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海相地层中产出的11个贝壳化石样品的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和20种微量元素的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铈异常程度和Th/U比值与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之间的关系,指出塔里木古海洋在晚白垩/早第三纪时期可能局部地经历了两次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变化。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当时海平面发生升降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径流入海口发生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2.
肥西地区侏罗纪防虎山组、园筒山组和早白垩世周公山组稀土元素具有如下特征: ∑REE为157 μg·g-1,δEu为0.69,(La/Yb)N为11.1.根据稀土元素比值、方差和以及REE分布模型判断,类似于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后者可能是前者的主要源岩.三尖铺组和黑石渡组具有高的稀土总量,∑REE为264.8,328.2 μg·g-1,高Eu负异常,δEu为0.57,0.67和低的Eu/Sm比值(0.18~0.19),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变质岩,其源岩值得进一步研究.正阳关组稀土元素特征类似大别杂岩和卢镇关群,表明大别杂岩在新第三纪遭受剥蚀,和卢镇关群一并成为前者的源岩.淮南地区中生代砂岩具有低的稀土总量,∑REE为80.9 μg·g-1,δEu为0.66,(La/Yb)N为5.7,不同于大别山北缘砂岩以及变质岩,说明其物源不是来自于大别山地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海域更新世晚期的藻类、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域距今70000-12000年沉积的孢粉、藻类化石,自下而上发现了三个孢粉、藻类组合带。Ⅰ带反映气候寒冷,海面下降,东部海域陆架部分出露成为“陆架平原”,平原上杂草丛生,湖沼众多,湖沼中生长着丰富的盘星藻、双星藻等淡水藻类,陆缘山地覆盖着以冷杉、云杉、松为主的暗针叶林。Ⅱ带气候转暖,海面回升,东部“陆架平原”复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海域中有种类繁多的硅藻及甲藻、硅鞭藻等生长,陆缘山地演变为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Ⅲ带气候又一次变冷,东部陆架再次出露成陆,地理景观和Ⅰ带大致相似,古黄河、古长江穿越陆架平原而汇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有资料,将我国非海相中生代双壳类化石分为5个化石群和一些小群,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在侏罗纪与白垩纪间最显著。并发现,我国早年的下白垩统多为侏罗系,早白垩世的闽浙运动较晚期中侏罗世的宁镇运动显得重要;闽浙运动和早白垩世晚期的上升运动一起,与国际间近年“白垩纪中事件”研究的结果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5.
有机硫酸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合物,是大气PM_(2.5)的重要组分,是人为活动和生物排放的产物,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本文综述在不同大气环境下有机硫酸酯的种类结构,即:森林(清洁地区)以植被排放的异戊二烯和α-/β-蒎烯为前体物、城市(污染地区)以多环芳烃为前体物、受植被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地区则以羰基化合物为前体物,与不同大气氧化剂在SO_2/H_2SO4作用下形成有机硫酸酯的大气光化学过程;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有机硫酸酯类化合物在世界各地大气PM_(2.5)中的浓度水平;以及各技术手段在分析、检测有机硫酸酯类化合物时的优势和缺陷;讨论了影响有机硫酸酯形成的因素;提出了有机硫酸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岩石、矿物中的碳 ,以碳酸盐碳和有机炭形式存在。燃烧 -重量法[1 ] 和燃烧 -非水滴定法[2 ] 一般用于测定岩矿样中“全碳”,有机炭的测定常用湿法氧化 -非水滴定法[3] 。在例行分析中 ,感到此法指示剂达终点时色变不够敏锐 ,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 ,阴雨和浓雾天气频繁 ,在此气候条件下 ,终点更难掌握而导致分析结果不稳。为此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测定岩矿样中有机炭的方法作了改进 :样品经盐酸预处理驱除碳酸盐碳 ,洗净、干燥酸不溶物 ,再置入管式炉中氧化有机炭 ,所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置于 U型吸收管中的烧碱石棉吸收 ,称重得有机炭含量…  相似文献   

7.
变性土发育过程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育于沉积泥质岩类上的变性土具有特殊的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且形成有新生体(次生结核)。在研究区内,由于粘粒含量、粘土矿物组成等不同,不同沉积母岩稀土元素含量相差悬殊。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变性土稀土元素较之沉积母岩分异作用不强烈。但在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结核中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行为。铁质结核稀土元素富集作用明显,重稀土相对增多,Ce正异常。而钙质结核相对于母岩和土壤,Ce亏损,出现负异常。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地理流行病学和广义因子分析方法;首次分析了全国有关气象(温度和湿度)资料、黄曲霉毒素、乙型肝炎与肝癌死亡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提出气侯-霉变因素观点解释我国肝癌地理分布特点,认为气候是形成肝癌分布地区差异的重要环境条件,黄曲霉毒素B_1是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庐山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冷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当时1,000米以上的山地有过冰缘环境,发生寒冻风化及融冻泥流作用。孢粉、古动物群、古土壤及古雪线资料说明庐山在第四纪早、中期没有发育冰川的条件。叶家垄和大校场冲沟的典型沉积剖面的分析未发现冰川信息。在庐山大量存在的是湿热地区的地貌遗迹,不存在冰川遗迹,并讨论了庐山地貌发育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水相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对大气环境、气候以及人类健康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水相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与传统气相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相当,且能够解释用传统气相形成方法无法解释的野外观测与模型模拟以及野外观测与室内烟雾箱模拟二次有机气溶胶在颗粒大小、分布、浓度以及老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水相形成的实验室研究,包括黑暗条件下的非自由基反应(水合、缩醛/半缩醛、醇醛缩合和催化反应)和光照条件下的自由基反应。同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水相形成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地质热场中微量元素迁移的方向性和分维结构图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源岩中微量元素的活化和迁移是许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流体流动和渗滤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里对元素迁移很有效,然而在元素活化和初始迁移阶段起支配地位的常是扩散作用。微量元素在源岩中迁移的特征图案是多层次陷阱镶嵌分维结构。它们有两种迁移倾向。一是倾向于从高温区域迁出向低温区域转移,另一是倾向于从块状固体单元中迁出向各种软弱面转移。相应地存在两种有利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质环境:温度高度反差地区,以及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对美国South Florida盆地Sunniland原油和Sunniland灰岩油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发现了11个系列的新生物标志化合物——芳基类异戊二烯,它们具有属同系列的特征离子m/z91+n14(n=0—10)。本文报道其中一个系列——2,3,6-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系列——的分布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意义,提出了两个新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指标(∑HI/∑HII和∑HB/ΣHA),指出该烷基苯系列化合物是指示有机相和沉积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的新生物标志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大陆地壳剖面磁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试了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出露的大陆地壳剖面岩石系统的磁学参数,并结合岩石的矿物、化学成分及密度、纵波波速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剖面内岩石自早元古代安沟群经晚太古代的登封群至太华群,随着变质等级(或地壳断面的视深度)的增加,磁化率K、天然剩磁J_n及饱和等温剩磁J_r也普遍增加。绿片岩相的安沟群及角闪岩相登封群的变沉积岩与变泥质岩呈现明显的顺磁性特征,其它岩石以亚铁磁性为主。太华群岩石的磁性代表了地壳断面内下地壳岩石的磁性分布,其K,J_n和J_r的平均值分别为6680×10~(-6)SI,0.166A/m及71.78A/m。这些结果与世界上几个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岩石磁性的研究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4.
王玉珏  胡敏  李晓  徐楠 《化学进展》2020,32(5):627-641
大气颗粒物中棕色碳(BrC)在近紫外波段具有强吸光性,并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被广泛关注。BrC组成、来源、演变和光学性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气候模型估算气溶胶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BrC的化学组成、来源和生成机制,聚焦分子水平上BrC组成、二次生成机制和吸光间的关联。大气颗粒物中BrC的主要类别包括有机溶剂(甲醇)提取的碳质组分、水溶性有机碳及类腐殖质; 分子水平上,硝基芳香烃和含氮杂环有机物是BrC的主要发色团。BrC的来源包括生物质等不完全燃烧一次排放和挥发性有机物氧化二次生成; 二次生成途径主要包括人为源芳香烃氧化生成硝基芳香烃等含氮组分、羰基化合物与铵/胺反应生成含氮杂环组分或低聚物。前体物和反应条件影响二次生成BrC的组成和吸光性质; BrC在大气传输过程中还会发生“光漂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识别和阐明BrC的发色团、二次生成机制及其演变过程是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的Sr-Nd-Pb-O多元同位素体系示踪结果表明,万洋山-诸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岩石是典型的壳型花岗岩,由区内未出露的中元古基底重熔形成,源岩的物质组成不均一.  相似文献   

16.
山东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与棕红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次论证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和棕红土的成因、时代及古气候变化。红色风化壳属于湿热气候环境下脱硅富铁铝型的风化产物,而棕红土是在半干旱温暖气候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黄土物质。它们分别与我国北方内陆的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午城黄土相当。在渤海海域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之间气候环境发生过突变。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郯庐断裂带鲁皖段早第三纪、中新世以及更新世玄武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应用稀土判据探讨了区内玄武岩的形成机制。稀土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相关关系显示,郯庐断裂带新生代3个阶段玄武岩成岩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明显,其形成机制应该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通过多种稀土元素联合协变关系也同样反映了这些玄武岩的形成机制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同时也显示区内新生代玄武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继承了其源区物质的稀土元素特征。这一结论与区内Sr,Nd同位素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哈密盆地煤成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吐鲁番-哈密盆地是典型的煤成油盆地,主要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煤成油的主要贡献者是基质镜质体及木栓质体。原油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富含链烷烃(70%—80%)、高姥/植比(6—8)、富重碳同位素(δ~(13)C为—26‰至—23‰PDB)和C_(29)甾烷占绝对优势,煤的生烃过程具多阶性,早生早排是煤成油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首次在我国苏、皖、豫地区发现了蓝晶石黄玉岩类,它与国外的白片岩相似,它原是陆壳上的沉积岩,由于陆-陆俯冲碰撞作用,在地慢深度内经超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典型岩石,在空间上与蓝片岩、榴辉岩近平行分布,构成了华中高压变质带,其原岩为一套陆缘浅海相到陆相为主的泥质至镁质碳酸岩的蒸发沉积岩系,均产于前寒武纪中-晚元古代变质地层中。  相似文献   

20.
通过酸洗脱灰及腐殖酸提取等方法对伊敏褐煤进行处理,并应用ICP-MS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测定。在对脱灰前后稀土元素与灰分和C、H、O等有机组成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在腐殖酸中的赋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煤中稀土元素-有机质相互作用受煤化作用过程中的脱氧、脱氢和增碳作用控制。稀土与煤中各类官能团相互作用形成四类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第一类是与被烷基侧链高度取代的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二类是与氢化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三类是与低取代度的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四类是与含氧官能团作用形成的复合物,后两类的稳定性差。这些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的稳定性在总体受镧系收缩效应控制的基础上,还受稀土元素化学价态的影响;重稀土与有机质形成的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轻稀土。轻稀土在原煤中和腐殖酸的结合不稳定,且具有与镧系收缩相反的效应;轻稀土在脱灰煤中和腐殖酸的结合,与中稀土、重稀土在原煤和脱灰煤中腐殖酸结合规律相同,都体现了良好的镧系收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