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4篇
  免费   3089篇
  国内免费   2918篇
化学   2887篇
晶体学   104篇
力学   2794篇
综合类   319篇
数学   2756篇
物理学   7281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78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32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804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718篇
  2010年   722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783篇
  2007年   722篇
  2006年   682篇
  2005年   643篇
  2004年   773篇
  2003年   638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519篇
  2000年   441篇
  1999年   417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233篇
  1991年   197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79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9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量子统计系综理论,研究了基态NO分子宏观气体摩尔熵、摩尔内能、摩尔热容等热力学性质.首先应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变分代数法(variational algebraic method, VAM)计算获得了基态NO分子的完全振动能级,得到的VAM振动能级作为振动部分,结合欧拉-麦克劳林渐进展开公式的转动贡献,应用于经典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公式中,从而计算得到了1000-5000 K温度范围内NO宏观气体的摩尔内能、摩尔熵和摩尔热容.将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摩尔热容结果分别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VAM完全振动能级获得的结果优于其他方法获得的理论结果.振动部分采用谐振子模型对无限能级求和计算热力学性质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使用有限的完全振动能级进行统计求和.  相似文献   
2.
某型电动飞机采用螺旋桨产生拉力,为了防止螺旋桨工作时共振,利用ES-2-150振动实验系统进行了两叶木质螺旋桨和碳纤维螺旋桨的振动特性实验,采用谐振搜索与驻留方法测量出木质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为36.07Hz,碳纤维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为73.58Hz。螺旋桨爬升状态转频为39Hz,这与木质螺旋桨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非常接近,导致木质螺旋桨在爬升状态出现比较严重的振动故障。因此,某型电动飞机最终选择两叶碳纤维螺旋桨作为其拉力产生装置。  相似文献   
3.
4.
《大学数学》2015,(4):30-33
设h:F→Ω是域的同态,E是F的有限次扩域,本文讨论了使h到E上的扩张的个数取得最大值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和单摆振动定律的验证,很容易做.下面谈谈影响单摆实验的几个因素及其解决方法.1 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 可见,g的测定主要取决于l和T.因此,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在测量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假设^13C是单粒子的2p态的结构,用Glauber多重散射理论研究了入射能量为1GeV的质子在^13C上的弹性散射,得到了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理论结果。这说明^13C可能存在着一个类晕的中子皮。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研究作为双层桥模型的梁方程耦合系统,利用Leray-Schauder不动点定理,得到了一个关于这种系统的解的存在性定理,它类似于McKenna和Walter文2中关于吊桥方程的一个定理。  相似文献   
9.
廖继志 《中国科学A辑》1991,34(5):494-500
本文提出了一个含有两类相互作用的准自旋模型,讨论了模型Hamilton量在SU(2)×SU(2)基中的严格解、基态相变和波函数的K结构,并用此模型探讨了HF近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接触性摩擦是一个物体表面上的原子“突起”滑过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原子“凹陷”产生的。康奈尔大学的赛佩·库恩(SeppeKuehn)和同事,利用0.25毫米长、几千个原子厚的单晶微悬臂梁,观测相距1纳米的两表面间的非接触性摩擦。使悬臂梁与一个表面垂直,并使其向下做如同钟摆一样的运动,在这样的运动状态下调整悬臂梁,悬臂梁将因感应到下方表面的摩擦而慢下来。令人吃惊的是,非接触性摩擦力依赖于样本的化学性质。通过研究不同聚合材料的化学依赖性,这几位研究者直接检测了因样本中分子运动导致弱电场波动而产生的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