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油酸修饰PbO纳米微粒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表面修饰法合成了表面为油酸所修饰的PbO纳米微粒 ,并用红外光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分析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及化学状态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PbO纳米微粒大小均匀 ,粒径约为 5nm ,在有机溶剂及石蜡油中的分散性良好 ;表面修饰剂与纳米微粒表面之间发生化学键合作用 ,这使得PbO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及基础油中的分散性得以改善 ,并使得表面修饰层的热稳定性得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室温离子液体中银纳米微粒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化学还原方法在室温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中制备了金属银纳米微粒,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银纳米微粒具有立方相结构,粒径约为20 nm.离子液体不但作为反应的溶剂而且作为修饰剂修饰在银纳米微粒的表面,从而有效地阻止了银纳米微粒的团聚.  相似文献   

3.
表面修饰中空LaF3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酸钠,十六烷基溴化铵乳液体系中合成了表面修饰中空LaF3纳米微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DTG)、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LaF3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时,添加浓度和施加载荷对其执磨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纳米微粒的表面为油酸修饰,具有中空结构,平均粒径约17.5nm;表面修饰中空油酸/三氟化镧纳米微粒作为成品润滑油的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另外,对中空纳米微粒的形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油酸钠/十六烷基溴化铵乳液体系中合成了表面修饰中空LaF3纳米微粒.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DTG)、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同时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LaF3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时, 添加浓度和施加载荷对其抗磨减摩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此纳米微粒的表面为油酸修饰, 具有中空结构, 平均粒径约17.5 nm; 表面修饰中空油酸/三氟化镧纳米微粒作为成品润滑油的添加剂, 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另外, 对中空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乙酸锌为前驱物,乙醇为溶剂,油酸钠为表面修饰剂,采用溶液化学法,在乙醇体系中制得纳米Zn O。然后缓慢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乙醇溶液,在乙醇的还原作用下将Ag+还原为Ag纳米粒子,制得Zn O/Ag复合纳米粒子。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氧化锌-银复合纳米粒子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Zn O/Ag复合纳米粒子为球形,尺寸为20-30nm且粒径分布较窄。Ag纳米粒子附着于Zn O纳米粒子表面,并起到良好的表面修饰作用。对制备Zn O/Ag复合纳米粒子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田增注用SiO_2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原位表面修饰法制备了低渗透油田增注用SiO2纳米微粒,用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手段对其形貌、化学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的SiO2纳米微粒在柴油、液体石蜡中有很好的亲油性,岩心驱替试验表明该材料能有效提高水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微乳液中单分散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磨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液体石蜡/Span 80-Tween 80/正丁醇微乳液体系, 制备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g纳米颗粒. 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热分析仪表征了Ag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键合性质和热性能.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Ag纳米颗粒具有立方晶型结构, m(Span 80)∶m(Tween 80)=7∶3时, 粒径分布呈单分散性, 平均粒径约为6 nm. 在四球长时抗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分散于液体石蜡中Ag纳米颗粒的抗磨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Ag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磨性, 且能显著提高基础油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液相还原法, 以单宁酸为还原剂,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制备出了水溶性的表面修饰Ag纳米颗粒. 通过X 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等对所得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试了样品的抗菌性能, 考察了样品在水相中的分散稳定性, 提出了PVP修饰Ag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具有Ag的面心立方晶体结构, 平均粒径为15-17 nm. 样品在水相中能长时间稳定分散; 对埃希氏大肠杆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操作简便、条件温和的制备方法易于在工业规模上放大; 试剂无毒, 使得所制备的PVP修饰Ag纳米颗粒作为抗菌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室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和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介质,采用有机化合物热分解的方法制备了尺寸和结构均可控的金属Ni纳米微粒.采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以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介质制备的Ni纳米微粒具有立方相结构,而以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介质制备的Ni纳米微粒具有六方相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原料浓度的不同所制备的纳米微粒具有不同的粒径.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离子液体不但作为反应的介质而且作为修饰剂修饰在了Ni纳米微粒的表面,从而有效地阻止了Ni纳米微粒的团聚和氧化。  相似文献   

10.
ZnSe;Cu纳米晶/聚电解质多层膜制备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子沉积方法制备了ZnSe;Cu纳米晶/聚电解质多层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薄膜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XPS结果证实了回流处理对ZnSe;Cu微粒的表面结构以及铜离子价态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解释了经表面修饰后,微粒荧光增强的现象.TEM结果确定ZnSe;Cu的平均尺寸为3nm.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进一步确认ZnSe;Cu具有纤锌矿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种制备镍纳米颗粒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超声照射使2-乙基己酸镍和金属钠在液体石蜡中发生置换反应, 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六方晶型结构的表面修饰镍纳米颗粒, 并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如TEM、ED、XRD、XPS和TG对所制备的产品进行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能的表征. 结果表明, 所制得的镍纳米颗粒粒径较小, 分布范围在7~43 nm之间, 并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2.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鞣酸还原法制得了PVP保护的Ag纳米颗粒,并通过TEM、XRD、TG、DTA及FT 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粒径小、单分散且化学稳定的Ag PVP纳米颗粒,其粒径约10nm,有良好的水分散性.PVP的加入和银氨络离子的形成对制备出小尺寸纳米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乙二醇还原法合成了Pt3Co磁性纳米颗粒,利用TEM、TG-DTA和磁滞回线的测量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3nm,且粒径分布较窄,具有较高的矫顽力。  相似文献   

14.
超声分散法制备Sn-Cd纳米微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声分散法制备了Sn-Cd纳米微粒,用XRD和TG/DTA研究了样品的晶型与结构,用T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考察了超声功率对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并在四球机上研究了样品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醇体系中, 用超声波辅助液相分散法成功制备了粒径约为450 nm的花状结构纳米铟, 并用TEM、XRD、TG/DTA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花状铟纳米结构由纳米棒和纳米片组成, 与本体铟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 在四球摩擦实验机上考察了花状结构纳米铟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花状结构纳米铟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6.
Green synthesis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is a vast developing area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green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using aqueous seed extract of Macrotyloma uniflorum.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amount of extract,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as studied. The as prepared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D, TEM, UV-Visible and FTIR techniques. The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evidenced by the appearance of signatory brown colour of the solution and UV-vis spectra. The XR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of face centered cubic structure. Well-dispersed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anisotropic morphology having size ~12 nm are seen in TEM images. FTIR spectrum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in capping the nanoparticle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氯离子型层状复合氢氧化物(LDH-Cl)制备过程中溶液浓度变化的监测结果和不同反应进程时产物的EDS、IR、XRD、TEM、TG-DTA表征结果,研究了合成LDH-Cl的共沉淀反应动力学特征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LDH-Cl的生成符合多核层表面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过程中LDH的晶胞参数c从2.421 nm变为2.399 nm,通道高度h由0.3321 nm减小为0.3228 nm,粒子直径Da由6.40 nm增大为15.16 nm, Dc由7.43 nm增大到10.93 nm,纵横比由0.86增大为1.39; IR和TG-DTA特征变化表明了层板对阴离子作用的强度和层板的结构稳定性随反应进程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to fabricate carbon microspheres with supported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the surfaces. In this method, pollen grains were first treated with AgNO(3) aqueous solution, then preoxidized in air at 300 degrees C and carbonized in nitrogen at 600 degrees C, resulting in the silver/carbon nanocomposites. The silver/carbon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SEM, TEM, TG, and XRD.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the carbon microsphere surface could be controlled by tuning the AgNO(3) treatm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