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以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以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中学生是熟悉的.但是对于以极性键形成的多原子分子的极性判断,是他们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子的极性与否,不仅与组成分子的元素的电负性有关,而且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2.
在无机化学中,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决定该原子在分子内是正性还是负性,以及所形成的化学键的极性。目前虽然还无法直接测定元素的电负性,但其相对值却是比较完整的。在有机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往往取决于化合物的功能团,而功能团的相对电负性是影响其性质的一个主要因素。关于有机物功能团的相对电负性这一问题, 不少人曾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对有机物功能团的电负性进行了经验估算,集累了部分数据。  相似文献   

3.
原子-键电负性均衡方法(ABEEM)是以密度泛函理论(DFT)和电负性均衡原理为基础发展而来,它明确地考虑了化学键是不引入任何实验数据的带纯理论性和计算的方法.使用统一标准并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地选择了200多个模型分子,利用可得到较准确结构的MP2/6-31G*优化结构,心/STO-3G单点计算得到Mulliken重叠布居,再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许多主族元素在分子体系中的诸原子(包括单、双和叁键等不同成键状态)和化学键的ABEEM参数.所得到的原子的价态电负性可与已提出的其他电负性标度相比拟,计算CO得到的电荷负端为C(与从头计算的结果相反),结果与实验相符,且原子电荷的正负不完全由原子电负性决定.  相似文献   

4.
原子的电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子的电负性在化学中有许多应用.求极性键键长、极性分子分解能以及用分子轨道法求分子轨函等,均应用电负性概念. 至目前止,原子的电负性已有数种度量标尺,其中Mulliken的电离势及电子亲合势平均值度量法的理论根据较好,而Pauling的热化学数据度量法应用较广. 为求得各种原子的电负性,已有多种可供计算的公式.刘遵宪由原子价壳层电子  相似文献   

5.
黄柳书  蔡文正 《化学学报》1986,44(10):1041-1044
蒋明谦等曾提出了一种计算诱导效应指数的方案,用于讨论非共轭化合物.这种计算方案在蒋明谦的另一本专著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过去一般都是以成键元素电负性差值来估计键极性的方法不同,诱导效应指数是用各原子的电负性分数来估计一个共价键上极性状态的.计算这种指数的基础是这种基团的原子的电负性及其共价半径.诱导效应指  相似文献   

6.
尚建云 《化学教育》1993,14(4):50-52
当前,就臭氧分于中的键是否有极性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师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臭氧分子中的键无极性。理由是化学健的极性是由两个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电负性差值决定的,差值为零,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为非极性键。另一种则认为,臭氧分子中的键有极性。理由是分子若有极性,则分子内必存在极性键。那么,臭氧分子中的键究竟有没有极性?若有极性又如何理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赵学祥 《大学化学》1989,4(4):49-50
在学习化学元素电负性的概念、化合物的键型和元素的化学活泼性等问题中,我有一些学习心得,现归纳如下: 1.电负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L.Pauling在1932年首先提出电负性的概念.元素的电负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把电子吸引向自己的能力”.计算电负性的方法有下列四种: (1)Pauling的热化学方法Pauling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两个相同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μ_(AA)A=0.两个不同原子形成的双原子分子,若键有极性,则分子有极性,μ_(AB)≠0.但对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并不一定有极性,如CO_2、CH_4等,它们在空间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整个分子无极性.从这里知道,分子的极性由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且分子极性大小由  相似文献   

9.
原子负电性的最简单定义是“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近年来 Moffitt的研究认为一个原子可具有一定范围的负电性,换言之,原子负电性的大小系随其价态而定。关于原子负电性的计算,历年来各方已提出数种理论或经验式的方法,Mulliken 曾从原子的离解电势和电子亲和力来量度原子负电性的大小;Malone 曾就键的偶极矩和负电性差而获得二者之间相互的关系;Pauling 则由热化学的实验数据,即所谓键能量而制定原子负电性的标度;刘遵宪首先由原子半径和原子价按经验式来计算原子负电性;随后孙承谔和作者又各自由量子数、原子序、及原子价之间的关系而提出不同的计算式。不久以前,Gordy 指出了原子负电性与原子半径及有效核  相似文献   

10.
对鲍林电负性物理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林电负性标度应用很广,但长期以来其物理意义不甚明瞭。本文试图通过建立等效氢原子模型,运用原子的价电子电离势的精确实验数据,建立新的电负性标度,从而探讨鲍林电负性的物理意义。在此之前先对鲍林及缪立根(Mulliken)电负性简介如下: 一、鲍林、缪立根电负性概述鲍林电负性的定义是: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表示金属态原子电负性的计论方法,即X=Pexp(-KsR),其中P为Pauling电负性,Ks为Thomas-Fermi定义的表示金属晶体内某一金属原子核外电子受邻近配位原子屏蔽长度的倒数,R为该金属的一价离子半径.通过将由此获得的金属态原子电负性值及Pauling电负性值同金属表面的电子脱出功,CO、O2分子在某些过渡金属表面上的解离吸附热数值关联结果比较,发现提出的金属态原子电负性概念能更准确地反映过渡金属在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热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2.
自从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带正电的核及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后,便有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原子点电荷模型:即在分子中某些原子上带适量的正电荷,而在另一些原子上则带适量的负电荷。但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进一步认识,和有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后,得知分子中电荷分布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正电荷集中在各原子核上,而带负电的一部分内层电子虽仍围绕着原来的原子核运动,但另一部分原来各原子的外层价电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Friedel-Crafts和Suzuki等反应合成了4种由核心和D-π-A双极性端基组成的3D结构类树枝状化合物, 并采用热重分析(TGA), 差热扫描量热分析和循环伏安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核的引入大大降低了端基D-π-A固态时分子间的聚集效应.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导致化合物溶剂化效应的产生, 且其发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变化而改变, 呈现正、 负溶致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Xα方法计算出不同价态与电子组态下锰、铁、钴、铜、锌及钼等过渡族重要生物微量元素和氮、氧、氟、磷、硫、氯、硒和溴等常见负电性元素的数值原子轨道和轨道电负性值,再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出这些原子轨道的单ξ和双ξSlater型基函数的指数.研究了这些元素的原子所带电荷和电子组态对其原子轨道指数与轨道电负性的影响,给出了相应的回归公式.这些公式有较高的精确度,不但为研究这些元素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提供基础参数,也为电荷自洽型的计算提供较可靠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莫亦荣 《大学化学》1993,8(4):15-16
讨论了氢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方向问题。通过分析某些氢化物的点电荷分布与电负性关系,得出氢的电负性为1.60左右。键的极性方向取决于原子间是否有反馈键存在.原子间反馈键的存在,有可能导致键极性的反转.  相似文献   

16.
原子电负性是一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物理量,已有很多表示方法,有关评论文章也很多。Pauling把电负性定为为“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按Pauling电负性定义,键合原子不同,分子中原子吸收电子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原子电负性不是恒定值。为了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电负性均恒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分子中某原子实际所具有的电负性, 可确定如下:计算结果表明, 据电负性均恒原理分子中一个键两边的基甲电负性相等, 并不是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电负性都会相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氢卤酸和ⅥA族元素某些氢化物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的变化规律问题,已有很多论述。为了揭示酸强度的递变规律,在教学中常常引用元素电负性、分子的偶极矩等数据来推断分子的极性大小,由此会得出与实测酸强度变化规律相反的结论。因而又从键能(或键矩)、原子的半径等方面来分析其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与点击反应相结合制备环状聚合物. 根据ATRP原理, 用含端炔的有机卤化物作为引发剂时, 产物的一端为炔基, 另一端则为卤素原子, 而卤素原子本身可作为叠氮化物的原料, 从而可利用点击反应使聚合物成环.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负性标度计算方法 ,表达了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基本反映了元素周期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