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比较研究山姜素和豆蔻明与人-γ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植物药活性组分山姜素和豆蔻明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以及红外光谱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首次对这两种黄酮类化合物与人-γ球蛋白(Human gammagobulin,HG)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荧光光谱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药物均与HG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均在104~105之间);山姜素对HG表现为静态猝灭机理,而豆蔻明对HG表现出非常少见的动态猝灭机理.比较不同温度(298,308和318K)下两种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参数都有所差别,维持药物-HG体系的作用力也不同.山姜素和豆蔻明分子与HG色氨酸残基间的结合距离r值(分别为3.88和4.52nm)都小于7nm,说明发生了能量转移.同步荧光与红外光谱法定性及定量地研究了药物对HG二级结构的不同影响程度.两种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了这两种药物与HG的结合区域.  相似文献   

2.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键合人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植物药活性组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详细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香豆素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键合作用.不同光谱的结果定性、定量地显示了HSA二级结构变化的程度.依据荧光滴定实验及Van′t Hoff公式求出了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H和ΔS)的值.根据修正后的Stern-Volmer和Scatchard方程和荧光光谱数据分别求得不同温度(296,303,310及318 K)下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且根据F觟rster偶极-偶极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药物与HSA间的键合距离;利用竞争实验确定了药物在HSA上的键合位点为site II.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这两种化合物与HSA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人血清白蛋白多种结合位点的存在使其成为许多药物可能的结合靶点. 土贝母皂苷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药理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土贝母皂苷II (TBMS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Stern-Volmer荧光淬灭方程计算得293, 298, 303, 308 K时TBMS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02×105, 0.701×105, 0.514×105, 0.411×105 L•mol-1. 由实验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44.829 kJ•mol-1, 熵变ΔS为-57.497 J•mol-1•K-1, 表明分子间的氢键及疏水作用是TBMSⅡ-HSA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 结合位点位于HSA的亚结构ⅡA, 这与分子模拟方法的结果相一致.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TBMSⅡ与HSA间的距离为4.95 nm|三维、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TBMSⅡ的加入使HSA构象发生变化, α-螺旋结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许勇  李乐道  熊志立  黄裕银  郭兴杰 《色谱》2003,21(4):385-387
 建立了测定中药材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的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色谱柱(150 mm×4.6 mm i.d., 5 μm),以乙腈-水(体积比为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45 nm。在此条件下,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内标物联苯苄唑获得了较好的分离。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 mg/L 时,组分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与质量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1.000),最低检测限为10 μg/L (S/N=3) 。所建立的方法用于不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荧光素钠与牛血清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荧光淬灭相关方程分别计算了淬灭速率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 确定了BSA对荧光素钠的淬灭机理及作用方式, 根据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荧光素钠与BSA的结合距离及能量转移率, 结合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荧光素钠对BSA构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荧光素钠的淬灭程度与BSA浓度成正比, 据此建立一种荧光素钠测定蛋白的方法, 线性范围为0.15×10-7~15× 10-7 mol•L–1, 方法具有高灵敏度, 检测极限为0.146×10-8 mol•L–1, 文中还考察了不同pH值和干扰物质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 用于人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与考马斯亮蓝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荧光增敏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及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愈创木-酚与人免疫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分子模拟结果显示了愈创木酚与HIgG(Human Immunoglobulin)的键合机理和键合模式, 表明维持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和氢键(位于氨基酸残基LEU 80 和 ASP 65位). 这与实验所得到的热力学参数判定作用力的结果相一致(依据范德霍夫公式计算得DH 0与DS 0的值分别为65.55 kJ · mol-1和132.95 J · mol-1 · K-1). 根据荧光增敏和偏振的有关方程分别求得不同温度下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从紫外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获得的信息定性地讨论了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时药物对蛋白构型的影响, 圆二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红外去卷积谱和曲线拟合)的结果得到了定量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数据. 且利用Förster 能量转移理论, 求得药物与蛋白间的键合距离为4.57 nm. 此外, 基于愈创木酚的荧光敏化效应, 探讨了药物-蛋白质体系的几种物理化参数, 包括电荷密度、离解常数(pKa)及量子产率的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多种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法测定了杨梅素(MY)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Y能够明显猝灭HSA的荧光,MY与HSA的相互作用为复合式静态结合过程,结合强度较强。热力学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Y与HSA是自发结合的,维持MY与H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能量转移结果表明,MY与HSA的结合距离小于7 nm,说明MY与HSA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MY对HSA的结构域微区构象产生了影响,使结合位域的疏水性发生了改变。本研究阐述了MY与HSA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为天然小分子在体内转运等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法研究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志功  汪宝琪  祁彦 《分析化学》2001,29(2):146-149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是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了研究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本文采用胶束荧光法对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兔体内的血药浓度进行24h监测,求出系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补骨脂素的Ka为3.2251h-1,t1/2(α)为 0.1849h,t1/2(β)为10.7065h,T为0.8200h,AUC为21.6104mg·h/L;异补骨脂素的Ka为4.4329h-1,t1/2(Ka)为0.1564h,t1/2(Ke)为2.1777h,T为1.0955h,AUC为7.2418mg·h/L。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骨螺紫(Mx)及其铜配合物(Mx-Cu2+)的相互作用. 根据荧光猝灭数据, 二元体系与三元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均为静态猝灭, 在Cu2+存在下, HSA与Mx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明显加大, 结合两个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可知, 在三元体系中, Cu2+与Mx形成配合物后再与HSA发生作用; 根据Förster能量转移理论, 求得Mx及Mx-Cu2+与HSA上氨基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r=2.82 nm和r=2.53 nm, 三元体系能量转移效率E′大于二元体系E, 说明Cu2+在结合作用中可能起到了能量转移介质的作用; 对Δλ=60 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表明, 在Mx及Mx-Cu2+作用下, HSA色氨酸残基的微区构象发生了变化, 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 运用FTIR技术定量测定了HSA与Mx及Mx-Cu2+作用后二级结构的变化, 发现2个体系中H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约8%, β-折叠也减少约1%, 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约6%和4%. 说明对HSA二级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Mx, 它与HSA的结合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部分展开, 二级结构从α-螺旋和β-折叠向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转变, 分子结构的松散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相结合研究了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与溶菌酶(LYSO)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构效关系。紫外光谱结果初步显示,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与LYSO发生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对LYSO的内源荧光均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与LYSO均形成1∶1复合物,且在310 K温度下与LYSO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02×104、6.95×104、7.05×104、8.60×104L.mol-1,结合距离r分别为4.36、4.75、5.25、5.89 nm,其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呋喃环和甲氧基位置的不同导致了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与溶菌酶的作用强弱不同,其作用力顺序为:8-甲氧基补骨脂素>5-甲氧基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素。圆二色谱结果表明,4种呋喃香豆素类药物与LYSO相互作用后均对LYSO的二级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5-甲氧基补骨脂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分别使得LYSO中α-螺旋结构的含量降低了27.1%、11.5%、10.6%和0.917%。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补骨脂素、5-甲氧基补骨脂素和8-甲氧基补骨脂素与LYSO相互作用后均对LYSO的构象产生影响,而异补骨脂素则对LYSO的构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CD)和动态激光散射技术研究了小檗碱与人免疫球蛋白(HGG)在以双(2-乙基己酯)-磺酸基琥珀酸钠(AOT)/异辛烷/水微乳液为膜的模拟环境下的结合反应. 通过Scatchard方程分别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结合常数. CD光谱结果表明: 小檗碱与HGG键合改变了蛋白原有的构象. 同时由热力学结果可知, 小檗碱与HGG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以疏水作用为主, 同时存在静电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 动态激光散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药物与HGG在微乳液中的相互作用.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 在不考虑环境影响的条件下从理论上探讨了HGG与小檗碱的结合区域和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and two drugs - amlodipine and propranolol -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luorescence, UV absorption and circular dichroism (CD) spectroscopy. In addition, the binding site was established by applying molecular modeling technique. Fluorescence data suggest that amlodipine will quench the intrinsic fluorescence of HSA; whereas propranolol enhances the fluorescence of HSA. The binding constant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amlodipine and propranolol with HSA were found to be 3.63×10(5)M(-1) and 2.29×10(4)M(-1),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secondary structure feature of each one of the HSA-bound drugs, i.e. the α-helix content, was estimated empirically by circular dichrois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lodipine causes an increase, and that propranolol leads to a decrease in α-helix content of HSA. Th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binding mechanisms of the two drug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data obtained by the molecular modeling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se drugs bind, with different affinity, to different sites located in subdomain IIA and IIIA.  相似文献   

13.
何蔚  邹嘉佳  逯东伟  程辉  林翠梧 《应用化学》2017,34(10):1150-1160
L-组氨酸对生物有机体有着良好的亲和能力,通过修饰其化学结构以期寻找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高的衍生物。本文将L-组氨酸分别与反式肉桂酸和对甲氧基肉桂酸反应,合成了两种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氢谱/碳谱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分子操作环境(MOE)软件分子对接技术、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S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共同研究了两种衍生物分别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相结合的机理。MOE对接结果显示,这两种衍生物与HSA的模拟结合能分别为-13.82和-16.25 kcal/mol,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结合在HSA亚结构域ⅡA(即siteⅠ)的疏水腔内。荧光猝灭数据表明,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并形成了新的基态配合物,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不同温度(300、305和310 K)下衍生物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3×104、6.354×10~3、1.260×10~3和5.314×10~4、4.614×10~3、1.420×10~3;由热力学参数得到衍生物与HSA的结合过程是由范德华力驱动;SFS表明,衍生物使得H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UV-Vis的结果可以确定,在体外生理条件下,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均可以通过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对HSA内源荧光产生静态猝灭及构象影响,这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从而为组氨酸酰胺类衍生物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碱性橙与蛋白间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作用荧光光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碱性橙与抗体的作用、碱性橙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作用分别作为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模型,采用荧光光谱法固定激发波长为280 nm,扫描不同温度下碱性橙与抗体和牛血清白蛋白两种相互作用,在300~600 nm的发射波长,比较了两种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碱性橙与抗体结合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在溶液中,二者以摩尔比1∶1结合,结合常数为3.88×104 L/mol(25.C),3.73×104 L/mol(37.C)和2.35×104 L/mol (45.C);碱性橙距抗体分子色氨酸残基最短距离(r)为5.52 nm.碱性橙与BSA的结合也为静态猝灭,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但碱性橙与抗体作用过程中形成了激基复合物,与BSA则不形成激基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中药黄连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天然中药材黄连中提取分离并精制得到盐酸小檗碱(BC),采用UV光谱和荧光光谱(FS)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解释了BC导致BSA的荧光发射光谱峰裂分的现象,其二重峰分别归属于色氨酸及酪氨酸残基.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BC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BC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8.66×104L/mol(30℃)和8.72×104L/mol(37℃),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为(3.1±0.2).BC与BSA分子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距离为3.75nm(30℃)和3.62nm(37℃),表明BC的部分片段能够插入BSA分子内部.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并由此推断BC与BSA之间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6.
光谱法研究有机农药污染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CD)等光谱方法研究了有机农药敌敌畏(DDVP)、乐果(DIM)、氧化乐果(OME)及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的有效成分吩嗪-1-羧酸(PCA)与端粒脱氧核糖核酸(DNA)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有机农药分子可能主要以嵌入模式与DNA结合,DDVP、DIM、OME以及PCA与端粒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17×106、1.48×106、4.52×105和1.80×106 L/mol,与DNA结合能力的大小顺序为PCA>DIM>DDVP>OME。 这些有机农药分子明显不利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有机农药分子的嵌入削弱了DNA碱基对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对DNA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使得DNA的双螺旋结构变得松散。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卟啉对癌细胞的特殊亲和作用和吡咯烷化合物的抗肿瘤及抗癌活性,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吡咯烷结构的新型卟啉化合物--meso-5,10,15,20-四[4-(N-吡咯烷基)苯基]卟啉(TBPPH2),利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TBPPH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TBPPH2利用疏水作用力进入BSA的疏水性腔,与BSA形成配合物并引起BSA的静态荧光猝灭.在TBPPH2与BSA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BPPH2与BSA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TBPPH2与BSA分子中色氨酸间的最近距离r=2.4nm.反应平衡常数KA=2.51×104L/mol,反应熵变ΔS=84.18J/(mol·K),TBPPH2与BSA的结合常数KB=5.13×105L/mol.研究结果表明,吡咯烷基卟啉可能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8.
The use of microemulsion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was proposed to separate psoralen and isopsoralen in Psoralea corylitolia L. and its preparations. After conducting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s, baseline separation was obtained for the analytes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1.05% (m/v), ethyl acetate 0.96% (v/v), butan-1-ol 0.24% (v/v), 25 mm borate, pH 8.5, applied voltage 17.5 kV and detection at 254 nm]. Regression equations revealed linear relationship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0.9997 for psoralen and 0.9999 for isopsoralen) between the peak area of each analy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defined as a signal-to-noise ratio of about 3) were 0.42 microg/mL for psoralen and 0.32 microg/mL for isopsoralen, respectively. The analytes were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with recoveries ranging from 95.50 to 102.03%. The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analysis of psoralen and isopsoralen in medical samples. Furthermor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extraction method, with methanol in an ultrasonic water bath for 20 min three times, was use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