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出RbLn2F7(Ln=Gd,Y,Er,Yb和Lu),均为六方RbEr2F7型结构。掺杂Eu^3+离子样品的光谱表明水热产物中氧杂质含量极低。在RbGd2F7:Eu^3+(0.5mol%)的激发光谱中只观测到Gd^3+离子f-f跃迁,Eu^3+离子的激发跃迁很弱。激发Gd^3+离子到^6IJ能级后,观测到Eu^3+离子的特征发射,Gd^3+离子与Eu^3+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传递过程。Eu^3+离子的^5D0→^7F1和^5D0→F2跃迁发射较强,表明稀土离子在六方HbLn2F7中处于非中心对称的格位。  相似文献   

2.
纳米晶ZrO2:Sm3+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Sm3 掺杂浓度不同、煅烧温度不同的纳米晶ZrO2:Sm3 系列发光粉体,所制备的粉体均具有Sm3 离子特征强室温荧光发射.通过XRD分析发现:经600℃煅烧2 h后制备的纳米晶ZrO2:Sm3 是四方相结构;经800℃煅烧2 h得到的样品,以四方相为主,有少量单斜相;经950℃煅烧2 h后得到的样品,以单斜相为主,四方相的比例较小.不同煅烧温度下样品发光性质研究表明:因经不同温度煅烧制备的样品所处晶体场环境不同,发光中心也不同,经800和950℃煅烧的样品中稀土离子占据两种不同的格位,其一为四方相格位,其二是单斜相格位;ZrO2基质与Sm3 之间有能量传递,单斜相结构更有利于能量传递.荧光强度与掺Sm3 浓度关系研究表明:荧光强度先随Sm3 浓度提高而增强,在浓度达0.7%(摩尔分数)时达到最大,然后又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3.
稀土离子(Nd^3 ,Sm^3 ,Eu^3 ,Gd^3 ,Tb^3 )对抗凝血因子(ACFI)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稀土离子与ACI I 光滴定的结果表明,ACFI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ACF I分子中两个结合位点是共同的竞争结合位点。每个稀土离子与ACF I的结合常数K1和K2相接近,说明两个结合位点的结构可能基本一致。不同的稀土离子与ACF I之间有相近的结合常数K1或K2,表明ACF I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的柔性,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ACF I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反应中所起的激活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4.
CaBPO5:RE(RE=Eu,Tb)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CaBPO5:RE(RE=Eu,Tb)荧光体并测试了其结构和光谱,讨论了其发光性质,并与高温固相法合成的产物作了对比.结果表明,由于电子转移。Eu^3 ,Tb^3 和Eu^2 共存于同一体系中,而且Eu^2 的发射位置从402nm移至428nm,在双掺杂体系中引入Ce^3 .Eu^3 ,Tb^3 和Eu^2 的发光强度均有所增强,这可能是Ce^3 与Eu^3 之间的电子转移及各种稀土离子之间能量传递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GdVO4:Eu^3+的真空紫外激发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GdVO4:Eu^3 的光致发光光谱和真空紫外-紫外激发光谱。GdVO4:Eu^3 是高效率的真空紫外-紫外激发荧光材料。GdVO4:Eu^3 在60-350nm真空紫外-紫外波段的激发可能主要来源于基质的吸收,有明显的Eu^3 及Gd^3 的4f^n-15d吸收,在GdVO4:Eu^3 中,存在如下能量传递过程:VO4^3-→Eu^3 ,Gd^3 →Eu^3 ,Gd^3 →VO4^3-→Eu^3 ;通过后两个过程,Gd^3 -Eu^3 可实现量子剪裁。  相似文献   

6.
Y2O3:Eu^3+发光薄膜的溶胶—凝胶法制备、表征及图案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级Y2O3:Eu^3 发光薄膜,同时,通过软石印技术得到了条纹宽度为5-60μm的Y2O3:Eu^3 图案化发光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光致发光(PL)光谱及寿命等方法对得到的发光薄膜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500℃时薄膜开始结晶,900摄氏度已结晶完全,得到了立方相的产物,图案化的条纹在烧结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收缩(50%),Y2O3基质向掺杂的稀土离子Eu^3 发生了有效的能量传递,使得Eu^3 显示出5D0-7FJ(J=0,1,2,3,4)特征发射,寿命和光致发光光谱的研究表明,发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M2B5O9X:Eu,Tb(M=Ca,Sr;X=Cl,Br)荧光体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Eu^3 和Tb^3 稀土离子之间存在电子组态共轭性的特征,将其双掺于同一基质中,由于电子转移而产生Eu^2 ,使Eu^3 ,Tb^3 和Eu^2 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在空气中合成了M2B5O9X:Eu,Tb荧光粉,研究了其发光特征及影响作用。结果表明,Eu^3 ,Tb^3 和Eu^2 共存于同一基质中,且稀土离子的掺杂量对其光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NaGdF4:Eu3+的结构和VUV荧光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六方结构的NaGdF4,在氧气存在条件下950℃加热处理可以使其转变为CaF2型立方结构,在真空紫外光激发下,六方结构的NaGdF4:Eu^3 中的Gd^3 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并将能量分两步传递给Eu^3 离子,发生双光子发射,立方结构的NaGdF4:Eu^3 中存在有一定量的氧离子取代缺陷,使Gd^3 离子4f-5d跃迁移到177nm附近,这与惰性气体放电产生的真空紫外波长一致。  相似文献   

9.
稀土掺杂ZnS纳米晶中稀土离子与纳米基质之间的能量传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甲基丙烯酸为表面包覆剂在水/醇溶液中合成了ZnS:Eu^3 ,ZnS:Tb^3 纳米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谱表征了样品的表面与晶型,样品均为立方闪锌矿型,没有出现与稀土离子相关的相;用光致发光和激发谱研究了样品中的发光过程,其中ZnS:Tb^3 纳米晶中存在纳米基质与Tb^3 之间的能量传递,并引起Tb^3 的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10.
赵丽娜  吴伟娜  袁文兵  闫兰 《应用化学》2007,24(9):1098-1100
合成了一种新的芳香族酰胺配体2,2’-(1,2-亚苯基二氧)二(N-苯基乙酰胺)及其稀土(La,Eu,Tb,Dy,Sm,Gd)硝酸盐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差热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稀土配合物的可能结构为:[REL(NO3)3]·H2O(RE:La^3+、Sm^3+、Eu^3+、Gd^3+、Tb^3+、Dy^3+).配合物产率约为78%。在稀土配合物中,作为抗衡阴离子的3个硝酸根均以双齿的配位方式与稀土配位,稀土配位数为10,并且还有1个结晶水。在298K下对配合物[EuL(NO3)3]·H2O和[TI)L(N03)3]·H2O的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分别发射Eu^3+和Tb^3+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且配合物[TbL(NO3)3]·H2O的荧光比[EuL(NO3)3]·H2O的荧光强。说明此芳香族酰胺配体敏论Tb^3+发光比敏化Eu^3+发光程度大。  相似文献   

11.
Er~(3 )/Yb~(3 )共掺杂AlF_3基氟化物玻璃材料的频率上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r3 /Yb3 共掺杂的AlF3基氟化物玻璃材料ABCY的制备及其上转换荧光性质。样品的组分为 40AlF3 2 0BaF2 2 0CaF2 (2 0 2x 2y)YF3 xEr2 O3 yYb2 O3。在 95 0nm连续LD激发下 ,观察到该材料很强的绿色上转换发光 ,研究了该体系的上转换机理 ,认为Yb3 和Er3 之间的APTE效应是最主要的上转换途径。解释了红、绿色上转换荧光强度比值增大的现象 ,指出了可能的交叉弛豫过程。用公式y =a(x -x0 ) n 对上转换荧光强度与LD工作电流的关系进行拟合 ,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很好地一致。  相似文献   

12.
在298.15 K条件下, 利用等压法研究了四元轻稀土硝酸盐水溶液{H2O La(NO3)3 Pr(NO3)3 Nd(NO3)3}及其3个二元亚系{H2O La(NO3)3}, {H2O Pr(NO3)3}和{H2O Nd(NO3)3}的热力学性质. 以NaCl或CaCl2水溶液为参考溶液, 测定了不同水活度条件下该四元溶液的渗透系数及各溶质组元的活度系数. 实验结果表明, 上述四元系与其3个二元亚系之间存在简单共性,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Δ|≤0.0010), 该四元系符合偏理想溶液模型.  相似文献   

13.
首次合成了La2/3-xLi3xMoO4系列化合物,其结构为具有阳离子缺陷的四方白钨矿结构,晶胞参数a,c及c/a值随锂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锂离子掺杂浓度较低时,晶格中阳离子空位较多,Li+的传输以扩散为主;随着掺杂浓度增加,载流子浓度增大,阳离子空位减小。锂离子掺杂量在0.3附近,电导率出现最大值,室温下La0.567Li0.3MoO4的电导率为6.5×10-6S·cm-1。  相似文献   

14.
主要考察了稀土离子对线粒体氧化损伤(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氧化、线粒体DNA氧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稀土离子(La3 ,Gd3 ,Yb3 ,Ce3 )浓度大于2×10-5mol.L-1时,对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膜蛋白氧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对Fe2 诱导的线粒体氧化过程中,La3 ,Gd3 和Yb3 能明显地增强Fe2 的氧化作用,而Ce3 对Fe2 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此外Ce3 对Fe2 诱导的线粒体DNA氧化损伤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显示了Ce3 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0引言自从上世纪60年代LiNbO3晶体合成以来,人们对这种材料的兴趣越来越大。它的优良的非线性特征使LiNbO3晶体成为用于光电装置的最好的物质之一,也是信息贮存和全息照相的很好材料。稀土离子可以很容易地掺杂到该晶体中,用频率自动加倍、自猝灭开关和自动密封等方式来发展微激光。在这种意义上,Yb3+成为主要的激光材料掺杂离子,它的光谱特征在大量体系中已有研究,已经获得了不同基质中的激光犤1~5犦。由于Yb3+的谱带积分面积较大,所以,Yb3+已被用作其它稀土离子的敏化剂,用以提高它们的激发效率,如:Yb-Er…  相似文献   

16.
共掺杂稀土配合物Tb0.5Eu0.5(asprin)3phen电致发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合成了共掺杂稀土配合物Tb0.5Eu0.5(asprin)3phen,将其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制成结构为ITO/PVK:RE配合物/PBD/Al的电致发光器件,与PVK:Eu(asprin)3phen体系为发光层的相同结构的器件相比,我们发现铽离子的引入能猝灭PVK的发光,增强铕的发光,而Tb3 本身的发光很弱,几乎看不到,说明Pb3 在其中起到能量的中间传递作用,促进了PVK到Eu^3 的能量传递,本文就器件的发光特性及掺杂体系的能量传递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镧、镨、钐和钆四种稀土硝酸盐与甘氨酸的固态配合物。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化学组成分别是La(NO_3)_3·(GLy)_3·H_2O、Pr(NO_3)_3·(GLy)_3·H_2O、Sm(NO_3)_3·(CLy)_3·3H_2O和Gd(NO_3)·(GLy)_3·3H_2O。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表明它们是一类完全不同于稀土硝酸盐和甘氨酸的新化合物。同时,考察了配合物在几种常见溶剂中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8.
稀土离子(La3+,Ce3+,Tb3+,Y3+)对炎症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稀土离子(La3 ,Ce3 ,Tb3 ,Y3 )对炎症、血小板聚集及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采用二甲苯使小鼠耳部致炎,腹腔注射稀土离子,观察炎症的变化;利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稀土离子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用放射标记法测量稀土对血小板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在2.5×10-4mol·L-1·kg-1的注射剂量下,能显著加强炎症反应;1×10-3mol·L-1的轻稀土(La3 ,Ce3 )对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重稀土(Tb3 ,Y3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在1×10-6~1×10-4mol·L-1时,轻、重稀土均可促进血小板蛋白磷酸化.稀土离子对炎症、血小板聚集及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与稀土的种类和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标题化合物由邻菲罗啉和乙酰丙酮等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 ,用IR谱和X射线结构分析进行表征。晶体学数据如下 :C2 9H2 5N6O9Ce ,Mr=741.6 7,单斜 ,a =1.1110 ( 2 )nm ,b =0 .9834( 2 )nm ,c =1.344 9( 3)nm ,β =10 2 .0 3( 3)°,V =1.4371( 5 )nm3 ,Z =2 ,Dc=1.714kg·m- 3 ,F( 0 0 0 ) =742 ,μ(MoKα) =1.6 5 0mm- 1 ,R =0 .0 42。结果表明 ,具有十配位的中心Ce+3 含有一个双齿负离子烯醇式的β 双酮作为配体。对乙酰丙酮以双齿酸性烯醇式与Ce的配合型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Spectral properties of Gd3+, Dy3+ and Eu3+ ions in SrGdAlO4 are reported in detail. A cooperative vibronic transition of Gd3+ and the emission from the higher 5DJ (J=1, 2, 3) levels of Eu3+ were observed. Energy transfer occurs from Gd3+ to Dy3+ and to Eu3+. The influence of Gd3+ and Dy3+ concentrations on the luminescence intens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