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组份室温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乙烯基硅油为基胶、自制含氢硅油为交联剂、铂配合物为催化剂、高纯度硅微粉为填料、多乙烯基化合物为抑制剂等,通过实验制得双组份室温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研究了各组分对硅橡胶印模材料硫化化时间、细微复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制备了与国外产品性能相当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溶胶-凝胶-硫化法制备硅橡胶吸附萃取搅拌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胶-凝胶-硫化法,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和乙烯基封端硅橡胶为原料制备了厚壁硅橡胶吸附萃取搅拌棒(stir bar fo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采用分段硫化和多阶程序升温老化防止涂层脱落和龟裂,一次涂渍涂层厚度约150~250μm,280℃下无流失,使用寿命可达150次。利用所制备涂层,结合自制热解析系统(thermal desorption system,TDS),建立了SBSE-TDS-CGC-FID测定水样中6种多环芳烃(polyaromatichydrocarbons,PAHs)的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3~1000μg/L,检出限为0.002~0.011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0.92%~6.14%之间。该方法能够满足欧盟2005/69/EC指令对多环芳烃低于10 mg/kg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3.
采用填加SiO_2增强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混炼压片。通过~(60)Co-γ射线引发辐射硫化,利用共辐照方法,将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到该硅橡胶上,制备了高纯度医用水凝胶。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接枝单体浓度、辐照剂量率、剂量、温度和接枝试片厚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建立了接枝速率与单体浓度、剂量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式:R_g=k[M]~(4/5)D~(1/2)。讨论了反应机制和接枝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硅橡胶新硫化体系,即利用Diels-Alder反应使聚硅氧烷进行交联。所用生胶为含乙烯基的高分子量聚甲基硅氧烷,所用交联剂(硫化剂),即双烯体,系含有环戊二烯基的有机硅化合物。所得弹性体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高强度硅橡胶水平。  相似文献   

5.
交联补强硅橡胶包埋18-甲基炔诺酮的释放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交联补强硅橡胶包埋18-甲基炔诺酮的释放行为;药物释放系统  相似文献   

6.
《广州化学》2015,(3):1-6
将纳米尺寸乙烯基甲基MQ硅树脂、硼酸酯偶联剂、微米级导热BN填料混杂在端乙烯基甲基硅油中,通过交联剂含氢甲基硅油、抑制剂乙炔基环己醇及Karstedt催化剂制备出具有室温流动性好、操作时间长的液体硅橡胶,探讨了体系的热交联固化增强机理。通过玻璃纤维改性的硅橡胶的拉伸强度可提高1倍以上。随着BN掺量的增加,导热率大幅提升,导热率可达到1.9 W/(m·K),并且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能,此时10%的质量损失时的温度可达658 K。  相似文献   

7.
四苯(基)苯基多乙烯基硅油的合成及结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多乙烯基硅油是高温硫化硅橡胶的集中交联剂,当无耐热填料时,所得硫化胶的耐热性不高。为了使多乙烯基硅油既具有集中交联作用,又赋予耐热性,本文采用Diels-AIder反应合成了含有四苯(基)苯基的多乙烯基硅油。前文曾合成多种多苯(基)苯基有机硅化合物,但实验在封管内进行,诸多不便,投量也甚少,为此,改用高沸点溶剂(α-氯萘),在常压下反应,得到了高产率的四苯(基)苯基多乙烯基硅油:  相似文献   

8.
以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四甲基二乙烯硅氧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通过水解缩合制备了乙烯基含氟硅树脂。乙烯基硅橡胶和乙烯基含氟硅树脂为基质材料,含氢硅油为交联剂,硅氢加成制备了改性硅橡胶杂化膜材料。透气性能测试表明,当含氟硅树脂质量分数50.0%时,膜的成膜性和富氧性能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30℃和0.01 MPa压差下,P(O2)为628 Barre,a(O2/N2)为3.36。与普通乙烯基硅橡胶交联膜比,这种有机―无机杂化膜在保持原有氧气透过系数的基础上,较好的改进了氧氮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核磁定量技术测定苯基硅橡胶苯基、乙烯基的含量,研究了氘代溶剂种类、脉冲角度、弛豫延迟时间等参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氘代氯仿的溶剂峰与苯基共振峰重叠,导致苯基含量测定结果偏高;手动校正谱图相位、基线得到的测定结果波动小;在3~24 s范围内,信噪比随着弛豫延迟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信噪比随着采样时间、扫描次数增加而增大。确定的实验条件:溶剂为氘代四氢呋喃,脉冲偏转角为30°,采样次数为128,采样时间为3 s,弛豫延迟时间为3 s,手动校正谱线。稳定性试验结果的离散系数为0.71%~1.9%(n=5)。用该方法对高纯度甲基苯基环硅氧烷的苯基及甲基乙烯基环硅氧烷中的乙烯基含量进行测试,测定结果分别为100.074%,98.538%,均接近理论值(10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6%,0.08%(n=5)。该方法稳定性好,精确度良好,可用于苯基硅橡胶苯基、乙烯基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硫化法,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和乙烯基封端硅橡胶为原料,制备了6种规格的搅拌棒,分别为2 cm(涂层3 mg、8 mg、13 mg)和1 cm、2 cm、3 cm(涂层皆8 mg)。以多环芳烃为目标分析物,考察了搅拌棒的萃取效率。结果表明,萃取条件不变,分子量小的多环芳烃,增加涂层厚度或体积,可提高萃取效率。分子量大的多环芳烃,要提高萃取效率,除具备一定的萃取体积,还要有足够的表面积。用长度1 cm(涂层3 mg、6 mg)、长度2 cm(涂层3 mg)、长度3 cm(涂层6 mg、13 mg)的搅拌棒,优化条件下,萃取5 min~30 min时,多环芳烃的检出限2 ng/L~140 ng/L,各组分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实际样品雨水的分析,发现了萘及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分子工程和化学工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英  刘洪来 《化学进展》1995,7(3):235-251
分子工程从分子水平研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以及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问题,在化学工程领域中,是一个活跃的前沿。它的重要基础是分子结构与热力学性质、传递性质以及反应动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这些关系分别是分子热力学、分子传递现象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任务。本文着重讨论它们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分子工程学     
分子工程学以体系的功能为导向,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结构设计与施工,探索功能、结构与合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原理,发展合成、制备与组装方法学,研究结构基元本征性质和构效关系。本文讨论了建设分子工程学这一新学科的重要性,介绍了自发单层分散原理与CO吸附剂、纳米结构光电功能体系、金属纳米簇基催化剂、表面分子多孔网络的精确可控组装以及功...  相似文献   

13.
任永胜 《化学教育》2020,41(24):75-80
归纳并总结了制药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本科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对制药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种导课方法结合、加强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强化讲解各单元操作之间的共性与本质、课程考核标准等改革措施,并对改革效果进行分析。改革后的化工原理课程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基于OBE教学理念,从知识储备、工程应用、整合创新、价值引领等4个维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实施项目设计驱动理论教学的内容改革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三环四步”教学活动,对标工程认证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考评体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全方位评价,并根据学生达成情况进行持续性改进,从而探索出一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相关生物材料表面工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材料用作人工细胞外基质(ECM ) 在组织工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在分析细胞2生物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生物材料中的水、材料表面的形态、材料表面的特异性识别及生物材料诱发愈合等方面探讨了生物材料的复杂性。生物材料对细胞的影响是一个双向、动态过程, 起着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的作用。基于生物材料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本文提出了生物材料表面生物仿生化以提高细胞亲和力,糖链团簇、糖脂质及材料表面蛋白质修饰以提高细胞特异性识别, 材料表面的自组装修饰以改善表面形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工科理念,针对传统分离工程课程存在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未高度契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学生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课程整体设计与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结合不紧密”等痛点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通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思政、编写国际认证教材、夯实科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全英语教学、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和“多回路”持续改进机制等措施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实践。拓宽了学生国际视野,强化了其高阶思维、多元综合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design, performance and classification of fragrance mixtures have been developed at the Laboratory of Separation and Reaction Engineering. This review intend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such developments.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question: what do we smell? The Perfumery Ternary Diagram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odor for each perfume composition. Evaporation and 1D diffusion model is analyzed based on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and Fick’s law for diffusion giving access to perfum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he effect of matrix and skin is addressed and the trail of perfumes analyzed. Classification of perfumes with the perfumery radar is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is extended to flavor and taste engineering. Finall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0.
This brief review analyzes the parameters that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generation of hierarchic systems that include inorganic and/or biological nanoscale objects. Importance of interface effects and geometrical factors are underlined.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ubstrate and the deposited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set of parameters for the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with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