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四氟硼酸(HBF4)改性活性炭,并研究了其对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脱除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热分析仪(TG-DT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N2吸附技术对吸附剂的表面态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四氟硼酸浓度、热处理温度以及模拟油中DBT浓度对吸附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质量分数0.5%的HBF4溶液浸渍、140 ℃热处理后,在剂油比1:100条件下,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为352 mg/g,较未改性活性炭提高了72.5%。  相似文献   

2.
刘黎  田方华  王先友  周萌 《物理化学学报》2011,27(11):2600-2604
采用低温固相法合成了具有纳米结构的LiV3O8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显示该材料具有纳米结构.X射线衍射(XRD)表明该材料属于单斜晶系,P21Im空间群.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及电化学阻抗谱图测试对该材料在1、2 mol·L-1Li2SO4水溶液及饱和Li2SO4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V3O8在饱和Li2SO4水溶液中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以LiV3O8作为负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作为正极材料,饱和Li2SO4水溶液作为电解液组成了水性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0.5C(1C=300 mA·g-1)的充放电倍率下,该水性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5.2 mAh·g-1,循环100次后仍具有37.0 mAh·g-1的放电比容量.  相似文献   

3.
引入电解液添加剂是提升钠离子二次电池电化学性能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制备了二氟草酸硼酸钠(NaDFOB)并作为NaClO4/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 EC:PC体积比=1:1)非水电解液的添加剂,分别考察了其加入量对于电导率特性、电化学氧化分解电压的影响,以及应用于NaNi0.5Mn0.5O2半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NaDFOB作为添加剂时对于NaClO4/EC/PC电解液电导率提升不明显,但是显著提升了电解液的氧化分解电压;以添加0.025 mol·L-1 NaDFOB的电解液应用于NaNi0.5Mn0.5O2半电池时,首周不可逆比容量由22 mAh·g-1下降到9 mAh·g-1,同时0.2C倍率下循环200周容量保持率由44.4% 提升到89.5%,平均每周容量衰减为0.06 mAh·g-1. 因此,NaDFOB可以作为钠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有效添加剂.  相似文献   

4.
侯旭  何欣  李劼 《电化学》2021,27(2):202-207
为提高柔性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能,本实验以自由基聚合结合冷冻干燥得到的聚丙烯酰胺膜为电解质载体,引入21 mol·kg-1 LiTFSI 高浓度电解液,得到“water-in-salt”聚合物电解质。通过聚合物膜的形貌和孔道结构表征,红外光谱分析,离子电导率及电化学稳定窗口测试等对其基本物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冷冻干燥得到的聚丙烯酰胺膜内部具有大量微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载入。将该吸附了电解液的聚合物电解质膜与锰酸锂(LiMn2O4)正极和磷酸钛锂(LiTi2(PO4)3)负极组装全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柔性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高离子电导率(20°C,4.34 mS·cm-1)和宽电化学稳定窗口(3.12 V)。以“water-in-salt”聚合物电解质为隔膜组装的LiMn2O4||LiTi2(PO4)3 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水系钠离子电池具有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维护简单等特点,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储存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NASICON型NaTi2(PO4)3具有可逆容量高、工作电位低、离子传输快等优点,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水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该材料在传统的水系电解液中结构不稳定,循环性能不足。本论文通过调控Na2SO4浓度和引入MgSO4添加剂,构建了一种新型硫酸盐功能电解液(2 mol·L-1 Na2SO4 + 0.3 mol·L-1 MgSO4)。该电解液能够显著增强NaTi2(PO4)3/C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其电化学可逆性和稳定性。电化学测试表明,NaTi2(PO4)3/C基于该电解液在100 mA·g-1条件下的可逆容量为93.4 m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6.5%;基于该电解液构建的Na2Ni[Fe(CN)6]|NaTi2(PO4)3/C电池可以稳定循环500次以上。本论文结合XRD、XPS等技术讨论分析了该电解液的功能作用机制,其研究结果为设计低成本高性能水系钠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芳茂铁阳离子聚合光引发剂引发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7种不同芳烃结构的芳茂铁四氟硼酸盐作为阳离子紫外光聚合和光固化引发剂在环氧体系中的光引发活性,其中[C5H5Fe2,5-(CH3)2CO-C6H3]BF4(Ⅵ)和[CH3CO-C5H4Fe2,4-(CH3)2-C6H4]BF4(Ⅶ)为新物质.研究发现,这7个芳茂铁四氟硼酸盐在370和450nm附近均有较强吸收;芳环上引入共轭CC和共轭CO使吸收峰发生红移,且使摩尔消光系数和感光速度均有所提高,更适合于以高压汞灯为辐射光源的长波紫外固化;芳茂铁四氟硼酸盐可以引发环氧树脂、脂环族和脂肪族缩水甘油基环氧单分子,通过加热或使用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BPO)]可明显提高环氧化合物的聚合速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处理Co(NO3)2与(NH4)2S2O8合成了CoOOH多面体, 再经高温煅烧得到具有介孔结构的Co3O4多面体;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X射线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实验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及(NH4)2S2O8浓度等因素对CoOOH多面体形貌的影响, 分析了CoOOH多面体的形成机理. 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该介孔Co3O4多面体具有良好的葡萄糖电化学检测活性, 检测线性范围为0.05~1.8 mmol/L, 响应灵敏度为148 μA·cm-2·mmol·L-1, 检出限为1 μmol/L.  相似文献   

8.
水系锌离子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高容量、低价格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规模储能设备。然而,副反应、锌枝晶和有限的使用寿命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我们将电解质添加剂甘氨酸(Gly)引入到常规水系ZnSO4电解质中。Gly中的极性基团(—COOH和—NH2)可以调节Zn2+的溶剂化结构,从而重新分配Zn2+的沉积以避免枝晶和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在ZnSO4电解质中添加50 mmol·L-1的Gly后(ZnSO4-Gly),Zn||Zn对称电池在1 mA·cm-2和1 mAh·cm-2下,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寿命(3 000 h),明显高于使用ZnSO4电解质的性能(300 h)。以ZnSO4-Gly为电解液的Zn||MnO2全电池,在比电容和倍率性能方面比无添加剂器件表现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化学处理法在泡沫铜基底表面生成Cu(OH)2纳米线,大大增加了基底材料的表面积和导电性.采用水热法在Cu(OH)2纳米线表面制备片状Ni-CH/Cu(OH)2前驱体,对Ni-CH/Cu(OH)2前驱体进行低温磷化得到多级结构Ni2P/Cu(OH)2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催化剂的物质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线性伏安法、恒电位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在1.0 mol·L-1 KOH碱性溶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Ni2P/Cu(OH)2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过电位分别为133和333 mV,且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将这种多级结构Ni2P/Cu(OH)2催化剂分别用作阳极和阴极进行全解水电解,电流密度达到10 ...  相似文献   

10.
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商业化将会推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车的飞速发展。锂金属电池因具有较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金属负极较低的库仑效率(CE)和枝晶生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库仑效率是衡量电池体系可逆性的关键参数之一,锂金属负极的库仑效率在不同电解液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四种常见的电解液为例,包括1 mol·L-1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电解液,1 mol·L-1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5%(w)氟代碳酸乙烯酯电解液,1 mol·L-1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乙二醇二甲醚/1,3二氧戊环+2%(w)硝酸锂电解液,以及4 mol·L-1双氟磺酰亚胺锂-乙二醇二甲醚电解液,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电解液体系中锂金属的生长行为,探讨了锂金属沉积形貌与其库仑效率之间的联系,为发展高效的锂金属负极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铬铁电氧化溶出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制备铬酸钠的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过程可控、工艺环保等优点,然而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尚不明确.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阳极极化法(LSV)对金属铬在NaOH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进行研究. 使用EDS、SEM、XRD和XPS对电解前后的金属铬表征,判断中间物的产生,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验证电解液中生成了铬酸钠. 结果表明,金属铬和中间产物Cr(OH)3可能依次发生电化学氧化直接生成Na2CrO4,阳极极化为金属铬的活化. 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Cr(OH)3和Na2CrO4的生成量在增加,金属铬电化学氧化制备铬酸钠的适宜条件为碱浓度≥ 2 mol·L-1,阳极电势≥ 1.6 V(vs. SCE).  相似文献   

12.
The reaction of [(CO)PPh3)2Re(μ-H)2(μ-NCHPh)Ru(PPh3)2(PhCN)] (2) with HBF4-Me2O generates [(CO)PPh3)2Re(μ- H)2(μ,η12HNCHPh)Ru(PPh3)2(PhCN)][BF4] (3). Monitoring the reaction by NMR spectroscopy shows th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of [(CO)(PPh3)2 HRe(μ-H)2(μ-NCHPh)Ru(PPh3)2(PhCN)][BF4] (4). Attempted reduction of the imine ligand by a nucleophile (H or CN) failed, regenerating 2. Under dihydrogen at 50 atm, 3 is slowly transformed into [(CO)(PPh3)2HRe(μ-H)3Ru(PPh3)2(PhCN)][BF4] (5) with liberation of benzyl amine.  相似文献   

13.
以H3PMo12O40为前驱体, 采用水热法使1,2,4-三氮唑-3-甲酸进行原位脱羧后, 合成了1,2,4-三氮唑修饰的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trz-Cl-Cu-PMo12), 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IR)、 热重分析(TG)、 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X射线单晶衍射及元素分析表明, 该晶体化合物的结构式为[Cu6Cl0.5(C2H2N3)4][PMo12O40][Cu6Cl0.5(C2H2N3)4], 且由1个经典的 Keggin 型[PMo12O40]3-和2个[Cu6Cl0.5(C2H2N3)4]1.5+以近似中心对称的方式构成, 各组分之间通过超分子作用形成一维(1D)~三维(3D)结构. 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该非均相催化剂在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碘离子为碘单质的反应中, 经4 min 35 s到达终点时, 反应速率高达1.42×10-5 mol·L-1· s-1, 碘单质生成速率提高了约551倍. 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 转化率仍然高达99.6%, 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来扩展酞菁配合物的共轭结构, 合成了三明治三层酞菁铕二聚体配合物[Pc(SC2H5)8]2Eu2[BiPc(SC2H5)12]Eu2[Pc(SC2H5)8]2, 使用Quasi-Langmuir-Sh?fer(QLS)方法将配合物薄膜修饰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ITO)电极表面, 利用多种谱学手段对配合物分子在薄膜内的排列进行表征, 发现分子采取J聚集模式Edge-on排列在ITO电极表面, 该薄膜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质, 导电率高达8.86×10-5 S/cm. 将配合物薄膜修饰的ITO电极成功应用于多巴胺(DA)和尿酸(UA)的电化学灵敏检测, 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1.35和1.64 μmol/L, 灵敏度分别达到110和186.5 mA·μL·mol-1 ·c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1,3-偶极[3+2]环加成反应, 合成了2-(2-羟基-3-甲氧基苯基)-C60吡咯烷衍生物(HMP-C60); 采用红外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 元素分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基于该衍生物具有功能性的含氮和含氧基团, 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上, 并以Zr4+为桥联试剂将探针DNA通过 5′-PO43 -组装到HMP-C60修饰电极表面, 构建了基于HMP-C60修饰电极的电化学DNA传感器. 以[Fe(CN)6]3-/4-为电活性探针, 对不同修饰电极进行了电化学表征, 并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考察了该传感器对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特征片段的分析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在1.0×10-13 ~ 1.0×10-9 mol/L浓度范围内, 该电化学传感器电子转移阻抗变化值(ΔRet)与目标序列浓度对数(lgcS2)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4.0×10-14 mol/L (S/N=3). 该传感器能有效识别完全互补序列、 碱基错配序列和非互补序列, 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以H4SiW12O40为前驱体,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联咪唑修饰的超分子杂化物, 经元素组成和热重分析, 确定其分子式为[Co(bim)2(H2O)2][H2SiW12O40]·2H2O(bim=联咪唑)(1). 单晶衍射分析表明, 该杂化物是由[H2SiW12O40]2?、 [Co(bim)2(H2O)2]2+和2个H2O组成, 各组分之间通过氢键或超分子作用形成一维(1D)~三维(3D)结构. 分别以玻碳、 碳布和泡沫镍为集流体的三电极体系, 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 杂合物1的比电容分别为350.09, 107.02和186.83 F/g; 5000次循环后, 电容保持率分别为94.5%, 92.8%和95.1%. 动力学分析显示, 该化合物的电荷存储机制是以表面控制电荷为主. 在对称纽扣电池体系中, 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 其比电容为80.00 F/g; 在0.75 V的电压窗口中, 功率密度为130.83 W/kg时, 其能量密度为9.41 W·h/kg; 5000次循环后, 电容保持率为92.4%, 表明合成的杂化物是一种较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阳离子镓金属-有机框架Ga-MOF, 其化学式为[Ga3O(H2O)3(TCA)2]·NO3·6DMF·2H2O(JOU-27, H3TCA=4,4′,4″-三苯胺三羧酸). 结构分析表明, JOU-27是基于氧心三核镓簇的三维微孔结构. 由于荧光配体H3TCA的引入, JOU-27具有强的荧光发射强度, 因此可用于检测Fe3+离子和硝基芳香族化合物. 结果表明, 其对Fe3+的检出限低至2.22×10-6 mol/L(Stern-Volmer常数KSV=52823 L/mol); 当硝基苯(NB)浓度仅为3.27×10-3 mol/L时, 荧光猝灭效率可达91%.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JOU-27的猝灭性能可能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效应、 激发光吸收竞争以及骨架激发态与硝基芳烃化合物之间的电子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结合异质结构建与共催化剂改性, 以花球状Ni(OH)2为前驱体, 经热磷酸化后得到Ni(PO3)2-Ni2P二元助催化剂, 借助超声化学合成法, 与CdS NPs复合, 形成非贵金属CdS基三元光催化材料Ni(PO3)2-Ni2P/CdS NPs. 以Na2S-Na2SO3为牺牲剂, 在可见光(λ>420 nm)照射下, 在不借助任何贵金属的情况下, 负载量为8%(质量分数)的Ni(PO3)2-Ni2P/CdS NPs复合材料的光催化产氢速率达到4237 μmol·g?1·h?1, 为CdS NPs(217 μmol·g?1·h?1)的19倍. 在产氢循环实验中, 反应进行到第6次循环(18 h)后, 复合材料的产氢速率约为初始的89%,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与CdS NPs相比, Ni(PO3)2-Ni2P/CdS NPs的吸收边明显红移, 禁带宽度降至1.86 eV, 并降低了H+还原的过电位, 显示出增强的光吸收性能和适宜的带隙结构. 通过Ni(PO3)2-Ni2P与CdS NPs之间的协同效应, 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提高了产氢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以甲烷、乙烯、乙醇和正丁醇为碳源,通过催化化学气相沉积在具有三维开放网络结构的烧结8μm-Ni金属纤维上沉积碳的方法,制备了以金属Ni纤维网络为集流极、沉积碳为离子存储库的薄层大面积自支撑C/Ni-fiber复合电极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N2-吸脱附等温线和循环伏安与电化学阻抗谱对电极材料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作为电极的电容脱盐性能.乙烯、甲烷、正丁醇和乙醇为碳源的沉积碳形态分别为鱼骨状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面取向与轴平行的CNTs、棒状和蠕虫状碳纳米纤维(CNFs).C/Ni-fiber复合电极材料对NaCl的电吸附容量顺序为:乙烯>正丁醇>甲烷>乙醇,这与复合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孔结构和碳的纳米结构相关.在1.2 V的工作电压下,以乙烯为碳源制备的C/Ni-fiber复合电极材料对水溶液中NaCl(100 mg·L-1)的电吸附容量达159μmol·g-1.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2个基于Keggin型杂多酸的无机-有机杂化物, 化学式分别为{[Cu2(4,4′- bipy)4(H2O)4](SiMo12O40)·18H2O}n(1)和{[Cu2(4,4′-bipy)4(H2O)4](PMo6W6O40)·18H2O}n(2)(bipy=bipyridine). 结构分析 表明2个化合物同构, Cu2+是六配位, 分别与4个4,4′-bipy上的N原子和2个水分子上的O原子结合, 形成 [Cu(4,4′-bipy)2(H2O)2]n2n+二维层状结构. 杂多阴离子通过静电与配位阳离子[Cu(4,4′-bipy)2(H2O)2]n2n+作用交叉排列在层间. 通过红外光谱、 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对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对水溶性染料亚甲基蓝的降解活性, 发现2种化合物对于亚甲基蓝均表现出显著的光降解活性, 并对它们的催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