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实验研究了偏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动力学,比较了偏氯乙烯与氯乙烯聚合动力学行为的异同.在假定偏氯乙烯聚合反应发生在单体相和液固界面两个区域的基础上,提出了偏氯乙烯沉淀聚合反应速率模型.模型预测的转化率值几乎在全转化率范围内都与本文的偏氯乙烯悬浮聚合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建立PVC包装材料中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的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经N,N-二甲基乙酰胺提取,在80℃下顶空净化,采用极性色谱柱HP-INNOWAX对3种目标物进行分离,通过ECD检测器进行测定。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的质量浓度在0.4~2.0 m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定量限为0.02 mg/kg。空白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5%~87.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5.6%(n=6)。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环氧氯丙烷在醇及油中更易迁移,当迁移时间在10天内时,3种目标物的迁移幅度存在一定差异,整体趋势均为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当迁移温度不大于40℃时,氯乙烯和偏二氯乙烯在1 h后均有较低含量的检出,而环氧氯丙烷在4 h内仍未检出,表明环氧氯丙烷在低温下的迁移风险比氯乙烯、偏二氯乙烯低。  相似文献   

3.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物的结晶与熔融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聚合温度、共聚物组成、低分子助剂用量等对偏氯乙烯 (VDC) 氯乙烯 (VC)悬浮共聚树脂的结晶度、熔融峰温度的影响 ,并用Florry的聚合物熔点降低理论预测共聚树脂熔点随共聚组成、低分子助剂用量的变化规律 ,为VDC VC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工艺条件和加工性能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偏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优异阻隔性能、合成配方与工艺。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腈纤维是优良的羊毛代用品。但是由于聚丙烯腈不易染色和需要特殊溶剂来进行纺丝,因而它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我们研究了丙烯腈与偏氯乙烯的共聚合,目的在于制造成本较低的丙烯腈共聚纤维。目前已投入扩大实验阶段,下面是实验室的工作简报。 丙烯腈与偏氯乙烯是在脂肪族磺酸盐的乳液中进行共聚的。聚合引发系统采用了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高阻隔材料——偏氯乙烯共聚胶乳的合成、特征及改善胶乳性能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ESCA)方法研究了偏二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DC-Co-MA)在大气及惰性气氛下的紫外光解反应,从ESCA信息随光照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几种可能存在的光化过程;结果还表明其碳-氯键断裂速度比聚偏二氯乙烯(PVDC)快;此外,由于同一碳上氯取代度的不同,使PVDC和PVC在大气环境中的光化反应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将天然的金鸡纳碱——辛可宁与聚偏二氯乙烯进行接枝反应,制备了聚偏二氯乙烯负载辛可宁的催化剂.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催化不对称Michael反应,并探索了溶剂、催化剂用量、温度、底物等不同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甲苯中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立体选择性,Michael反应中部分产率达到80%以上,e.e值达到72%,且该催化剂具有一定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9.
申书昌  张文治  王文波 《色谱》2002,20(3):269-271
 采用顶空气相法测定了氯乙烯生产过程产生的盐酸溶液中的乙炔和氯乙烯。使用氢氧化钠将试样中的氯化氢中和 ,从而消除其在气相分析乙炔和氯乙烯中的影响。顶空平衡温度为 35℃ ,平衡时间为 4 5min ,柱为填充了GDX 2 0 2固定相的 2m× 3mmi d 不锈钢柱 ,柱温 14 0℃。顶空气体进样量为 1mL。以外标法定量 ,乙炔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0 85 % ;当其含量为 30 0 μg/g~ 15 0 μg/g时 ,回收率为 98 9%~10 3%。氯乙烯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1 4 % ;当其含量为 2 0 0 μg/g~ 10 0 μg/g时 ,回收率为 98 8%~10 2 %。  相似文献   

10.
以偏二氯乙烯和蒙脱土作改性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 偏二氯乙烯/蒙脱土(PEA VDC/MMT)共聚物复合乳液,研究了蒙脱土质量分数对共聚物乳胶粒径、乳胶膜抗拉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蒙脱土质量分数从1%增加至5%时,PEA-VDC/MMT共聚物乳胶的平均粒径从141 nm增至243 nm;在蒙脱土质量分数为2%时, 乳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23 MPa和1.330%。 PEA VDC共聚物的成碳率和热分解温度均随蒙脱土质量分数的增加而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MP2/6-311++G**水平下, 对2,2,4,4-四氯戊烷与2,2,4,4,6,6-六氯庚烷旋转异构体构象进行几何优化和能量计算. 结果表明, 对于2,2,4,4-四氯戊烷, 采用gauche-gauche排列的旋转异构体的能量较低; 2,2,4,4,6,6-六氯庚烷旋转异构体中, 采用trans-gauche-trans-gauche排列的构象能量较低. 反之, 完全采用trans-trans排列的旋转异构体构象能量较高, 不稳定. 通过比较模型分子不同旋转异构体构象的能量差值可以得到一级和二级特征的相互作用能差, 进而计算统计权重参数. 在此基础上, 应用计算得到的模型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统计权重参数, 分别构建针对—CH2—和—CCl2—中心的聚偏二氯乙烯的6态旋转异构态模型. 通过旋转异构态模型可以计算聚偏二氯乙烯分子中各种构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正氯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氯乙烯材料(PVC),可由乙烯或乙炔制得[1]。氯乙烯常温下为气态,沸点-13.9℃,对光和热的稳定性较差,极易溶于有机溶剂[2]。氯乙烯具有毒性,长期吸入或接触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患肝癌[3-5]。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已把氯乙烯确认为已知人类致癌物质[6],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氯乙烯列为I类  相似文献   

13.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氯乙烯单体 ( VCM)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是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 ,其应用十分广泛 .生产VCM的传统方法是以乙烯为原料 ,分步生成目的产物 ,首先通过氧氯化反应生成 1 ,2 -二氯乙烷 ,然后脱氯化氢得到 VCM.由于乙烯法生产氯乙烯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 B.F.Goodrich公司、孟山都公司及比利时的 EVC公司等世界各大化学公司都一直在研究开发乙烷一步法制氯乙烯的技术 ,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 .欧洲乙烯公司以乙烷为原料 ,采用直接氧氯化法 ,经过 9年多的开发研究 ,成功地半工业化生产出氯乙烯单体 ,使 VCM生产成本大大降低[1] .原料气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进行了氯乙烯在氯相/高聚物 (PVC,EVA,EVA-g-VC) 间相平衡的研究。实验数据用三种数学模型作了处理:Flory-Huggins 经典模型、Prigogine-Flory 自由容积模型和本文作者提出的线性模型。氯乙烯在高聚物中的溶解度按三种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都符合得很好。而且,结果表明,线性模型具有精确易用的优点,Prigogine-Flory 模型完全适用于 VC/PVC体系,VC在EVA-g-VC接枝共聚树脂中的溶解度服从加和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和丙烯醛进行测定,建立采用针筒采样、手动进样、DB-FFAP毛细管柱分离、FID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毛细管柱分离的目标化合物峰形对称、分离度好,与其它干扰的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氯乙烯和丙烯醛检出限为0.132 mg/m3和0.120 mg/m3,满足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要求,并在1~200 mg/m3范围内可以进行准确测定。对配制标气和用空气模拟的实际样品的测定,RSD均在5%以内。通过保存时间对浓度影响的研究,推荐采样24 h完成分析。  相似文献   

16.
氯乙烯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乙烯与氯化氢亲电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为1,1一二氯乙烷,符合Markovnikov规则。氯乙烯与HA型化合物的亲电加成都具有相似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组成的简化计算法,作出了配比为0.84—0.96克分子分数氯乙烯时的共聚物组成算图和组成分布图。如果对共聚物组成均一性的要求不十分严格,含82—95%(重量)氯乙烯的共聚物可以由一次投料法来生产。简化计算法可以推广于r_1>1、r_2<1而以单体1为主的共聚物组成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建立大气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溶剂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大气样品用活性炭管采集后以二硫化碳解吸,再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在采样体积为1.5 L,解吸体积为1.0 m L的条件下,空气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12μg/m L,0~204μg/m L,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5%(n=6),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90,1.15μg/m L,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6,0.8 mg/m3,解吸效率为96.1%~98.1%。该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检测时间短,适于空气中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 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 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X射线衍射(XRD)、 原子力显微镜(AFM)、 纯水通量、 接触角、 孔径及其分布、 截留率及力学性能等研究了聚合物含量对P(VDC-co-VC)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P(VDC-co-VC)-DMP二元体系成膜过程以液-液(L-L)分相为主, 随着聚合物含量增加, 膜的横截面由类花瓣状结构向胞腔状结构转变, 膜的孔连通性降低, 结构变得较为致密, 同时膜上表面孔隙率降低, 粗糙度增大. L-L分相时间和聚合物含量的变化, 导致膜结晶度先降低后增大. 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膜上表面接触角、 断裂强度及蛋白截留率增加, 但膜的平均孔径、 孔隙率及纯水通量先增加后减小. 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0%时, 所得膜通透性较优, 断裂强度可达7.5 MPa.  相似文献   

20.
用显微镜实时监测实验方法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丙烯腈 (AN) 苯乙烯 (St)共聚物颗粒的发泡行为 ,考察的影响因素包括共聚物组成、发泡剂浓度、颗粒粒径、发泡温度等 .实验发现 ,共聚物中AN或St单元含量提高 ,发泡速率降低 .提高发泡温度或增加发泡剂浓度 ,均加快发泡速率 .由于在聚合物颗粒发泡时存在发泡剂损失 ,小粒径的VDC AN St共聚物颗粒发泡速率快 .当颗粒发泡生长较快时 ,发现有生长过头现象 ,这可能是由惯性生长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