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化学   404篇
晶体学   27篇
力学   37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42篇
物理学   2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镧系离子与L-羟脯氨酸、DL-瓜氨酸配位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与体内广泛存在的生物配体氨基酸的配位作用,尤其是三元体系的研究对于阐明稀土元素在体内的存在形态及探索稀土生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羟脯氨酸和瓜氨酸均是人体中存在的重要氨基酸,它们在人体血浆中的浓度与必需的氨基酸相近[‘j.稀土与氨基酸配位作用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模拟生理条件下稀土离子与羟脯氨酸、瓜氨酸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PH电位法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在模拟生理条件下(37C,0·15mol/LNaCI)湖系离子(Pm和Lu除外)与上述2种氨基酸的二元及三元配合物PH电位法研究结果.1实验部分1.1试剂和仪…  相似文献   
12.
稀土、钙的DL苹果酸和L羟脯氨酸混配配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模拟生理条件(37℃,0.15mol.L^-1NaCl)用PH电位法测定了14种稀土、钙的DL-苹果酸和L-羧脯氨酸二元、三元配合的稳定常数,用计算机优化确定了 二元体纱,苹果酸配合物存在1101、1100和1200型,  相似文献   
13.
依文思蓝光度法测定阿昔洛韦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 5.74 HAc-NaAc缓冲介质中, 阿昔洛韦(ACV)与依文思蓝(EB)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 溶液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最大褪色波长为638 nm. 在此波长处, 阿昔洛韦的浓度与褪色程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从而建立测定阿昔洛韦的光度法. 在最大褪色波长处, 阿昔洛韦的浓度在0~2.01×10-5 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1.71×104 L·mol-1·cm-1, 检出限为7.47×10-7 mol/L. 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可用于实际药品、血浆及尿液中阿昔洛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六次甲基四胺与酚类化合物包结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ishop开发的主体化合物1,6-二甲基-1,6-二羟基二环[3,3,1]壬烷可与乙酸乙酯等形成包结物~[1,2],柏木醇通过氢键作用可与酚类化合物形成包结物~[3].比较上述两个主体分子的结构可知,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桥环化合物,且具有近似球状的分子结构.考虑到六次甲基四胺也是一个球状桥环化合物,且具有与客体分子形成氢键的条件,故它与酚类化合物的包结现象也有助于氢键共晶现象的研究~[4].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不同摩尔比的全氟辛酸钠(7CFNa)-十烷基硫酸钠(C_(10)SNa)混合水溶液(加NaCl,恒定离子强度μ=0.1m)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正庚烷-水溶液界面张力)。由表(界)面张力-浓度关系求出混合体系的表(界)面吸附和临界胶团浓度(cmc)。结果表明:(1)7CFNa和C_(10)SNa在μ=0.1m的溶液中,cmc相近,两者表面活性相近;但7CFNa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在cmc时的表面张力可低达~23mNm~(-1)。因此,在混合溶液的表面上,7CFNa的表面活性较高,优先吸附于表面。对于各种摩尔比的混合溶液,7CF~-在表面层中的比例皆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比例。(2)正庚烷-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与表面吸附截然不同。7CF~-在界面吸附层中的比例低于溶液内部,表明其吸附能力比C_(10)S~-为弱。这是由于界面一边的正庚烷与C_(10)SNa碳氢链之间的作用大于与7CFNa碳氟链之间的作用。亦即碳氟链与碳氢链“互憎”作用在界面上的表现。(3)在不同摩尔比的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cmc接近一恒值,进一步说明混合溶液中存在碳氟链与碳氢链间的互憎作用,以致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混合溶液中(有过量无机盐时)基本上各自形成胶团。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铜与络天青S(CAS)、喹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的显色反应,在pH6.9~8.0之间可形成绿色的四元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92nm,摩尔吸光系数为1.37×10~5,铜量在0~20μg/5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可用于钢铁、铝合金中微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黄孢展齿革菌菌丝球同时吸附铅镉离子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间歇法,利用黄孢展齿革菌菌丝球吸附溶液中的Pb^2 和Cd^2 ,研究Pb^2 和Cd^2 共存体系中吸附初速率随初始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少量Cd^2 的存在促进其对Pb^2 的吸附,并提高吸附初速率,但随着Cd^2 初始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抑制作用;Cd^2 的吸附初速率随着Pb^2 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Pb^2 和Cd^2 的吸附初速率都随自身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从共聚单体的竞聚率、油相水相分布系数出发,通过动力学模拟计算了丙烯酸丁酯与醋酸乙烯酯乳液共聚物的链结构,并用Johnson公式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进行了理论计算,给出了共聚物T_g及其对应聚合物的重量分布图。发现半连续共聚物有1个T_g,其值随共聚物组成而变化;但一步法共聚物有两个T_g:低温区T_g代表富丙烯酸丁酯共聚物,高温区T_g则代表PVA均聚物。计算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9.
碳氟链与碳氢链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氟辛酸及其钠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在R972上的吸附等温线均为S型或LS型,指示固液界面吸附过程中有表面疏水缔合物生成.碳氟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显著高于碳氢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加电解质于液相使各体系吸附量上升.对于碳氟表面活性剂,甚至引起吸附等温线类型变化.例如,不加电解质时全氟辛酸在R972上的吸附等温线为S型,而加入HCl(c=0.05mol·dm-3)使吸附等混线变成LS型.全氟辛酸比全氟辛酸钠在R972上的吸附更强.几种表面活性剂在R972上的吸附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少。应用两阶段吸附模型及通用吸附等温线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释所得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铝-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NSF)-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体系的显色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H4.5~6.0范围内,铝与5'-NSF及CPB形成紫红色的三元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58nm,摩尔吸光系数为1.3×10 ̄5,配合物的组成为Al:5'-NSF:CPB=1:2:2。铝浓度在0~4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石灰石、石英沙、石膏中铝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