的氪、氙、碘化氢、氮的氧化物、游离碘、痕量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空气由He气流带出,经两级Na2SO3吸收除去游离碘和酸气后,进入CaCl2干燥器和低温干燥器除去微量水蒸气。留在He气中的氪、氙及部分杂质气体被液氮冷却的分子筛吸附柱吸附。当吸附柱回温到室温时,用60mL/min的He气洗去氪和杂质气体,氙的组分则引入液氮温度下的分子筛纯化柱重新吸附。当纯化柱回到室温,也用60mL/min的He气冲洗。纯化过的氤被收集到液氮温度下的收集瓶中。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最后,将收集的氙转至气体源盒进行放射性强度测量和产品核纯度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局域密度泛函理论和第一性原理赝势法,计算了Ag,Au,K在W(001)表面上吸附时的功函数随外加电场的变化关系.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所有吸附系统的功函数变化与外加电场强度变化之间呈线性关系.通过比较系统功函数随外加电场强度变化的斜率的不同,可以推断Ag—W(001)的键合作用与Au—W(001)键合作用之间的细致差别,表明了Au—W(001)键合作用会略强于Ag—W(001)间的键 关键词: 功函数变化 外加电场 第一性原理计算  相似文献   
994.
含共引发剂的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发剂组成、含量不同的环氧树脂体系进行了低吸收剂量及高吸收剂量的电子束辐射固化,通过对不同样品辐射过程中的温度特性和辐射后的凝胶含量、内耗tanδ及动态模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得到共引发剂对环氧树脂辐射固化的影响规律.在相同的树脂含量及吸收剂量下,共引发剂的加入可以提高环氧树脂体系的凝胶含量,但其提高幅度并不随着共引发剂含量的增多而增大,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值.随着碘盐引发剂含量的增加,共引发剂对体系凝胶含量的提高幅度减小.在辐射过程中,环氧树脂体系的温度会出现一个峰值,共引发剂对峰值温度和辐射后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与对凝胶含量的影响类似.碘盐引发剂含量较低时,加入共引发剂的体系的常温及高温模量与未加体系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碘盐引发剂含量较高时,加入共引发剂的体系的常温模量比未加体系有所上升,而高温模量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95.
以钼酸铵和C_3N_4为前驱体,利用浸渍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MoO_3-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高分辨电镜(HRTEM)及N2吸附-脱附曲线等测试手段对所得MoO_3-C_3N_4光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以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反应表征MoO_3-C_3N_4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MoO_3-C_3N_4光催化剂具有非常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且MoO_3含量对反应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当MoO_3含量为1.6%(w/w)时光催化活性最好,其速率常数达到C_3N_4的50倍。通过研究发现该复合催化剂的高活性来自于其Z型光生载流子传输过程,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并延长了引入MoO_3产生的载流子的寿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声速匹配组织量化(SVQ)技术定量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肝穿刺或临床资料证实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及NASH患者各2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3组受试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SVQ检测,采集声速匹配值(ZSI)和组织声速(SV)。结果3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BMI、ZSI和SV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SVQ技术诊断NASH的AUC为0.801。以SV=1527m/s作为临界点,判断NASH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20%、70.60%。结论SVQ技术定量评价NASH是可行的,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以木粉为填充材料,以PE(聚乙烯)、PP(聚丙烯)为塑料基体,分别采用混炼-模压工艺和挤出-注塑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不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以及流变性。结果表明,混炼-模压工艺制备的PE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优,而挤出-注塑工艺制备的PP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优,且在PE塑料系列中,HDPE(高密度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好,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最好,但其综合力学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998.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辐照后硼铝复合材料中元素的方法。用氢氧化钠将辐照后的硼铝复合材料溶解过滤,滤纸和滤渣采用碱熔法制样。采用基体匹配法消除基体干扰,仪器工作条件:RF发生器功率为1 150 W,雾化器压力为151.7 kPa,辅助气流量为0.5 L/min,硼元素的分析线为249.678 nm,积分时间为5 s。硼的质量浓度在15~28 mg/L范围内与光谱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7。方法的回收率为99.1%~100.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76%(n=10)。该方法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高,能够满足样品测量需要。  相似文献   
999.
于同旭  张文彬  纪爱玲  王强 《物理学报》2016,65(8):89201-089201
多孔材料内含盐水溶液中离子的析出结晶是造成多孔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建筑保护和地貌学研究中受到了极大关注.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孔介质中盐的孔内结晶行为. 本文对比研究了限制于纳孔硅胶颗粒孔隙内的NaCl, NaNO3, Na2SO4三种盐溶液在蒸发过程中盐的孔外结晶行为.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形成晶体的形貌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1) 随孔径从2 nm增加至15 nm, NaCl和NaNO3在硅胶颗粒表面的结晶由晶粒转变为晶须形态, 而Na2SO4则由晶须转变为晶粒形态; 2) NaCl和NaNO3晶须的生长主要沿垂直于颗粒表面的方向, 而Na2SO4晶须则在硅胶颗粒表面斜向生长, 后一种生长方式对硅胶颗粒产生横向的应力, 从而对孔结构具有更强的破坏作用; 3) NaNO3的细长晶须所具有的分支和珠链结构表明其在结晶过程中发生了Plateau-Rayleigh失稳.  相似文献   
1000.
选用不同官能度和分子量的聚己内酯(PCL)多元醇,分别对其进行磷酸化或环氧化修饰.利用磷酸羟基(P-OH)和脂环族环氧基团(E)的高效反应,同时调整E/P-OH官能团的摩尔比例,在未添加任何可能具有潜在生物毒性的助剂(如催化剂,引发剂或溶剂)的条件下,成功制备了基于磷酸酯键交联的两类PCL弹性体:PCL210P/PCL309E(简称109系列)、PCL309P/PCL309E(简称99系列).PCL磷酸化、环氧化的合成及基于磷酸酯键交联的PCL弹性体的制备可通过~1H-NMR、~(31)P-NMR、FTIR等测试进行表征.通过对该交联体系的压缩力学、体外降解、水接触角、体外细胞毒性的测试和分析,表明PCL磷酸酯交联体系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此外,通过改变E/P-OH官能团的摩尔比例或组分官能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PCL磷酸酯材料的力学和降解性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