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479篇
化学   1355篇
晶体学   18篇
力学   138篇
综合类   33篇
数学   386篇
物理学   6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9篇
  1975年   13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担载于ZrO2上的Ru3(CO)12-Fe(CO)9混合簇的红外光谱表明,Ru3(CO)12以Ru(CO)2O2表面络合物存在.混合族在真空中随温度升高而发生脱羰基作用,500℃左右羰基完全脱掉;以Al2O3为载体者其羰基不易脱除,升高温度出现多种羰基带.混合簇中的Fe2-(CO)9极易脱羰基.担载混合簇在Ar气中进行TPDE时,低温时以脱羰基为主,高于150℃时发生表面歧化反应而生成CO2;在H2气中,低温时仍以脱羰基为主,高于150℃时发生表面加氢反应而生成CH4.混合簇的脱羰基和表面反应能力与Ru/Fe比及载体有关.担载混合簇在CO加氢反应中以Ru(CO)2O2和分散Fe存在,还出现-CHx多种表面物种.  相似文献   
42.
中国南瓜曲叶病毒:一个双生病毒新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了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LCV-C)外壳蛋白(CP)基因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中国南瓜曲叶病毒与美国南瓜曲叶病毒(SqLCV-E)不同,是一种新的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并与印度木薯花叶病毒(ICMV)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3.
螺旋状配位结构的碱土金属开链冠醚三元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成并表征了4种碱土金属苦味酸盐与N,N,N´,N´-四苯基-3,6,9-三氧杂十一烷二酰胺(TTD)的固态配合物M (Pic)2TTD (1. M = Mg, 2. M = Ca, 3. M = Sr, 4. M = Ba). 配合物3的结构分析表明, Sr (Ⅱ)与TTD及两个二齿Pic-配位, 配位数为9, 配位多面体为变形三帽三角棱柱; TTD作为五齿配体, 其螯合链形成右手螺旋状配位结构, 这种螯合螺旋链具有较为固定的螺旋半径, 对金属离子有较高的配位选择性. 在结构上初步解释了TDD对碱土金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A new derivative of 2,5-piperazinedione, 1,4-di(2-methoxyphenyl)-2,5-piperazinedione (I), was synthesized by the cyclo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N-2-methoxyphenyl chloroacetamide,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1H NMR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c with unit cell dimensions a=0.56934(10) nm, b=1.3880(2) nm, c=1.00329(17) nm, β= 90.376(3)°, V= 0.7928(2) nm^3, Z=2, Dc = 1.367 g·cm^-3,μ = 0.98 cm^-1, R and wR being 0.0606 and 0.1564 respectively for 1549 unique reflections with 1247 observed reflections [I〉2σ(I)]. The molecule has a crystallographically imposed symmetry center. The three rings in the molecule are each coplanar with their attached groups, excluding methyl H atoms and the H atoms attached to the piperazinedione ring, while the whole molecule is not planar, with dihedral angles of 74.7(1)° between the piperazinedione and each of the two aromatic rings. The crystal structure is stabilized by van der Waals and dipole-dipole forces.  相似文献   
45.
针对钙/镁基矿物吸附剂的主要组分CaO、CaCO3、MgO在500-800 ℃下对Se的吸附特性进行研究,并选取天然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研究其对Se的吸附效果,且对矿物煅烧所得CaO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组分中CaO的吸附效果最佳,800 ℃时单位质量CaO对Se的吸附量可达368 mg/g。CaCO3对Se的吸附在700 ℃时效果最佳且其吸附产物的热稳定性较好。镁基吸附剂仅在中温段对Se具有一定吸附效果。方解石对Se的吸附效果随温度变化趋势与CaCO3相似,因其较好的孔隙结构,吸附效果略优于CaCO3。煅烧方解石得到的F-sor对Se的吸附效果优于CaO和CaCO3煅烧得到的C-sor,这与其良好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抗烧结能力有关,且F-sor吸附产物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好。F-sor对Se的吸附量最高可达403 mg/g。  相似文献   
46.
制备了一系列硼掺杂的还原氧化态石墨烯催化剂并应用于蒽加氢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处理温度的升高,催化剂中有序碳结构会发生变化,硼会取代材料骨架中的碳,进而影响蒽和氢气的吸附活化。经硼改性后,催化剂对蒽加氢反应表现出了很高的加氢活性,蒽的最高转化率可达97%,深度加氢产物八氢蒽的最高选择性可达19%。  相似文献   
47.
NH_2基态和激发态的SAC-CI和量子拓扑方法研究郑世钧,蔡新华,宋天乐,孟令鹏,中迁博,波田雅彦(河北师范学院化学系,石家庄,050091)(京都大学工程学院京都,日本)关键词SAC-CI方法,激发态,电子密度,拓扑分析用量子拓扑学方法研究激发态...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CO在Pd/Al_2O_3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红外光谱和加氢表面反应。催化剂中Pd含量和分散度对CO化学吸附中心数目和吸附型式的影响比较显著。随Pd含量或分散度的降低,CO红外振动频率带强度逐渐减小,甚至消失。CO在0.5—6.0%Pd催化剂上有两种相当于桥式和线式的吸附态,在程序升温过程中,CO在Pd上的桥式吸附态比线式吸附态稳定。根据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实验结果,阐述了CO吸附态和表面反应之间的关系。此外,还从金属与担体相互作用的观点讨论了CO线式振动频带向高波数发生位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9.
基于盐酸介质中,钼(Ⅵ)催化盐酸联氨还原橙黄Ⅳ的反应,建立了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钼的新方法。本法检出限为3.7×10^-3μg/mL,测定钼量范围为0.025~1.8μg/mL。已将此法用于测定绿豆中的钼及钼酸铅和钼酸钡的溶度积。  相似文献   
50.
以硫醇为螯合剂, 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两种层状硫代亚碲酸盐KAgTeS3 (1)和RbAgTeS3 (2). X射线单晶解析表明, 12是类质同晶化合物. 在晶体结构中, 银硫四面体通过共用顶点形成无限的平行链, 在相邻链中银硫四面体取向相反, 这些链与链由三角锥配位的碲互相连接形成阴离子层状结构, 阳离子在阴离子层间. 1的结晶学数据为: Mr=370.75, P21/c, a=0.73639(6) nm, b=1.06468(8) nm, c=0.85203(6) nm, β=106.4640(10)°, V=0.64062(8) nm3, Z=4, R(F)=4.44%, wR(F2)=11.66%. 2的结晶学数据: Mr=417.12, P21/c, a=0.75531(12) nm, b=1.07076(7) nm, c=0.8583(2) nm, β=106.497(6)°, V=0.66558(19) nm3, Z=4, R(F)=6.00%, wR(F2)=15.43%. DSC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研究表明, 这两种化合物为半导体, 并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