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强复氧潮汐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原理,通过潮汐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研究了反应时间、闲置时间和水位等运行参数对生活污水中COD、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复氧潮汐流人工湿地能有效的去除生活污水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强复氧潮汐流人工湿地对于间歇排水的农村生活水处理是一种较好的处理工艺。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进行致突变性研究,测定了生活污水、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常规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及自来水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对各水样的MCN‰进行了舱验.结果表明: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的致突变性(MCN%。为1.8‰)与生活污水(MCN‰为10.2‰)有显著差异,低于常规垂直流人工湿地(MCN‰为3.2‰),与自来水无明显差异(MCN‰为1.6‰),出水无致突变性,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水解──空气提升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吴锡福,陈红英(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杭州310032)我们把水解(酸化)和空气提升反应器的工艺结合起来,设计成一体化的设备,对我校一幢教学大楼的生活污水做了小试,处理效果良好,该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先经水解...  相似文献   

4.
船舶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船舶污水的种类及危害,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船舶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含油污水(包括舱底污水、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上述船舶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最终实现船舶污水达到处理后达标排放的目标,以更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以余姚市上庄村试点工程为例,介绍了水库上游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与农业利用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剖析了宁波市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并对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人工湿地在南方红壤区农田径流应用时的除磷效果,在基质中添加自制的氯化铁改性麦饭石构建强化型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实验对比研究铁改性麦饭石的加入对农田径流中磷的处理效果,和基质中4种主要形态磷的吸附特征。结果显示,强化型人工湿地运行初期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1.75%,运行5个月后为87.86%,均高于普通人工湿地的73.31%和41.90%;基质中磷的4种形态吸附量依次为铁铝磷>腐殖质磷>弱吸附磷>钙镁磷,磷的吸附总量为4 304.30 mg,为普通人工湿地的1.3倍。研究表明强化型人工湿地中铁改性麦饭石具有较好的磷吸附容量177.75 mg·kg-1,且能促使释放敏感磷转化为稳定的铁铝磷,从而强化人工湿地对农田径流中磷的去除能力。本研究为人工湿地等生态技术增强除磷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清洁生产理念引入“酸碱法”生产甲壳质的生产工艺及其污水处理中,找出了其综合污水达标排放的关键控制点为酸浸废液微排放.酸浸废液经蒸馏回收其中的氯化钙和剩余盐酸,将酸性蒸馏水和部分残酸回用后汇入综合废水,再经自然沉降、化学絮凝、UASB和好氧方法处理,生产污水可处理至国家综合污水二级排放标准.生产工艺由先酸后碱改为先碱后酸,可避免交叉污染,有利于对酸浸废液中有用物质的回收.  相似文献   

8.
通过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数值模拟,以总磷(TP)在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运移为例,通过流场、TP浓度场和TP运移归宿的分析,探讨了植物根系和填料对TP运移和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TP而言,有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均大于相应无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含豆石层(降解系数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湿地的去除率均略大于相应无豆石层湿地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处城市饮用水源上游的山区农村,提出生态净化与农业利用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方案,即将村庄生活污水经新建干管收集后,顺势自流输入到三级生态塘进行生态净化,用潜污泵将清液提升到山上进行竹林灌溉.探讨农村污水收集方式和净化工艺的适用性,并进行竹林喷灌负荷核算和投资效益分析.阐述该方案在削减污染提高水库水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2种水生植物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体污染目前受到广泛的关注,监测和治理污染水体的新方法不断涌现.本文介绍了用植物治理污水的机制;凤眼莲和芦苇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探讨了季节对水生植物污水治理效果的影响及应用水生植物治理污水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耦合有利于乡村资源要素的整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浙江省整体及11个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 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 结果表明 (1)2011—2020年浙江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状态, 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协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 (2)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发展模式; (3)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引入等是影响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滨海湿地是自然界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加强对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滨海湿地演化研究是实现滨海湿地综合管理的前提. 基于1990、2000、2008、2017年盐城、杭州湾南岸及象山港湿地的土地利用数据, 对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环境质量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除1990~2000年象山港自然湿地增加了60.54 km2以外, 27年间3个研究区自然湿地面积持续减少, 人工湿地面积和非湿地面积持续增加; (2)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强度为杭州湾南岸湿地>象山港湿地>盐城湿地, 相比于1990~2000年与2000~2008年阶段, 3个研究区人类围垦活动的强度在2008~2017年阶段有所下降; (3)湿地环境质量从优到劣依次为盐城湿地、杭州湾南岸湿地、象山港湿地, 3个研究区湿地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乡村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劳动是乡村民宿经营中重要的无形资产,有效评估其价值对民宿以及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情感劳动价值的抽象性,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乡村民宿经营者情感劳动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贵州省肇兴侗寨为案例地,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围绕乡村民宿经营者、顾客、村民对情感劳动价值进行评估,用实证的方式考查该评估体系在民宿型乡村地区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情感劳动能够产生显著的顾客价值与经营者价值,尤其是极显著的乡村价值,推动民宿经营者积极开展情感劳动,引导民宿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一种既留得住“乡愁”,又能适应当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与愿望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开展乡村中观空间系统研究,从“空间、实体与活动”这一反映村落空间肌理最本质的内容着手,上承宏观地理学,下启微观建筑学,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体系的无缝对接与整合;通过内外机制兼修,即自组织与规划发展控制双管齐下的策略实现乡村文脉传承与现代乡村人居空间环境发展的双赢.以金华曹宅古村落为例,具体阐述了理论发展模型之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过程中互花米草湿地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古菌群落的组成与分布,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沉积物环境因子、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环境因子与古菌群落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人工湿地深层沉积物的古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表层和根际沉积物;门水平上,互花米草人工湿地优势古菌为泉古菌门、广古菌门和奇古菌门;纲水平上,优势古菌为深古菌纲、甲烷微菌纲和热源体纲;目水平上,互花米草人工湿地中含3种氨氧化古菌和7种产甲烷古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互花米草根际沉积物与深层沉积物古菌群落差异显著(P<0.05),与表层更为相似.冗余分析(RDA)及Mantel检验表明,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p H、铵氮(NH4+-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相关性热图表明奇古菌门和其中的亚硝基菌纲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强.氨氧化古菌群落与pH、NH4+-N、总氮(TN)和TP呈显著相关(P<0.01),产甲烷古菌与环境因子则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将网络文本应用于旅游体验要素结构特征分析的研究还较少.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携程网的游客点评为文本资料来源,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点评文本进行旅游体验要素编码及要素评价等级评定,整理出西溪湿地公园的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SNA、IPA等手段深入分析了其结构特征.SNA分析结果显示:该旅游体验结构的整体协调性程度较高;湿地自然景观风貌是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整体结构分化为2个有统计学意义和2个无统计学意义的子群结构等.IPA分析结果显示,各旅游体验要素的表现性得分普遍较高,体现游客的旅游体验评价较高.重要性得分差异较大,表明游客对于旅游体验各要素的感知重要程度存在差异.据此,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吉林省最大湿地保留区镇赉县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景观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镇赉县湿地面积减少290.7 km2,水体、滩地、沼泽变化率分别为-0.45,-2.97和-4.84 km2·a-1。(2)镇赉县湿地率(PLAND)下降6.1%,且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斑块数量(NP)与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中部破碎化减缓;湿地连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北向东南递增,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在中部地区显著增加,在东南部地区缓慢降低。(3)镇赉县湿地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交通网的扩张是镇赉县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破碎化加剧和连通度降低的主要人为原因。人为干扰度与NP呈显著正相关,与PLAND、AREA_MN、COHESION均呈负相关。稳定西南部和东北部耕地中湿地斑块,进一步加强中部湿地水体连通性,排查东南部湿地核心区违规建筑,实施分区治理,加强对镇赉县现有湿地的保护,以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0年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为契机, 对宁波市中小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进行深入分析. 按《学校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年报表填写说明及技术规范》测试要求进行肺活量测试, 并进行肺活量体重指数的计算和等级评价. 结果显示, 小学和初中年龄段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均明显优于乡村学生, 高中阶段则城乡均无显著性差异; 并且, 肺活量体重指数评价显示乡村学生好于城市学生, 女生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19.
山区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农村住房呈现地域性的空间格局,确定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及重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成为山区居民地规划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金寨县为例,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点格局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引入地形要素(海拔、坡度、起伏度)因子,探索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地形要素的影响.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金寨县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0~140m时,住房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之间因公共资源匮乏,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出较高的相互依赖性;而农村住房点间距离在140~400m时,住房呈现聚集、均匀、随机的多样性分布态势,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缺乏宏观规划与分配;这种随机性趋势在400~10 000m的大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受制于局部地形条件,在海拔低、坡度小、起伏度低的地区,住房的聚集性较强,体现为相关分析的回归系数均达0.7左右;通过比较发现,地形要素对大别山区农村住房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为坡度起伏度海拔,坡度的决定系数达到0.6左右,对格局的影响强度是起伏度的1.1倍、海拔的1.13倍.本研究可为大别山区城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