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Ca3Y2Si3O12:Tb3+.XRD检测结果显示,荧光粉主晶相为Ca3Y2Si3O12,属单斜晶系.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Tb3+硅酸盐荧光粉可以被370 nm的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绿光,主发射峰位于490 nm(5D47F6),544 nm(5D47F5),585 nm(5D47F4)和621 nm(5D47F3).用544 nm最强峰监测,得到主激发峰位于370 nm的激发光谱,此光谱覆盖了300~450 nm的波长范围.研究了煅烧条件、掺杂浓度及Ce3+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1 400 ℃下经二次煅烧 6 h得到的样品的发光性能最佳,Tb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20mol%,Ce3+离子共掺杂能够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其最佳掺杂量为4mol%,说明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绿色荧光粉Ca3Y2Si3O12:Tb3+。XRD检测结果显示,荧光粉主晶相为Ca3Y2Si3O12,属单斜晶系。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Tb3+硅酸盐荧光粉可以被370nm的近紫外光激发,发射绿光,主发射峰位于490nm(5D47F6),544nm(5D47F5),585nm(5D47F4)和621nm(5D47F3)。用544nm最强峰监测,得到主激发峰位于370nm的激发光谱,此光谱覆盖了300~450nm的波长范围。研究了煅烧条件、掺杂浓度及Ce3+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在1400℃下经二次煅烧6h得到的样品的发光性能最佳,Tb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20mol%,Ce3+离子共掺杂能够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其最佳掺杂量为4mol%,说明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3.
利用微乳液方法,合成了铈、铽共掺杂的氟镁钾纳米粒子,研究了体系中Ce3+→Tb3+的发光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KMgF3∶Ce3+,Tb3+纳米粒子中存在Ce3+→Tb3+的能量传递过程,即Ce3+可以将吸收的能量直接传递给Tb3+离子,使得Tb3+的绿色发光强度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油酸辅助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上下转换发光性能的NaLuF4∶Ce3+、NaLuF4∶Ce3+,Tb3+、NaLuF4∶Yb3+,Tm3+、NaLuF4∶Yb3+,Er3+以及NaLuF4∶Yb3+,Er3+,Tm3+荧光粉材料。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各个衍射峰与标准卡片PDF#27-0726较好的吻合,得到六方相NaLuF4晶体。扫描电镜(SEM)显示产物形貌为六棱柱,由粒径分布图可知属于微米级材料。NaLuF4基质中单掺Ce3+时,研究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表明NaLuF4∶0.09Ce3+的发光强度最大。双掺Ce3+、Tb3+时,详细讨论了NaLuF4基质中Ce3+→Tb3+的能量传递机制,可认为是偶极-四极作用。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增大Yb3+的掺杂浓度可以使Er3+的红(4F9/24I15/2)/绿(2H11/24I15/2,4S3/24I15/2)光发射比例增大,Er3+的红光和绿光发射过程均属于双光子发射,Tm3+的蓝光发射过程属于三光子发射,并且NaLuF4∶0.20Yb3+,0.005Er3+,0.005Tm3+样品实现了白光发射(x=0.335,y=0.385)。  相似文献   

5.
采用优化的高温固相方法制备了稀土离子Eu3+和Tb3+掺杂的La7O6(BO3)(PO42系荧光材料,并对其物相行为、晶体结构、光致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La7O6(BO3)(PO42:Eu3+材料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够发射出红光,发射光谱中最强发射峰位于616 nm处,为5D07F2特征能级跃迁,Eu3+的最优掺杂浓度为0.08,对应的CIE坐标为(0.610 2,0.382 3);La7O6(BO3)(PO42:Tb3+材料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够发射出绿光,发射光谱中最强发射峰位于544 nm处,对应Tb3+5D47F5能级跃迁,Tb3+离子的最优掺杂浓度为0.15,对应的CIE坐标为(0.317 7,0.535 2)。此外,对2种材料的变温光谱分析发现Eu3+和Tb3+掺杂的La7O6(BO3)(PO42荧光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d3Al2Si3O12∶Eu3+非晶体系红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该荧光粉在Eu3+的位于394 nm的5L6能级和464 nm的5D2能级的激发下能够产生强的5D07F2的红光特征发光,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25%。Cd3Al2Si3O12∶Eu3+荧光粉与传统的Y2O3∶Eu3+相比较,其发光强度是Y2O3∶Eu3+的2.4倍左右(在394和464 nm的激发下)。Cd3Al2Si3O12∶Eu3+的热稳定性好,比已经商业化的YAG∶Ce3+的热猝灭影响要小得多。所有这些结果表明Cd3Al2Si3O12∶Eu3+可作为暖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7.
采用具有白磷钙矿结构的磷酸盐作为目标产物,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发光颜色可调的 Ca8MgBi(PO4)7∶Ce3+,Tb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少量的 Ce3+、Tb3+并没有改变 Ca8MgBi(PO4)7基质的晶体结构。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曲线确定了 Ce3+-Tb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其能量传递机制为四极-四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效率可达 81%。固定 Ce3+浓度而逐渐增加 Tb3+的掺杂量时,系列Ca8MgBi(PO4)7∶0.08Ce3+,yTb3+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由蓝光调至绿光,从而实现发光颜色的可控化。  相似文献   

8.
以硼酸和碳酸盐为原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可被(近)紫外光(369、254 nm)有效激发的Tb3+单掺杂LiBa1-xBO3xTb3+(物质的量分数x=0.02、0.03、0.04、0.05、0.06、0.07)及Bi3+和Tb3+共掺杂LiBa0.95-yBO3:0.05Tb3+,yBi3+(物质的量分数y=0.02、0.03、0.04、0.05、0.06、0.07)的2个系列荧光粉,产物的结构和形貌分别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PXRD测定结果表明2个系列的产物均为纯相LiBaBO3。通过对第一系列产物荧光光谱的测定,筛选出发光强度最好的产物,据此确定铽离子的最佳掺杂量;在此基础上制备出铋离子掺杂量不同的第二系列荧光粉。荧光光谱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Tb3+/Bi3+共掺杂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好于Tb3+单掺杂的荧光粉,这说明Bi3+对Tb3+有敏化作用;而且随着Bi3+掺杂量的增加,产物的荧光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Bi3+的掺杂量y=0.03时,产物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Bi3+和Tb3+之间存在偶极-四极相互作用而进行能量传递。系列荧光粉的CIE坐标显示其发光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由绿色光到白光的渐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简单的室温液相反应制备了KY2F7及镧系离子掺杂的KY2F7∶Eu3+和KY2F7∶Tb3+的纳米球,并利用XRD,TEM,SEM,XRF和荧光光谱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Eu3+或Tb3+离子已成功地掺杂在KY2F7纳米球中。掺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空气中合成了Ba1.97-yZn1-xMgxSi2O7:0.03Eu,yCe3+系列荧光粉。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对所合成荧光粉的物相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在紫外光330~360 nm激发下,固溶体荧光粉Ba1.97-yZn1-xMgxSi2O7:0.03Eu的发射光谱在350~725 nm范围内呈现多谱峰发射,360和500 nm处有强的宽带发射属于Eu2+离子的4f65d1-4f7跃迁,590~725 nm红光区窄带谱源于Eu3+5D0-7FJ (J=1,2,3,4)跃迁,这表明,在空气气氛中,部分Eu3+在Ba1.97-yZn1-xMgxSi2O7基质中被还原成了Eu2+;当x=0.1时,荧光粉Ba1.97Zn0.9Mg0.1Si2O7:0.03Eu的绿色发光最强,表明Eu3+被还原成Eu2+离子的程度最大。当共掺入Ce3+离子后,形成Ba1.97-yZn0.9Mg0.1Si2O7:0.03Eu,yCe3+荧光粉体系,其发光随着Ce3+离子浓度的增大由蓝绿区经白光区到达橙红区;发现名义组成为Ba1.96Zn0.9Mg0.1Si2O7:0.01Ce3+,0.03Eu的荧光粉的色坐标为(0.323,0.311),接近理想白光,是一种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白光荧光粉。讨论了稀土离子在Ba2Zn0.9Mg0.1Si2O7基质中的能量传递与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Sm3+为激活剂,Na+为电荷补偿剂,柠檬酸为配位剂,乙二醇作为辅助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前驱体,然后在800℃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一系列SrMoO4:Sm3+,Na+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组成、发光性能和量子效率等进行测试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SrMoO4:Sm3+,Na+荧光粉均为四方晶系结构,掺杂离子的加入对基质晶体结构影响不大。在403 nm近紫外光激发下,产物有4个发射峰,分别位于563、600、647和707 nm处,归属于5G5/26HJJ=5/2,7/2,9/2,11/2)的电子跃迁,其中位于647 nm处的主发射峰的相对发光强度最大。当Sm3+的掺杂物质的量分数为1%~3%时,发光强度最好,当浓度超过1%~3%时,会发生荧光猝灭。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荧光猝灭机理是由于钐离子间交换作用引起的,并计算了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为1.77~2.56 nm。此外,还详细研究了乙二醇对SrMoO4:Sm3+,Na+荧光粉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二醇加入量为5 mL时,产物形貌均匀,呈球形或椭球形;且分散性较好;荧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法制备出Ca9Y(PO47:Ce3+,Tb3+纳米荧光粉,通过XRD、SEM和荧光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Ca9Y(PO47基质中引入Ce3+,Tb3+离子对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因Tb3+离子自身能量交叉驰豫的存在,使得单掺Tb3+时,通过调节Tb3+离子的浓度可以实现对发光颜色的控制。同时研究了Ce3+-Tb3+之间的能量传递为电多极相互作用的偶极-四极机制,Ce3+-Tb3+之间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5.6%。Ca9Y(PO47:Ce3+,Tb3+的发光颜色可以通过激活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和共发射得到可控调节。SEM分析表明荧光粉颗粒尺寸在100 nm左右,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共沉淀法及1 200 ℃后续煅烧4 h,成功制备了CaSb2O6:Bi3+,Eu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荧光粉颗粒为六边形类圆饼状,平均尺寸在100~600 nm之间。对CaSb2O6:Bi3+,Eu3+发光的机理分析表明,Bi3+对Eu3+的发光存在高效的敏化与能量传递。当Bi3+和Eu3+的掺杂浓度分别为0.5%和8%,Eu3+位于580 nm(5D07F0 )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Bi3+,Eu3+共掺样品的荧光强度是CaSb2O6:Eu3+的10倍左右。调节Bi3+/Eu3+离子掺杂比,色坐标呈现了从蓝、白光到红光的变化,表明该荧光粉可分别作为蓝或红色荧光粉使用,甚至可实现从蓝、白光到红光的自由调控,这为白光LED荧光粉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不同pH值下的简易水热法合成不同Yb3+离子(nYb3+/nLu3+=5%~15%)和Er3+离子(nEr3+/nLu3+=1%~5%)掺杂浓度的LuF3∶Yb3+,Er3+微晶荧光粉。发现pH值对正交相LuF3∶Yb3+,Er3+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在980 nm激发下,LuF3∶Yb3+,Er3+荧光体呈现出以523 nm(2H11/24I15/2)和539 nm(4S3/24I15/2)为中心的强绿光上转换(UC)发射以及以660 nm(4F9/24I15/2)为中心弱红光上转换发射。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光致发光(PL)分析测定了最强发射强度的Er3+和Yb3+的最佳掺杂浓度。浓度依赖性研究表明,达到最强的绿光上转换发光时最佳掺杂浓度为10% Yb3+,2% Er3+。通过改变泵浦功率来研究LuF3∶Yb3+,Er3+荧光粉UC发光机制。通过980 nm二极管激光器在293~573 K的范围内研究了在523和539 nm处的2个绿光UC发射带的荧光强度比(FIR)的温度依赖性,发现在490 K得到最大灵敏度约为15.3×10-4 K-1。这表明LuF3∶Yb3+,Er3+荧光体可应用于具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温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2个系列的荧光粉样品:Ba2-xZnGe2O7∶xBi3+(系列Ⅰ)和Ba1.994-yKyZnGe2O7∶0.006Bi3+(系列Ⅱ)。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少量Bi3+、K+的掺杂不会明显改变材料的物相结构。样品的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虽然2个系列样品的发光光谱都随组成成分变化有少量变化,但发光颜色基本上均为黄绿色。在358 nm的激发下,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呈现一个峰值在 500 nm 的宽发射带,归属于 3P11S0能级跃迁。在 500 nm 监测下,荧光粉的最强激发峰位于 358 nm,归属于1S03P1能级跃迁,此外还有一个位于320 nm的肩峰归属于O2--Bi3+电荷转移带。系列Ⅰ样品的光谱数据结果指出,Bi3+的最佳掺杂量x为0.006。在该基质中,Bi3+掺杂取代Ba2+属于不等价取代,会在晶格中产生Ba2+空位或间隙O2-,对材料的发光强度产生负面影响。对此,采用K+与Bi3+协同掺杂起到电荷补偿的作用,填补Ba2+空位或捕获间隙O2-缺陷。空位被填补或间隙被捕获均减少了晶格畸变,从而使发光强度明显提高。系列Ⅱ样品的光谱数据表明,完全电荷补偿的荧光粉样品相比于没有掺K+的样品,其发光强度提高了约2.5倍。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荧光粉在生物活体成像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活体成像用近红外荧光粉存在种类匮乏、耐温性差等瓶颈问题。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宽带近红外Ca4HfGe3O12xCr3+(0≤x≤0.09)荧光粉。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的结果表明Cr3+离子成功进入Ca4HfGe3O12晶格。在469 nm蓝光激发下,Ca4HfGe3O12xCr3+荧光粉发射出690~1 200 nm的宽带近红外光,峰值波长为825 nm (4T2-4A2),半高宽达到141 nm,Cr3+掺杂最佳浓度为0.03。依据激发光谱峰形和寿命衰减行为,证实Cr3+仅占据基质中一种阳离子格位。Ca4HfGe3O12∶0.03Cr3+荧光粉的荧光量子效率为33.63%,该荧光粉发射光谱在400 K下的积分面积为室温下的60.5%,表明该样品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采用自制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器件照射人手掌和滤波片遮挡的水果,观察到清晰地静脉血管和遮挡水果的轮廓。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e、Sm共掺Lu3Al5O12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发光特性,并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的临界距离以及能量传递方式。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所制备的荧光粉具有单一的石榴石结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464 nm蓝光激发下,Sm3+的引入可增加Lu3Al5O12:Ce,Sm发射光谱中红光成分,并且随着Sm3+浓度的增加,Ce3+发光强度逐渐减弱。计算出Ce3+、Sm3+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达77.42%,确定了Ce3+、Sm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波固相法制备了CaWO4xEu3+,ySm3+,zLi+红色荧光粉。测量样品的XRD图、激发谱、发射谱及发光衰减曲线,研究并分析了Eu3+、Sm3+、Li+的掺杂浓度,对样品微结构、光致发光特性、能量传递及能级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Sm3+、Li+掺杂并未引起合成粉体改变晶相,仍为CaWO4单一四方晶系结构。Eu3+、Sm3+共掺样品中,Sm3+掺杂为3%时,Sm3+对Eu3+的能量传递最有效。Li+掺杂起到了助熔剂和敏化剂的作用,使样品发光更强。在394 nm激发下,与CaWO4:3%Eu3+样品比较,3%Eu3+、3%Sm3+共掺CaWO4及3%Eu3+、3%Sm3+、1%Li+共掺CaWO4样品的发光分别增强2倍及2.4倍。同一激发波长下,单掺Eu3+样品寿命最短,Sm3+、Eu3+共掺样品随Sm3+浓度增加,寿命先减小后增加,且掺杂了Li+的样品比不掺Li+的样品5D0能级寿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高纯的B2O3-CaO∶Eu3+荧光粉。用XRD、IR对不同退火温度下所得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能形成不同结构的硼酸盐基质。通过对以不同结构硼酸盐为基质荧光粉的激发、发射谱图及荧光衰减曲线的分析,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性能和发光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结构硼酸盐基质中,Eu3+都处于无反演对称中心格位,以(5D0F2)电偶极跃迁为主,所以材料主要发红光;且900℃退火所得高纯相的CaB2O4基质最有利于发光、对应的荧光衰减时间最长,这都因在此荧光粉中Eu3+更易取代Ca2+,并形成相对较多的p-n结和陷阱所致。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M5-2xSmxNax(PO4)3F(M=Ca,Sr,Ba)荧光体,研究了其在真空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发光特性。发现在Ca5(PO4)3F中Sm3+的电荷迁移带约在191 nm,在Sr5(PO4)3F中约在199 nm,而在Ba5(PO4)3F中约在204 nm,随着被取代碱土离子半径的增大电荷迁移能量逐渐减小。比较了M5(PO4)3F (M=Ca,Sr,Ba)中Sm3+和Eu3+电荷迁移能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