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化学   4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table and well-dispersed poly(N-vinyl-2-pyrrolidone) (PVP)-stabilized ruthenium colloidal clusters wereprepaxed via the reduction of ruthenium(III) chloride by refluxing with low boiling point alcohols. Investigation of the size ofRu colloid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diametes could be controlled in the rangeof 1.2-1.6 nm 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less than 0.33 by changing the molar ratio of PVP to Ru. The X-ray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characterization verified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al ruthenium colloids.  相似文献   
32.
用角分布XPS法研究了MOD法制得的YBCO膜在热处理过程中膜的表面元素浓度变化以及膜与村底ZrO_2之间的原子扩散和固态化学反应。结果表明无论是薄膜(约0.1 μm)和较厚的膜(约1~1.5 μm), 在大约530~720 ℃的温度范围内加热后都发生铜表面富集和钡表面浓度偏低。在800 ℃以上加热后铜的表面浓度显著降低, 温度愈高, 降低愈甚。膜与衬底之间的化学反应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剧。例如薄膜在890 ℃加热后钡向ZrO_2衬底扩散, 膜中的铜仍以+2价为主; 在950 ℃加热后衬底表面生成了富钡层, 而铜则主要以+1价的形式存在于富钡层表面。与厚膜相比, 在800 ℃以上薄膜与衬底的原子扩散和固态化学反应对于膜超导电性的损害更显著。  相似文献   
33.
这是功能高分子领域中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编著的专著。全书共52万字,分5章。第一章除绪论部分对本书所述及的内容作简要的概述外,还就功能高分子这一领域中具有共性的问题——高分子效应和功能高分子的合成方法进行了集中讨论。这一编排  相似文献   
34.
用角分布XPS法研究了MOD法制得的YBCO膜在热处理过程中膜的表面元素浓度变化以及膜与村底ZrO_2之间的原子扩散和固态化学反应。结果表明无论是薄膜(约0.1μm)和较厚的膜(约1~1.5μm),在大约530~720℃的温度范围内加热后都发生铜表面富集和钡表面浓度偏低。在800℃以上加热后铜的表面浓度显著降低,温度愈高,降低愈甚。膜与衬底之间的化学反应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剧。例如薄膜在890℃加热后钡向ZrO_2衬底扩散,膜中的铜仍以 2价为主;在950℃加热后衬底表面生成了富钡层,而铜则主要以 1价的形式存在于富钡层表面。与厚膜相比,在800℃以上薄膜与衬底的原子扩散和固态化学反应对于膜超导电性的损害更显著。  相似文献   
35.
<正> 近年来高分子保护金属胶体的研究在金属催化剂领域中受到人们的突出关注。自Hirai等人对聚乙烯吡咯烷酮保护的铂族金属胶体的系统研究工作发表之后,一项重要的研究进展是双金属胶体的制备成功。当前制备窄分布乃至单分散胶体的努力成为众多研究的集中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Bradley等报道用金属蒸汽冷凝至含有高分子稳定剂的有机溶剂中制备得到2.0—5.0nm直径的金属胶体,Schmid等报道用水溶性三苯膦磺酸钠小分子配位体作为稳定剂制备得到直径为18.6±0.1nm的金胶体。Esumi等用在有机溶剂中热解乙酸钯的方法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均一球形的钯金属胶体。  相似文献   
36.
乳酸烷基酯在接枝聚硅氧烷β-环糊精固定相的手性拆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新合成的手性接枝聚硅氧烷β-环糊精(二环「2,6-二-0-戊基-3-0-已烯基(-5)」五环「2,6-二-0-戊基-3-0-甲基」-β-CD-聚硅氧烷)固定相制备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对合成的不对称化合物乳酸烷基进行了有效的手性拆分,结果表明该固定相具有良好的手性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铂纳米簇/光敏性聚酰亚胺(Pt/PSPI)杂化膜在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通过微波加热法还原氯铂酸, 制备了单分散 Pt 纳米簇, 并将其掺入到光敏性聚酰胺酸基体中, 通过热亚胺化法得到 Pt/PSPI 杂化膜. 透射电镜表明, 铂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 3.7 nm. 用 Pt/PSPI 催化液相苯加氢反应, 环己烯选择性达到 72.4%.  相似文献   
38.
以纤维素为原料、苯甲酰氯为酯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纤维素苯甲酸酯(CB), 通过控制苯甲酰氯的量得到了不同取代度的CB, 且不同取代度的CB 在苯、环己烯和环己烷中的溶胀度不同. 将CB 与正丁醇还原得到的单分散Ru 纳米簇进行杂化后得到Ru/CB 杂化膜, 并将其用于催化苯选择加氢反应. 利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取代度的CB 和杂化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 研究发现, 杂化膜的溶胀度是影响苯的转化率和环己烯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活性评价结果表明, 苯的转化率随着取代度的增大而增大, 最高为2.8%;环己烯的选择性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减小, 最高为53.4%.  相似文献   
39.
中日美大分子金属络合物讨论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中方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关的17个单位的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日方有包括知名学者土田英俊和平井英史等23人参加会议;美方有知名学者Y.Okamoto和D.C.Neckers等4人参加。  相似文献   
40.
刘汉范 《催化学报》1982,3(4):315-319
自60年代末期开始,对高分子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江英彦等报道了应用二氧化硅作载体合成的一系列高活性催化剂,其他研究者用二氧化硅也取得类似的结果。因此,研究二氧化硅载体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由于其表面的特殊化学作用(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