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化学   226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29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47篇
物理学   1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非平衡电桥的输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非平衡电桥的工作原理和输出特性,利用自组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82.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铁镧复合氧化物.通过了XRD、TG-DTA等手段,对该氧化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焙烧温度、光催化剂的用量、光照等因素对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活性染料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验证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用量和700C焙烧并在紫外光照射下铁镧复合氧化物对活性翠蓝KGL和活性B-GFF黑有较强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83.
遗传算法求解约束非线性规划及Matlab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金林 《大学数学》2005,21(1):91-95
对于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传统的方法:可行方向法、惩罚函数法计算烦琐且精度不高.用新兴的遗传算法来解决约束非线性规划,核心是惩罚函数的构造.以前的惩罚函数遗传算法有的精度较低,有的过于复杂.本文在两个定义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惩罚函数,并在新的惩罚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解决约束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方法.通过两个例子应用Matlab说明了这个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确定靶体中速度势和速度场的方法分析刚性卵形头部弹体对有限厚靶的侵彻问题。推导了靶体中速度场与应力场的计算方法,利用据此编制的计算程序,计算了卵形头部钢弹体对铝靶的侵彻与穿透问题,给出了侵彻深度与剩余速度同初始碰撞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对实验参数不经过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得到了同试验曲线相吻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5.
Two novel diethyltin(IV) complexes of N-salicylidenevaline (H2L1) and N-Sali- cylidenetryptophan (H2L^2), Et2SrtL^1 1 and Et2SnL^2 2,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1H NMR and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analysis. Complex 1 belongs to the trigonal system, space group R-3 with a = b = 19.2730(5), c = 23.6890(13)A^°, V= 7620.4(5) A^°^3, Z = 6, Dc= 1.553 g/cm^3,μ= 1.518 mm^-1, F(000) = 3600, R = 0.0238 and wR = 0.0636. Complex 2 is of monoelinie system,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3.7550(8), b = 11.5425(7), c = 12.7876(7)A^°, β= 93.585(1)°, V = 2026.3(2) A^°^3, Z = 4, Dc= 1.548 g/cm^3,μ = 1.286 mm^-1, F(000) = 976, R = 0.0298 and wR = 0.0722. Complex 1 is a cyclic trimer with a macrocyclic 12-membered ring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bidentate bridging coordination of carboxylate group to tin atoms. The tin atom is six-coordinated in a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In complex 2, the distorted trigonal bipyramidal Et2SnL2 units are linked into polymeric chains by the weak Sn…O interaction involving Sn and the earbonyl O of an adjacent ligand, and the chains are further connected by intermolecular N-H…O hydrogen bonds to form a two-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相似文献   
86.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释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对疏水性药物的负载量和缓释作用,将海藻酸钠氧化后与十二胺反应使其进行疏水改性.对改性后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聚合物在水溶液及盐溶液中的粘度变化;将聚合物分散于NaCl/CaCl2的混合溶液中制备成凝胶微球,对药物布洛芬进行了包埋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后的海藻酸钠粘度增加,其凝胶微球对布洛芬负载量提高,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介绍了用结合化学、生物实验以及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方法优化对瓜类白粉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用3-取代氨基-1-芳基丙酮-1-肟以及卤代烃合成了44个取代苯丙酮肟衍生物。生物测试的结果表示这些化合物大部分对瓜类白粉病毒有抑制作用。基于这些生物测试,对这44个化合物做了QSAR研究。根据所得CoMFA (rcv2, S 以及 r2 分别为0.577, 0.258, 0.962) 和 CoMSIA (rcv2, S 以及 r2 分别为0.583, 0.343, 0.932) 模型,设计了3个新化合物,而且预测结果显示,它们无致癌和致突变毒性。测试结果显示预测活性与实验活性相对应,说明这两个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88.
以苯胺为单体,L-天冬氨酸(L-Asp)为模板分子,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掺杂L-Asp的导电聚苯胺(PAn).将PAn作为固定相填充到多孔陶瓷管中制备导电PAn电极柱,并以此电极柱作为工作电极.循环伏安图表明PAn电极柱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性.在电极柱上施加-0.6 V的还原电位,PAn中掺杂的L-Asp发生脱掺杂,从而在PAn膜上留下了与L-Asp完全匹配的空穴.由于PAn具有掺杂/脱掺杂完全可逆的独特性能,因此对带有分子印迹的PAn电极柱施加0.5 V的正电位后,由于存在强烈的分子印迹作用,L-Asp在电极柱上被富集,而D-天冬氨酸(D-Asp)的富集效果远低于L-Asp,从而实现对Asp对映体的识别.  相似文献   
89.
建立了牛肉、猪肉、肝脏、肾脏、脂肪、鱼肉、虾肉中头孢氨苄残留的LC-MS/MS检测方法.组织样品中的头孢氨苄用甲醇-0.2%偏磷酸 (体积比3 ∶ 7)溶液提取,采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分析样品以甲酸溶液(体积分数0.1%)-乙腈为流动相,经MG-Ⅱ C18色谱柱分离,在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正离子扫描.头孢氨苄的定量下限为0.01 mg/kg,动物组织和水产品样品在0.01、0.05、0.1、0.2 mg/k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5% ~106%,相对标准偏差(n=10)为5.3% ~12.1%.  相似文献   
90.
利用三氰基铁酸盐(Bu4N)[Fe(Tp)(CN)3](Tp=氢化三(1-吡唑基)硼酸)与配体2,9-二吡唑基-1,10-菲咯啉(dpzpen)以及高氯酸镍反应合成了一例氰根桥联的Fe4Ni2六核配合物[Fe4Ni2(Tp)4(CN)12(dpzpen)2]·12H2O·3CH3OH(1)。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具有近似菱形的Fe2Ni2骨架结构,另外2个Fe(Ⅲ)则通过氰根延伸在菱形的外侧。磁性研究表明在配合物1中氰根桥联的Fe(Ⅲ)和Ni(Ⅱ)表现出铁磁相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配合物1的结构模型,对它的变温磁化率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Fe(Ⅲ)-Ni(Ⅱ)之间的磁耦合常数,得到的最佳磁耦合常数J3d (15.73 cm-1)>J2d (3.53 cm-1)≈J1d (3.50 cm-1)与Ni—N键的键长以及Ni—N≡C键角的变化趋势有关(J3d: 0.206 5 nm,169.8°; J2d: 0.206 2 nm,163.1°; J1d: 0.198 7 nm,161.6°)。以上结果表明Ni—N键长越短,Ni—N≡C键角越大,Fe(Ⅲ)与Ni(Ⅱ)之间的铁磁耦合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