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亚、东亚大陆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广泛分布在中亚、东亚大陆地区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资料、浅源大地震断层面解结果,以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资料,讨论了大陆地震活动的区域特征,大陆地震活动和板块构造的关系,以及地震区内大地震活动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和东北亚断陷盆地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论证了分布于中国东北部、苏联外贝加尔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属于同一个盆地系,这一盆地系可分四个带,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受控于先存断裂网络、裂陷作用期的构造应力场和深部因素。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中国大陆内部应力场的巨大变化可能是深部过程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地球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现今地球非对称动力系统的关系。全球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个非对称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洋脊地震构造系,北大陆地震构造系。地球非对称性还表现为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大西洋半球与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和经向构造东、西两侧的非对称。全球非对称动力系统可能由经向对流、纬向对流和由地球转速变化产生的惯性流组成,它们构成了地球非对称性的动力学背景,并控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系统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虫化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自晚侏罗世启莫里期至早白垩世阿尔必期的介形虫化石可以划分出12个格架性的组合,其中包括海相、海陆过渡半咸水相和内陆湖相三种组合类型,且以后一种类型最为发育。文中简述了介形虫化石组合的分布层位、特征及其时代。  相似文献   

5.
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板块碰撞及地震屏护区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的物探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的比较研究,发现台湾东海岸纵谷以西部分和华南大陆,由于东山-北港水下隆起的存在而连为一体。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东部海域特殊的碰撞形式,以及板缘的构造特征,使该地区成为应力集中区,积累的应变能除大部以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水热活动,地壳形变等形式释放外,应力还通过东山-北港隆起传递至闽粤沿海,形成泉州-汕头地震带,后者则在事实上屏护了广大的华南内陆,使之成为少震区或弱震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中国东部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等方面的实际资料,综合论述了各种类型盆地的构造迁移及其与油气时、空分布规律。最后初步讨论了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对中国东部盆地构造迁移的影响,指出深部地质作用是产生浅层盆地构造迁移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
敦德冰帽中的小冰期气候记录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文讨论了敦德冰帽中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在敦德冰帽记录中,自公元1400年以来,有3次冷期、3次暖期,最冷是在17世纪,但敦德冰帽记录与上海冬温记录的比较发现,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又有时间的差异性,总的趋势是西部的变暖、变冷过程早于东部,在敦德冰帽中,目前已处于异常温暖期,而在上海冬温记录中,并没有敦德冰帽记录那么明显,除了中国东西部气候变化可能有时间差异这一原因外,另一可能原因是CO_2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增温过程,在地处中国西部中纬内陆地区的敦德冰帽地区可能已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8.
非线性系统失稳的前兆与地震预报——响应比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分析了不同的非线性系统的失稳过程后得出:其失稳前兆为响应率不断增高或响应比不断增高,而且系统临近失稳时加载与卸载的响应是不同的.将这一理论用于地震预报.利用起潮力引起的地壳中应力的周期性变化,作为加、卸载的手段.如能分别测量出固体潮加载周期与卸周期引起的响应(如地形变、重力、地震活动性等)的比值,这一参量必然包含地震孕育的特征信息. 用1970—1988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9个M≥7的大地震的资料,将该区域内中小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平方根(Benioff称之为释放应变)作为固体潮加卸载的响应,9个地震中的7个,在震前其响应比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新生代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之下的上地幔,相对球粒陨石质地幔,富集强HYG元素,以及从沿海向内陆玄武岩浆源的深度变大。新生代玄武岩质火山作用发生于张裂的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相反,以长英质为主的中生代火山岩喷发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中。由超镁铁质岩包体推导的地温分布表明,中国东部新生代张裂作用主要受热地幔底辟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新生代火山岩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大陆地幔存在3个主要端元,即五大莲池富集端元、雷琼-南海亏损端元与云南西部再循环端元。在Nd-Sr-Pb同位素空间数据可拟合于三元混合曲面,并与大洋地幔三元混合曲面相交。根据交线求得了原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全球地幔可大体分成7个主要端元。根据上、下地幔与上、下地壳四体系再循环理论可以较好解释Nd-Sr-Pb同位素分布规律与7个端元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十万大山盆地盖层划分是根据印支运动第三幕-龙华运动造成的中三叠系不整合面为界线划分的,包括上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的陆相和下部一部分海陆过渡相的沉积物。凤凰山剖面出露侏罗系地层,从下往上依次为百姓组和那荡组。对剖面样品进行微量稀土元素参数分析,Th-Sc-Zr/10判别图解指示碎屑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环境。δEu、δCe及V/(V+Ni)比值表明当时沉积环境以厌氧的弱还原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12.
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大陆地壳剖面磁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试了河南登封至鲁山地区出露的大陆地壳剖面岩石系统的磁学参数,并结合岩石的矿物、化学成分及密度、纵波波速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剖面内岩石自早元古代安沟群经晚太古代的登封群至太华群,随着变质等级(或地壳断面的视深度)的增加,磁化率K、天然剩磁J_n及饱和等温剩磁J_r也普遍增加。绿片岩相的安沟群及角闪岩相登封群的变沉积岩与变泥质岩呈现明显的顺磁性特征,其它岩石以亚铁磁性为主。太华群岩石的磁性代表了地壳断面内下地壳岩石的磁性分布,其K,J_n和J_r的平均值分别为6680×10~(-6)SI,0.166A/m及71.78A/m。这些结果与世界上几个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岩石磁性的研究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理论化学2008年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中国大陆理论化学工作者在多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新进展. 这些领域包括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和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势能面的构造、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生物分子及生命现象、立体化学等. 本文简述了2008年中国大陆理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 重点突出了几个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所取得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计算了拉萨、那曲、改则、甘孜及高原主体冬季地面和大气加热场。计算结果表明:高原北部和中部冬季11—1月地面为冷源,11月冷源范围最大。12月、1月出现两个冷源中心,分别位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的班戈至索县一带。1月冷源中心强度最强达—55 cal/cm~2·d,高原东部和南部则为热源。10—3月高原主体为大气冷源,高原中部12月冷源最强,中心强度达—255cal/cm~2·d。柴达木盆地最强冷源则在1月出现,强度为—269cal/cm~2·d。10月第2候首先从高原中部和西部开始,由大气热源转为冷源,而3月第4候则首先从高原南部和东部开始由大气冷源转为热源。  相似文献   

15.
地震活动的自律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陆及主要活动省区的地震序列结构普遍存在有良好的自然节律性。强震以历经8次中强震为节并依此律(或倍8律)可数地发生在节点上。不同省区的强震节律活动既相似而又独立地行进,与时间无关。表明地震活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组织行为,具有自律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沿海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七个测站近百年来的气温观测记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获得如下的结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近百年来的气温,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时段的冷、暖期,两者曾交替出现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变化还有一定的差别,如上海以北的冷、暖期的温度值都趋向于越来越高,而上海以南冷、暖期的温度值都趋向于降低,这样差异性的存在,可能与全球性气候带的北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与物源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南黄海2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188.39μg.g-1,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变化来看,南黄海东部沉积物来源于朝鲜半岛,西部沉积物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物质输入,中部细粒沉积物主要与黄河及长江物质东南、东北扩散有关,东南部为朝鲜半岛及黄河、长江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云南鹤庆盆地岩溶地下水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盆地内主要岩溶泉水和地下河水样进行了水化学常规指标测试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中稀土元素质量浓度、配分模式以及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含水岩组的截然不同,造成盆地东部岩溶地下水比西部岩溶地下水ΣREE质量浓度高,该地区岩溶地下水中ΣREE浓度与Eh,HCO_3~-,Ca~(2+)有负相关性,与pH,DO,Fe和Mn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高含量HCO_3~-和Ca~(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REE在水中的溶解,铁锰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是REE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地下水中LREE有富集、有亏损,还有部分既不富集也不亏损,盆地东部地区地下水中HREE富集程度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地下水。该地区岩溶地下水表现出明显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可能与含水岩组岩性和还原环境有关,同时高Ca~(2+)和HCO_3~-的环境中,Eu~(2+)更容易被释放出来进入地下水中。在地下河管道中,地下水经过长距离的地下径流后,地下河出口∑REE质量浓度高于岩溶泉水,且与入口相比,出口地下水中轻稀土富集和Eu正异常有所增强,Ce负异常程度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和有机岩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地记述了我国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气候条件,以及沟鞭藻类和疑源类在我国的已知地理分布。根据有机岩的形成受控于气候条件、沟鞭藻类和疑源类可能是油源生物的观点,认为贺兰山以东,秦岭、伏牛山一线以北地区;冈底斯山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东部沿海及新疆西部地区是我国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有机岩形成的最有利地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海域更新世晚期的藻类、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域距今70000-12000年沉积的孢粉、藻类化石,自下而上发现了三个孢粉、藻类组合带。Ⅰ带反映气候寒冷,海面下降,东部海域陆架部分出露成为“陆架平原”,平原上杂草丛生,湖沼众多,湖沼中生长着丰富的盘星藻、双星藻等淡水藻类,陆缘山地覆盖着以冷杉、云杉、松为主的暗针叶林。Ⅱ带气候转暖,海面回升,东部“陆架平原”复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海域中有种类繁多的硅藻及甲藻、硅鞭藻等生长,陆缘山地演变为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Ⅲ带气候又一次变冷,东部陆架再次出露成陆,地理景观和Ⅰ带大致相似,古黄河、古长江穿越陆架平原而汇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